王甫等人一死,天下莫不拍手稱快,覺得陽球這人真的是個大大的能吏,數(shù)十年以來,三公、外戚等無數(shù)重臣謀誅閹宦,無一能成功,反而事泄身死的不計其數(shù)。如今陽球竟然把一個中常侍,一個太尉,還有王甫的其他黨羽全掰倒了,這不是能吏這是什么?
其實他們不知道,陽球的身后,有著二位重臣在全力支持,一是前任太尉、現(xiàn)任永樂少府的陳球;一是宗室,司徒劉郃。否則,就陽球一個人單槍匹馬,他又怎能弄出如此大的聲勢來?
陽球經(jīng)此一事,威震京師,眾官見了他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他亂咬人。得意洋洋的陽球于是準備下手對付第二個目標曹節(jié),還把未來目標都訂好了:“此先去大滑,當次案豪右。”宦官完了之后,就要輪到不守法的權貴了。京師聞言大懼,有幾個豪強世家是守法的乖孩子?一股暗流開始涌動。而陽球卻絲毫不知。
這個時候,州郡以劉備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舉劉備為孝廉。孝廉,乃孝子廉吏之簡稱,最初為漢武帝所設,當時漢武帝下詔讓郡縣歲舉孝子、廉吏各一人。主要是大漢講究以孝治天下,朝廷為了鼓勵孝子廉吏的風氣才特設此項,當時,孝廉是講個人的品德,與延訪人才咨詢政事之類的其他察舉比如茂材等是有區(qū)別的。
到了東漢,情況變了,孝廉漸漸成了察舉的唯一項目,而且孝廉不再分開舉薦,而是合在一起。順帝時下詔,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其有茂材異行,不拘年齒?!睆拇嗽t中可看出,儒生、文吏、茂材、異行已經(jīng)與孝廉混為一體了。本來茂材異行是訪人材,孝子廉吏是獎風俗。但到這時卻已經(jīng)變了。因為孝廉漸成例舉后,一年郡國舉孝廉有二百多人,天下就這么大,官員職位就這么多,一個蘿卜一個坑,身體好的還要到七十歲才退休。沒地方安排更多的官員了。所以孝廉獨行,諸科漸廢。又到了東漢,最重儒學,興學重教,于是社會文風日開,讀書人比西漢時候多了去了。所以能被稱為孝子廉吏的,大多也是文質彬彬的儒雅之士。所以孝廉已經(jīng)無異于茂材了。
而與孝廉并行的,則是征辟制。漢時兩千石以上官員可以自行征辟曹掾,所以你要是不能被舉為孝廉,只要有二千石長官賞識你,不管是太守還是三公九卿,人家一征辟你,你照樣可以出仕,而且被征辟的話,做官速度更快。因為公府征辟的都不是無名之輩,多半是因為你高才重名才會征辟你。故現(xiàn)在的人,一般都以被征辟為榮。且三府之掾屬,位卑而職重,歷練夠后,升官便如坐火箭似的,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shù)年而至公卿。荀彧的叔父荀爽從布衣到三公,只用了九十五天。而名士養(yǎng)望,也會做足姿態(tài),讓你征辟數(shù)次他才會應召辟。如黃瓊,五府俱辟;如陳紀,四府并命。
劉備之前也算出仕過,為洛陽令周忠所征辟為從事。洛陽令雖是千石官,但比較特殊,不但是京師縣令,還可以特請參與朝議,所以也是可以自行征辟人員的。更何況那個時候是要劉備去參與滅蝗。也算是特事特辦了。
劉備被舉為孝廉,才知道孝廉也要參加考試。儒生出身的要考經(jīng)學,文吏出身的要考箋奏文書??梢姶藭r的孝廉科已經(jīng)有了后世科舉的雛形了。以劉備此時的學問,應付孝廉選試那簡直是手到擒來的事。
應選之后,便是面君。皇帝聞劉備被舉為孝廉,順手便召至卻非殿,以策試之。劉備第一次見皇帝,雖然暗地替自己打氣,卻仍然心情緊張。這可是一怒便可令天下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天子!
劉備這是第一次入皇宮,表面上跟著天子使者亦步亦趨目不斜視,眼角的余光卻是在留意周圍。沿著南北中軸線上,是鱗次櫛比的宮殿群,富麗堂皇,莊重肅穆。而中軸線兩邊,亦各有兩排對稱建筑的宮殿,大氣磅礴,讓劉備看得有些眼花繚亂,心血沸騰。后來才知道,這里有蘭臺,長秋宮,西宮,東宮和東觀,他的岳父大人便曾在皇宮東觀中修史。南宮、北宮……看著這片沐浴在陽光下的宏偉建筑,再想起后來董卓那個混蛋為了遷都長安,一把火把洛陽宮室給燒了個精光,劉備就不禁怒火中燒,興建起如此龐大的宮殿,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這混蛋居然就敢放火?我不會讓你再有機會的!
皇帝很年輕,只比劉備大四歲。這個時候也沒有什么不能與皇帝對視只能偷眼看的破規(guī)矩,劉備發(fā)現(xiàn)皇帝模樣倒挺不錯的,只是臉色蒼白,身體瘦小,一看就是體質太虛,營養(yǎng)不良?;实墼趺纯赡軤I養(yǎng)不良?看來只能是房事過度了?;实郯?,你可得多珍重身體啊,你再這樣下去,很快就要掛,知道不知道?劉備心中念念有辭。
皇帝饒有興致的看著階下這個俊秀的年輕人,這個被他金口玉言許為宗室之千里駒的劉備。嗯,昂首挺胸,眼神清澈堅定。一看就是個讓人頭疼的……
皇帝對未來的名臣劉備不太感興趣,卻對奇思妙想有著一雙巧手的劉備感興趣。笑道:“聞卿昔年曾造木鳶,可載人飛于天,此事可真?”
眾臣聽得眉頭大皺,劉備一拜,郎聲道:“此事當真,然則此非天子之道。陛下受命于天,統(tǒng)率海內(nèi),當勤政愛民,豈能關注如此小事?”
皇帝心道迂腐,頓時就沒了興致,隨口說道:“既如此,可試書策對一篇,以供朕與公卿觀之?!?p> 身邊一個宦官便奉上筆墨,劉備搖頭示意不用,向皇帝一拜,道:“臣敢不受命!”
而后劉備振衣而起,朗聲而言:“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君與民,舟與水也,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迹昶澗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劉備一口氣說完之后,滿堂皆寂??纯磩湔f了什么?他居然話里有話的暗指皇帝你要不好好干,民意沸騰,就要造反,顛覆你這個舟了!后面的十條具體建議,或勸戒奢侈、或勸戒驕躁、或勸勿縱欲……語語坦誠,字字驚心。無一不切中時弊。這真是個可愛的傻大膽,群臣心中暗暗想道。
皇帝聽了眉頭大皺?;实鄄皇遣磺逍眩晟偃肜^大位,歷年以來便養(yǎng)成了依靠宦官的既軟弱又好享樂的性格。哪怕是如呂強之流的忠直宦官,他都知其忠而不能用。足見皇帝是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具體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得不說皇帝倒有些人生苦短,不如極時享樂,反正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意思。
殿中,諸臣心中暗贊劉備果然才情縱橫。一篇隨口占就的諫文竟然也瑯瑯上口,氣勢雄壯。少年賢才,國朝之福??!再拿眼去看皇帝,便見皇帝一臉不豫。知道劉備這是惹皇帝不高興了。于是便有宗室之后衛(wèi)尉劉寬上奏:“陛下,劉備直言能諫,忠心體國,乃陛下之福也。宜重用之!”諸臣紛紛隨后附議。
劉寬,城陽王之后,前司徒劉崎之子。曾為皇帝之師,歷任宗正、光祿勛、太尉等高官,為人寬厚,被皇帝與群臣視為長者。他的話在皇帝心中還是很有份量的。于是皇帝想了想,道:“劉備年少,出言無狀,其論通篇只能取其直,余皆泛泛。既為宗室之后,可為郎中一職,隨朝觀政。”
魏征的名篇《諫太宗十思疏》到了皇帝劉宏的嘴里,便成了只能取其直言的泛泛之文。劉備也只能苦笑。行,那就先這樣混著唄。
這時,皇帝又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