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七二三年,魯惠公去世,公子息姑攝政為君,是為魯隱公。按周禮,君主即位當年不改元,因此公元前七二二年為魯隱公元年,東周于本年進入春秋時代。
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鄭莊公二十二年、齊僖公九年、晉鄂侯二年、曲沃莊伯十一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武王十九年(三十一年改元稱王)、宋穆公七年、衛(wèi)桓公十三年、陳桓公二十三年。
齊桓公出生距本年還有約十年,秦穆公、宋襄公約四十年,晉文公約五十年,楚莊王約八、九十年,孔子一百七十一年,趙襄子約兩百二十年。
春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魯隱公元年——魯僖公二十七年(BC722—BC633)。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王權逐漸衰落,天子失政,諸侯開始興起,大國肆無忌憚地兼并小國以爭奪霸權;蠻夷戎狄的實力大大增強,不停地侵略擠壓華夏,甚至一度毀滅掉邢、衛(wèi)兩國。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鄭莊公、齊桓公、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晉獻公、秦穆公。
第二階段,魯僖公二十八年——魯襄公二十六年(BC632—BC547)。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爆發(fā)城濮之戰(zhàn)。在其后的八十多年中,兩個超級大國對中原霸權進行反復爭奪。昔日小霸鄭國慘遭蹂躪,中華大地無年不戰(zhàn)。代表人物有晉文公、晉景公、晉悼公、楚穆王、楚莊王、楚共王。
第三階段,魯襄公二十七年——魯悼公十三年(BC546—BC453)。魯襄公二十七年,以晉、楚為首領的華夏諸侯在宋國舉行“弭兵大會”。參會各國簽訂和平條約,晉楚關系走向正?;?,兩國從此再也沒有爆發(fā)大的沖突。但諸侯自此開始失政,權力進一步下移,卿大夫僭越君主逐漸掌控國家權力。其中典型的有魯國三桓、晉國六卿、齊國田氏、鄭國七穆等等。楚國被新興的吳國擊敗而衰落,吳國曇花一現又被越國滅亡,昔日霸主晉國屢遭中原諸侯進攻并開始分裂,直到魯悼公十三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中國歷史進入戰(zhàn)國時代。此時的代表人物有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及各國地位顯赫的卿士大夫。
魯隱公元年的河西,秦人的“雞血效應“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秦文公親率鐵幕戰(zhàn)車瘋狂地與西戎的強弓快馬進行對撞。
河東的晉國人則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內訌運動中去,絳都與曲沃兩派打得難舍難分。
中原相對平靜些,陳、蔡人民正在度過最后的、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而鄭國正在醞釀一場大的內亂。
驕橫好戰(zhàn)的魯惠公把周圍國家得罪個遍,這才心滿意足地死掉了。魯惠公在位時,魯國與齊、宋、鄭、邾等國都爆發(fā)過戰(zhàn)事,列國視魯惠公如桀紂。魯惠公給繼任者留下了兩個爛攤子,惡劣的對外關系是其中之一。
齊國此時還不算太強。齊國的周邊布滿了敵人,日子相當不好過:東方的紀國(今壽光一帶)與齊是世仇,北戎也不斷侵擾齊國邊境;而最痛恨齊國人則非魯惠公莫屬。魯惠公與紀人通婚,又與北狄結盟,他通過各種手段拉攏反齊勢力;這三股力量如同三爪鋼鉗,牢牢地禁錮著齊國。
衛(wèi)國既與齊國世為姻親,又與魯國是傳統盟友(兩國的親密友誼源于周公旦和衛(wèi)康叔深厚的兄弟之情),衛(wèi)侯不愿看到兩國斗來斗去,于是擋在齊、魯中間和稀泥。
南方的荊楚巨鱷正在緩緩地順江爬來,江漢流域的諸多小國逐漸感受到了來者楚國的威脅。
魯惠公的夫人沒有后代,他的一個妾生下公子息姑。息姑到了成婚的年齡,惠公便為他在宋國娶了公主仲子為妻。這位宋國公主有著傾國傾城的美貌,魯惠公一見她便在頃刻間爆發(fā)了第二春,他立即把準兒媳帶進自己寢宮里去了。十月之后,仲子生下公子允。惠公于是立仲子為夫人,立公子允為太子。
惠公大肆破壞周禮,為魯國的政局埋下了動亂的種子。他在去世前召來息姑和自己的兩個弟弟公子彄、公子翚說:“當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于是攝政稱王,待成王成人后又取消攝政,歸政于王;周公的美德遂被天下稱頌。如今太子年幼,魯國就先交給息姑了。息姑攝政為君,但你不要忘記周公的美德,太子成年后你要將國政還給太子!”這便是魯惠公留下的第二個爛攤子。
魯隱公的身份非常特殊,作為攝政侯,他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國君(以至于諸侯使臣前來吊唁惠公時,他竟然不敢以主喪者的身份出來相見),但是他竟然還享有自己的年號和謚號,這又表明他擁有合法的君主地位。
《左傳》的第一句話就是“……(魯隱公)不書即位,攝也。”君主立而不即,“春秋”就是以這么一個奇怪的事件作為開端的。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9-07-01/5d1996cb7d09c.jpeg)
云垂天地間
春秋十戰(zhàn)簡介(一):本書記敘了春秋史上百余場戰(zhàn)事,筆者將其中規(guī)模較大、影響力較廣的十場抽出來向讀者做個預告。 一、鄭與東周長葛之戰(zhàn)。魯桓公五年秋(BC707),周桓王親帥王師及陳、蔡、衛(wèi)大軍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與入侵者在長葛進行決戰(zhàn),并擊敗四國聯軍。此戰(zhàn)過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正式成為歷史。 二、赤狄滅邢、衛(wèi)之戰(zhàn)。魯閔公二年(BC660)至魯僖公元年(BC559),盤踞在河北及太行山的赤狄集團一舉滅亡了邢、衛(wèi)兩個大國,將華夏力量(燕國除外)驅逐到黃河以南;加之楚國北侵,華夏出現“中原不絕如線”的危急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