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官員。“公安派”領(lǐng)袖之一,與兄長袁宗道、袁宏道稱“三袁”。少即能文,長愈豪邁六歲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后科場考試,幾經(jīng)落第,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國子監(jiān)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風上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diào)的主張。
袁中道,十六歲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中道成年時,兩個哥哥都先后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以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模擬,主張創(chuàng)新而稱譽文壇,隨著兩個哥哥,廣交提倡革新的名流學者。來到京城,交游更廣,詩文益進,經(jīng)李贄的推薦,大同巡撫梅國楨慕名數(shù)次函邀他去做客,他回信說:“明公廄馬萬匹,不以一騎逆予,而欲坐召國士,胡倨也!”于是,梅國楨派專人,備好馬,再次迎請袁中道。
袁中道漫游塞上,梅待之為上賓,陪同打獵、游覽,他每作一詩,梅贊揚說:“真才子也!”離開塞上后,繼游齊、魯?shù)翘┥剑^日出。這年九月,袁中道到吳縣,又遍游吳越名勝。不久,他的詩集刊行于世。宏道在序言中說:“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魄”。這部詩集,一時成為“公安派”作品的樣板。“凡吳中名流、高衲、歌兒、老嫗,無不口小修為名士,而公亦到處題詠不輟”。
袁中道三十三歲時,才在順天鄉(xiāng)試考中舉人,之后數(shù)次殿試均名落孫山,如是更加縱情山水,學禪悟道,以詩酒自娛。從北京回到公安家鄉(xiāng),又先后游湖南澧州、德山、桃源等名勝。在沙市買木船一只,取名“帆鳧”,裝上干糧、書籍、字畫,順長江而下,觀石首繡林,懷華容古道,登洞庭君山,吊赤壁古戰(zhàn)場,上黃鶴樓,步晴川閣,訪六朝故都金陵,宿鎮(zhèn)江甘露寺。再轉(zhuǎn)船北上,飽覽運河風光,又游到北京。
袁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害了一場大病,幾乎死去,這年冬天,他遂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yǎng)性,還建造一座柴紫庵作為居所,再不想遠游了,但昔日處世之志仍然不移。他從玉泉山給他的兒子祈年信中說:“大丈夫既不能為名世碩人,洗蕩乾坤,即當居高山之頂,目視云漢,手捫星晨,必不隨群逐隊,自取羞恥也”。
袁中道終于得中進士,時年四十七歲,朋友們都為他高興,爭相傳告。第二年朝廷授他徽州府教授,后升國子監(jiān)博士,在此期間,他系統(tǒng)地整理、校對、出版了他兩個哥哥及自己的著作,寫序言另以評價,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fā)揚光大,后來病逝于南京,終年五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