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商議
這兩天單位轉(zhuǎn)場,哥們實在趕不出來那么多。一天也就睡兩個多小時,連著干了60多小時了。
本來想著昨天晚上能閑一下,結(jié)果剛到家又給叫回去了,又弄到1點多才回家。
這會兒我先發(fā)一章,一會兒接著給大家寫。——————————————
譚墨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他家的油越來越少了。現(xiàn)在對于譚墨來說,糧食,肉食,副食,蔬菜,水果,他都不缺,錢他更不缺,唯一缺的就是食用油。
油票譚墨不是弄不到,去鴿子市,每回也能弄個三斤二斤的。要說自己家吃,也是夠的。可譚墨,總覺得不能油料自由是那么別扭。
其實這就是譚墨那顆折騰的心開始作祟,他想找個地兒,種點花生大豆什么的,既能實現(xiàn)油料自由,又能弄點花毛一體什么的吃吃。
他那個小院兒里雖然也種上了一些,可終究是地塊太小了,收下來的黃豆,做點豆腐還成,要想榨油,估計得攢幾年才行。
原本譚墨準(zhǔn)備找原來單位的人商量這個事兒,但轉(zhuǎn)念一想,這也不是什么好事兒,需要保密,還是找一個經(jīng)常接觸的人比較好。
俗話說得好,到哪座廟燒哪兒的香,譚墨還是準(zhǔn)備在軋鋼廠里尋摸個人一起干。
想了一圈自己熟悉的人,最后,著落在劉蘭她爹身上。
這老頭兒譚墨沒少接觸,是個思維開放的人。要不然也不能放著農(nóng)活不干,私下里給他弄房子掙錢。
再者說老頭家里就是在農(nóng)村,而且背靠大山,如果是在山里倒騰點事兒,也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想是這么想,不過譚墨還是打算親自去看一看。
找到劉蘭跟她說,想去她們村找她父親幫點忙,希望她給指個路。
劉蘭不僅沒推辭,還告訴他可以帶他去,找自己的父親。
星期六的下午,劉蘭和譚墨兩人先坐著火車來到了門頭溝清水澗火車站。
又輾轉(zhuǎn)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劉蘭家的小山村。
進(jìn)了劉蘭家,譚墨發(fā)現(xiàn)她家的房子在村里算是最好那一類的。
劉蘭的哥哥雖然成家了,但并沒有分家,跟父母住在一起。
劉蘭父母家有五間正房,兩間西廂房。后面的院子,據(jù)劉蘭說是她家的老房,現(xiàn)在不能住人了,就當(dāng)做驢棚和倉房以及柴房了。
譚墨得到來,受到了一家人的歡迎和熱情招待。
不熱情也不行呀,譚墨帶來了他們無法拒絕的禮物。
東西不多,卻很貴重,二斤多的肥肉,小半扇的排骨以及一個八九斤重的西瓜。
趁著晚飯前的時間,譚墨由劉蘭的大哥劉勇帶著,在小村的四周轉(zhuǎn)了轉(zhuǎn)。
這個小村莊算得上依山傍水,緊靠著一座小山依山而建,在村子?xùn)|面有一條不大的山溪流過,劉勇介紹說,這條小溪在冬天的時候還會斷流。
村里的土地倒是不少,也大都是平地,只有少量的山地。
劉勇還帶著譚墨,去自家開辟出來的菜園子摘了幾根黃瓜和幾個西紅柿。
劉勇說他們這邊,幾乎家家都會在山上開荒出一塊菜地來,山高皇帝遠(yuǎn)的也沒人管,所以呢家里面的菜是不會缺的。
并且因為守著鐵路,距離附近的煤礦也很近,有時候農(nóng)民們會拿著這些菜,跟礦上的人換一些工業(yè)券之類的,以便買一些生活用品。
劉勇還說,他家算是比較不錯的,劉蘭偶爾會補貼家里一些票證,他父親出去給人干活,也會拿回一些票證,因此他家雖然也不富裕,但比別人家要強一些。
譚墨試探著問道:“如果在比較遠(yuǎn)的山里,開點地出來,有人管嗎?”
劉勇說:“一般不會有人管,只不過山里開不出好地來,而且長成了也容易被山里的野物給霍霍了?!?p> 譚墨又問:“如果在山里開地種東西,村里人不會舉報嗎?”
劉勇笑了笑說:“咱們這個村叫劉莊,你也看見了,總共也沒多大。就這十幾戶人家,也大都姓劉,都是親戚套親戚,誰舉報誰呀?”
譚墨以前也沒問過劉蘭,所以這里的事兒他也不了解?,F(xiàn)在聽劉勇這么一說,譚墨覺得自己格局小了。
一家一戶能幫他弄多少荒地出來?要是把整個村子都發(fā)動起來,那就好辦多了。
這個劉莊算得上比較偏僻,村里人也大多私開過土地種菜,想來再開一些荒地種植一些其他的,也不會排斥。
再說村里的人自己都會把種的菜拿去煤礦上換錢換票,只要自己提供足夠的錢票,想來村里人也不會傻到自己舉報自己。
回到劉蘭家,在吃晚飯的時候,譚墨就跟劉蘭的父親說了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的是,老劉頭一口就答應(yīng)下來,并告訴譚墨吃過飯一起去村長家商量。
到了村長家,老劉頭把村長拽出了屋子,坐到院子里那棵棗樹下面的凳子上。
他指著譚墨對村長說:“這是我遠(yuǎn)房的一個親戚,叫譚墨。他想在這邊倒騰點東西,看看能不能大伙一起弄。”
村長根本沒在意老劉頭的說辭,只是問到:“想倒騰啥?能給咱們啥?”
譚墨接話道:“就是想讓大家種些花生,我來收,到時候看大家需要什么我盡量給大家弄來?!?p> 村長轉(zhuǎn)過頭看著譚墨問道:“需要什么弄來什么?”
譚墨回答道:“也不是所有的,比如錢,工業(yè)券,布票,糧票什么的,這些還是比較好搞的,如果是自行車票這類的就比較難弄了?!?p> 村長面露喜色說道:“就要工業(yè)券和布票,其他的再商量,只要你能弄來這些,我就答應(yīng)了?!?p> 譚墨問道:“有合適的地方嗎?如果讓人發(fā)現(xiàn)就不好了!”
老劉頭插口道:“有!”
譚墨和村長都用疑問的眼光,看著老劉頭。
老劉頭對著村長說:“你忘啦?禿山后邊那個谷地!平吧平吧能有兩畝多吧!再把后面山上的地刨出點來,也能弄出來兩畝多。
那條溝最里邊兒還有個泉眼,用水也沒啥問題。”
村長皺著眉頭說道:“你說那兒我沒忘!可就怕夏天下大雨給沖了,不就白干了嗎?”
老劉頭又說:“那塊兒沒事兒!沿著山根劃拉劃拉,劃拉出條溝來就沒事兒了?!?p> 村長想了想說道:“那就得大家伙一塊兒弄,得兩三天,不礙事嗎?”
老劉頭說道:“能礙啥事?得來的東西又不是裝咱倆口袋里,到時候大家按出工多少一分不就得了?!?p> 三個人商量了一陣子,還是決定第二天去實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