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咸陽,已非秦宮;此時關(guān)中,亦非秦朝天下。
鴻門宴后,劉邦雖然得保性命,但也被迫讓出咸陽,自率本部兵馬,前往戲亭待命。
鏡頭閃回,沛公西入咸陽之時。
大軍入城,昔時繁華宮闕,頓成人間惡夢。沛公手下諸將,皆都率軍奔走于金帛財物之府,搶其財帛,以分眾軍。
獨有蕭何先入丞相府邸,盡收其圖籍,裝于車中,不取分毫財物。以此便得具知天下險塞關(guān)隘、戶口多少、強弱之處,后為創(chuàng)建漢朝立下奇功。
沛公因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頗有不舍,便欲留居宮中。
樊噲見此不悅,直言諫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還霸上,無留宮中!
沛公戀戀不舍,不肯聽眾,只在溫柔鄉(xiāng)中,醉生夢死。
張良入宮再勸,沛公無奈,方才還軍霸上。
因悉召諸縣父老豪杰,當(dāng)面宣布:關(guān)中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楚懷王曾與諸侯有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故我當(dāng)王關(guān)中。今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悉除去秦法,諸吏民案堵如故。我來是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爾等休恐。
父老爭相告諭,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沛公辭讓不受,對眾民說道:我軍中倉粟多而不乏,不欲費民。
秦民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及聞魯公項羽欲來,沛公讓出咸陽,又不由大為驚恐。
閃回結(jié)束,沛公封鎖秦宮,離開咸陽,屯兵戲亭。
項羽聞?wù)f劉邦讓出咸陽,心中甚喜,乃率軍直入秦都,入宮升殿。于是下令,先殺秦王子嬰,復(fù)又盡滅嬴氏諸族。隨后派人向楚懷王報捷,并請示敘功封王。
懷王回復(fù):王言如綸,當(dāng)堅持此前盟約,應(yīng)封劉邦為關(guān)中王。
項羽大怒,于是便置懷王之命不理,又不聽叔父項伯之勸,反納范增之計,召集諸侯眾將,皆至戲亭,自行分封。
于是當(dāng)眾宣布:尊奉楚懷王為義帝,使居盱眙;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掌管梁、楚九郡,建都彭城;分封諸侯為王,眾議封地王號。
項羽不欲讓劉邦為關(guān)中王,又擔(dān)心背負(fù)違約之名,一時舉棋不定。
范增私下進言:巴、蜀道路險峻,秦朝被流放者,大都居于此地。且巴、蜀兩地,亦曰地處關(guān)中,不謂背約。便以此地封與沛公,并將關(guān)中一分為三,阻其東進之路,有何不可?
項羽以為良策,于是當(dāng)眾宣布:沛公先入關(guān)中,依懷王舊約,故先封劉邦為漢王,統(tǒng)治巴、蜀、漢中等地,設(shè)都南鄭。封章邯為雍王,執(zhí)掌咸陽以西,設(shè)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執(zhí)掌咸陽以東、黃河以西,設(shè)都櫟陽;董翳為翟王,掌上郡,設(shè)都高奴。
劉邦聞此,既驚且怒。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聞而大喜,齊都謝恩。
項羽:故齊國之地,一分為三。田榮未隨聯(lián)軍伐秦,棄而不封;封齊王田巿為膠東王,都于即墨;齊將田都封為齊王,以臨淄為都;田安封為濟北王,以博陽為都。
田市、田都、田安:我等奉命,謝主隆恩,并謝霸王!
項羽:改封魏王豹為西魏王,統(tǒng)治河?xùn)|,建都平陽;趙王歇為代王,徙都代郡;趙相張耳隨本王入關(guān)有功,因此立為常山王,統(tǒng)治趙地,建都襄國。瑕丘申陽本為張耳臣僚,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黃河岸邊迎接楚軍,故立為河南王,建都洛陽。
魏豹、趙歇、張耳、申陽:我等奉命,謝主隆恩,并謝霸王!
項羽:封韓成為韓王,仍居舊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平定河內(nèi),屢有戰(zhàn)功,因此立為殷王,統(tǒng)治河內(nèi),建都朝歌。當(dāng)陽君黥布戰(zhàn)功第一,因此立為九江王,建都六縣。
韓成、司馬卬、黥布:我等奉命,謝主隆恩,并謝霸王!
項羽:鄱君吳芮率百越將士,協(xié)助諸侯,又隨本王入關(guān),因此立為衡山王,建都邾縣。柱國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有功,因此立為臨江王,建都江陵。燕王韓廣,改立為遼東王。
吳芮、共敖、韓廣:我等奉命,謝主隆恩,并謝霸王!
項羽:燕將臧荼,跟隨楚軍救趙,又隨本王入關(guān),因此立為燕王,建都薊縣。成安君陳余,因與張耳抵牾,棄印而去,雖未隨本王入關(guān),但對趙國有功,因此將南皮三縣封之。吳芮部將梅鋗,多立戰(zhàn)功,因此封為十萬戶侯。
臧荼、梅鋗:我等奉命,謝主隆恩,并謝霸王!
分封十八家諸侯已罷,其余隨征諸將,封賞有差。乃張諸侯名單于營外,布告天下。
西楚霸王作為盟主,大宴諸王三日。第四日早朝,便留漢王、雍王、塞王、翟王于隴蜀關(guān)中,自率其余十四路諸侯王,就此凱旋東歸。
秦朝由此滅亡,共傳二世,國祚僅存十五年。
鏡頭閃回,秦國既滅,便說趙高后事。
只因趙高滅秦,對漢朝初創(chuàng)居功至偉,因此漢朝時多有民間筆記、傳說以資紀(jì)念,甚至認(rèn)為趙高魂魄不死,最終位列仙班。
《列仙傳》記載,趙高曾與方士韓終同游交好,得其傳授仙術(shù)丹法,因此不畏寒暑。《拾遺記》亦載,趙高得到仙術(shù),冬月坐于堅冰,夏日臥于火爐,冰火九重,皆不能傷。
秦王子嬰即位之后,立即擒拿趙高,以其勸說二世屠殺宗室諸王重罪,下令殺之。
為使其受盡苦頭,有人建議,將趙高頭下腳上,倒懸浸溺于井中,然而七日不能淹死;然后提出井外,更以滾湯生煮,同樣毫無效果。子嬰無奈,只得命以刀劍加身殺之。
趙高乃是一位書法大家,對中國文字進化頗有貢獻。其善大篆字體,著有《爰?xì)v篇》六章,又與李斯一起,將大篆簡化改為小篆,通行天下。
中國文字,自甲骨文、金文以至大篆,再至小篆,再至隸書,再至楷書,以至成熟。在此簡化進程之中,趙高可謂改革先驅(qū);同時更是秦朝統(tǒng)一文字革命,作出重要貢獻者。因此趙高便被北魏王情所作《古今文字志目》,錄入五十九位書法家之列。
畫外音:趙高既死,名列古來第一奸臣。但有人如此評論:手握江山,權(quán)傾天下,胸懷丘壑,逆轉(zhuǎn)乾坤;如許人物,百年千年,方得一見;如許人物,千人萬人,唯此一人。有詩為證:當(dāng)年舉世欲誅秦,哪計為名與殺身?留侯椎鐵荊軻匕,不及秦宮一閹臣!
鏡頭轉(zhuǎn)換,由此歸結(jié)大秦王朝,再次進入列國紛爭。
漢王劉邦被封至漢中,以及巴蜀不毛之地,由是大怒。因見西楚霸王大宴諸侯,毫無防備,便欲起兵攻打,施以突襲。議于眾臣,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紛紛附和,皆愿出戰(zhàn)。
蕭何諫阻道:公等雖不愿遠赴漢中巴蜀,但與死于非命相比,則孰輕孰重?
劉邦:我親提十萬大軍與戰(zhàn),今勝負(fù)未分,奈何便言必死?
蕭何:休說十萬之軍,便是秦師四十萬大軍,又當(dāng)如何?巨鹿一戰(zhàn),西楚霸王只五萬人馬,便破章邯、王離四十萬眾,世人皆知。況今其所率四十萬眾,大王只有十萬耶!眾寡強弱弗如,百戰(zhàn)百敗,不死何為!
劉邦:若依先生之計,那便如何?
蕭何:夫能屈于一人之下,而信于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愿大王就此受命,引兵歸于漢中,恩養(yǎng)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則天下可圖也。
劉邦:真良策也,眾人皆不如之。
當(dāng)即準(zhǔn)納其計,并封蕭何為丞相。又賜張良金百鎰,珠二斗,以表謝意。張良將此金珠具又轉(zhuǎn)獻項伯,自己絲毫不留。
項伯投桃報李,為劉邦盡請漢中之地,項王許之。
夏四月,諸侯遂罷戲下之兵,各還就國。
項王自覺有愧于漢王,遂撥付勁卒三萬,令從漢王驅(qū)使,前往漢中。劉邦至此心中五味雜陳,暗道幸虧蕭何阻諫在先,否則一旦反目,后果實在不堪設(shè)想。
漢王率軍西去,張良一直送至褒中,然后告辭,要歸韓國。劉邦戀戀不舍,以至淚下。張良以溫語相勸,然后進言:主公進入漢中之后,宜燒絕所過棧道。至囑,至囑!
劉邦驚問:數(shù)百里棧道,修之不易,先生此舉何意?
張良笑道:燒絕棧道,其便有二。其一以備諸侯盜兵,再無邊防之虞;其二且示項羽,主公再無東還之意,以懈其備也。
說畢拱手為揖,揚長而去。漢王愣了半晌,靜立不動。
蕭何來問:張子房適才所言若何?
劉邦:子房勸我,進入漢中后必要燒絕棧道。
蕭何也自發(fā)愣,忽然撫掌贊道:張子房者,真乃神人也!
漢王大悟,不由仰天長嘆:此人日后若為他人所用,則我死無葬身之地矣。
由是引軍進入漢中,隨后命令燒絕棧道。但分別密囑縱火諸軍,每隔五十里而燒十里,留其大半不燒。此事絕密,除蕭何等數(shù)人之外,余者諸將,皆不使知。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漢中,復(fù)說中原。
項羽行軍在途,聞?wù)f劉邦燒了棧道,果然大為放心。
章邯、司馬欣、董翳三王聞之,也便高枕無憂,不設(shè)西部邊境防備。
戲下分封諸王之事,迅速傳至齊國之境。齊相田榮聞?wù)f項羽徙封齊王田市于膠東,又改封田都為齊王,更無自己寸土之封,不由大怒。
楚霸王元年五月,田榮聞田都自關(guān)中歸還,便發(fā)兵截殺,不使其入境。田都未曾防備,一戰(zhàn)即敗,部下皆都潰散。于是萬般無奈,只得引領(lǐng)殘部,亡走入楚。
田榮驅(qū)逐田都,又截留齊王田市歸師,將其幽禁在臨淄,不使其遷徙膠東。
田市畏懼項羽來伐,乃趁田榮不備,偷偷逃亡還國,跑去膠東即墨。
田榮怒發(fā),率軍追擊,攻克即墨,就而誅殺田市,自立為齊王。
是時彭越屯駐巨野,有部眾萬余,無所屬國,亦無封地,彷徨無計。
田榮聞之,便遣使送與彭越上將軍符印,使其攻擊濟北王田安。
秋七月,彭越攻破博陽,擊殺濟北王田安。就此率領(lǐng)部眾,歸附齊王田榮。
田榮平定三齊,又使彭越為將,付予五萬兵馬,使其南下?lián)舫?,以報項羽漏封之恨?p> 項王:彭越何人?野雞無鳴,草鞋沒號,也敢來撩撥本王!蕭公角何在?
蕭公角:末將在。
項王:使你前往迎擊彭越,未知可敢去否?
蕭公角:霸王放心。擊此無名之輩,自是手到擒來,臣必斬其首級以歸!
于是毫不為意,引軍來迎。兩軍相交,未料彭越雖是大澤盜賊出身,卻是英勇無敵,只一個回合,便斬蕭公角于馬下,大破楚軍。
又說常山王張耳,自關(guān)中還師,回到封國。便派使者,前往結(jié)好陳余,賀其被封三縣。
未料陳余反而大怒,對部眾說道:張耳與我,其功相等。今張耳封王,余獨封侯,只領(lǐng)三縣之地,此是項羽處事不平,且辱我太甚!
部將張同上前進言:聞?wù)f此番戲下分封,雖奉楚王名義,皆是項王任意為之。主公尚封三縣,齊相田榮更無封地,因此懷怨。主公何不與其聯(lián)手,共抗西楚霸王?
除余點頭稱是,遂暗派張同、夏說為使,至臨淄游說齊王田榮。
田榮:二卿乃為陳侯幕僚,今日來此,是何用意?
張同:奉陳侯之命,愿請明公一臂之助,共擊常山王張耳。
田榮:我與張耳無怨無仇,擊之為何?
張同:無他,同仇敵愾故耳。
田榮:我與陳余,有何同仇敵愾之志?
夏說:賢王休慌,且聽臣言。項羽為天下之宰,持心存私不平。今其戲亭分封,盡王諸國戰(zhàn)將于善地,而徙其故王于偏鄙之所。趙王歇北居代郡,而張耳卻封常山,陳侯以為不可。今聞大王起兵擊楚,是我等勸說陳侯,若不聽從齊王號令驅(qū)使,是為不義。但惟愿大王先資兵往擊常山,復(fù)趙王歇之位,則請舉趙國全軍之力,以為齊國北部捍蔽!
齊王田榮許之,遂遣兵馬三萬,聽從陳余調(diào)遣。
當(dāng)此之時,有一樁突發(fā)事件,使項羽名望受損,在諸侯王中威信急轉(zhuǎn)直下。
項羽雖然分封諸侯,但卻時時心懷不平,不愿有太多諸侯與自己并肩稱王。及至東還彭城,因見張良未曾東歸,但以為其已跟隨劉邦,前往漢中;而韓王成又無戰(zhàn)功,便又改變主意,不遣韓王回歸故國,而是強迫其懷自己俱至彭城,并立即廢其王位,貶為穰侯。
其后不久,又隨意尋個不關(guān)痛癢罪名,命人將韓成擒而殺之。
只因此事,由是諸侯大都不服霸王,開始敬而遠之。手下諸將,亦現(xiàn)叛逃之舉。
便在項王回至彭城不久,有人來報:執(zhí)戟郎韓信,在離開咸陽時請假,至今不歸。
項羽發(fā)愣片刻,乃問:韓信是何人耶?
舉報者奏道:便是在鴻門宴時,被樊噲以盾牌撞倒之執(zhí)戟郎也。
項羽哈哈大笑:如此小事,也值得一報?你去,再換一個執(zhí)戟郎可也。這次可要精心,選一個力士,休被人家輕輕一推,便是一溜跟斗,壞我臉面。
舉報者也即失笑,諾諾而去。
鏡頭閃回,便說韓信由來。
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人氏,自幼家貧,并無固定職業(yè)。只因出身低賤,不得為鄉(xiāng)里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更因父親早亡,便常從鄰里鄉(xiāng)人寄食,鄉(xiāng)里之人多厭惡之。
便在韓信十幾歲時,母親又死。本來家貧,無錢治喪,韓信偏欲尋找高阜寬敞之地,聲言要讓母墳四周,可以安頓萬家居民。人皆笑之,畢竟助其擇地,草草葬了。
下鄉(xiāng)南昌亭長見韓信志向非凡,由是著意結(jié)納,多方接濟。
韓信多次前往亭長家去吃閑飯,接連數(shù)月,便遭亭長妻子嫌惡。由是每日提前趁早開飯,待韓信去時,已經(jīng)飯罷,將碗筷收拾干凈。韓信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回。
因為無處就食,韓信離開亭長家中,便即來到城外,效仿姜太公之狀,在溪邊釣魚,欲以魚換糧裹腹。卻又時乖運蹇,連續(xù)數(shù)日,并無一條魚兒上鉤。
城郊時有幾位老嫗,常在河邊漂洗絲棉。其中一嫗心善,因見韓信饑餓,便分自己所帶飯菜給韓信吃,一連數(shù)十日,并無怨言。
韓信心懷感激,對漂母道:待我他日得志,一定重報老母。
漂母聞言不悅:大丈夫立身于世,不能養(yǎng)活自身,實為可笑。我見你有王孫之相,不忍你餓死于此,分食與你。若待你發(fā)達之日,我早已入土許久,豈望你報答今日一飯之恩!
韓信聞言大慚,從此不再到河邊釣魚,轉(zhuǎn)回家中,潛心攻習(xí)兵法韜略,欲圖大有作為,只待尋機而起。又效游俠行狀,尋購一柄鐵劍,挎在腰間,出門搖擺,以求有所際遇。
這一日,韓信正挎劍行于街市,有淮陰屠戶之子見之,便即大笑,當(dāng)?shù)罃r住。
屠戶子:我見你雖然長的高大,又喜佩帶刀劍,招搖過市,其實膽小如鼠。屢去人家乞食者,佩劍何用?
韓信:某之佩劍,書生裝飾而已,從不出匣。我有要事,請讓開道路,承情之至。
屠戶子:看不出你一個乞丐叫化,倒有要事在身!公既佩劍,需有膽略。若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便放你去。
當(dāng)時屠戶子隨行無賴甚眾,齊都嘻笑,起哄喧嚷。不則一時,觀者如堵。
韓信不動聲色,仔細(xì)打量少年一番,慢慢整理衣衫,緩緩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其胯下爬過,揚長而去。滿街觀者笑聲振天,皆在背后指指點點,皆都當(dāng)作笑話,滿城傳講。
項梁渡淮北上,路過淮陰。韓信聞之,毫不猶豫,便帶其鐵劍投奔項梁,留在軍中為卒。數(shù)年以來,雖然隨同項氏叔侄到處作戰(zhàn),但無戰(zhàn)功,始終默默無聞。
其后項梁敗死,韓信歸屬項羽,仍為下士。項羽一日偶見韓信,喜其身材魁梧,便命其做執(zhí)戟郎中,立于帳前,以壯軍威。
韓信以為項羽賞識己才,便多次獻計,但項羽皆不采納。韓信此時方知,項羽所喜者乃是自己身材相貌,而非己之才能,由是神傷良久。
至鴻門宴時,韓信初見劉邦,見其處危不驚;部下樊噲、紀(jì)信等人,皆有英雄氣度。由是心向往之,便生投靠之心。只因樊噲闖帳,韓信攔阻不住,被一撞即倒,被帳下同僚以此取樂,由此堅定離去之意。
其后劉邦受封漢王,率軍入蜀,韓信便借故請假離楚,隨漢王大軍入于漢中。
行軍途中,樊噲忽然認(rèn)出韓信,正是被自己當(dāng)日輕輕一推,便倒地不起的執(zhí)戟郎中。
樊噲遂將韓信喚至近前,哈哈大笑道:你敢是因為上次出丑,被項王罷斥不用了嗎?命你執(zhí)戟,原是不當(dāng)人子。既是你來投我,便是緣法,某便提拔你做個官罷。
韓信:未知將軍要提拔我何職?
樊噲:我看你雖然身材高大,但是不經(jīng)一撞,就提拔你做個管理倉庫文吏,如何?
韓信:既是如此,多謝將軍照拂。
至此韓信終得官職,但依然不被人所知。也是時乖命舛,其后不久,倉庫被盜,韓信等十四名庫吏,坐法當(dāng)斬。刑場之上,同案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
韓信不愿引頸就戮,忽舉目仰視,看到滕公夏侯嬰正走過刑場,便揚聲叫道:且慢動手,我有話說!滕公,漢王不欲得天下乎?何殺壯士?
夏侯嬰聞其出言不同凡響,猛然站住,回過身來。又見此死囚相貌威武,遂喝止刀手,問道:你有何能,便說可助漢王奪得天下?
韓信昂然道:某少年之時,曾師從兵家門祖師王敖,得其兵法精髓。若給我十萬鐵甲,便可縱橫天下,平定諸侯。
夏侯嬰聞罷,大為欣賞,于是命釋其縛,引見漢王,大贊韓信之才。
劉邦略與交談,笑對夏侯嬰道:此人好為大言,并無奇才。但既是賢卿所薦,便釋其死罪,拜為治粟都尉,命其管理糧餉可也。
夏侯嬰:錐處囊中,必能脫穎而出;先從小吏做起,也無不可。
韓信由此幸免一死,便為治粟都慰。雖然不能盡展其才,但由此得有機會面見丞相蕭何,常向其匯報工作。有時言及用兵之法,以及治國之策,蕭何大為贊之,相見恨晚。
漢王定都南鄭,諸將及士卒皆為楚人,不愿長居在此,便思東歸,多有半道逃亡者。
韓信見此,心中暗道:丞相蕭何愛我之才,必已薦于漢王。今不得提升者,是漢王不信我也。天下十八路諸侯,我何必非必保他!
由是趁夜盜馬,亦隨眾人之后,向東逃亡而去。
當(dāng)夜蕭何閑來無事,來與韓信暢談,遍尋不見,乃問庫吏:治粟都尉何在?
庫吏答道:適才飯罷,騎馬出城而去,至今未回。
蕭何:是何方向?
庫吏:向東。
蕭何聞言大驚,不及向漢王匯報,急策馬親自追之。
是晚月色如水,夜半三更,雞犬俱寂,只有馬蹄得得,滿營皆聞。
巡營官急入宮門,報與漢王:大事不妙!丞相蕭何飛馬出城,必是逃亡東歸矣。
漢王大驚失色,如失左右手,急遣樊噲:引領(lǐng)百騎,速往箕谷道中去追!
樊噲應(yīng)命而去。漢王坐立不安,寢食俱廢。
來日清晨,樊噲還報:追出百里之遙,不見丞相。
劉邦:張良先走,蕭何后去。則我恐此終生,不得復(fù)出漢中矣。
兩日之后,蕭何引領(lǐng)韓信歸來,入宮謁見漢王。
劉邦且怒且喜,張口便罵:別人逃亡倒也罷了,公乃我至親兄弟,因何要逃?
蕭何笑道:豈有此理!臣非逃亡,是去追還逃亡者耳。
漢王便問:所追者誰?
蕭何答道:治粟都尉韓信。
漢王復(fù)又罵道:你這老賊,如此荒悖!諸將逃亡者十?dāng)?shù)人,公無所追,卻去追此一個倉官兒,是為詐言也!你必是意欲逃走,卻忘帶路費,這才回來耳。
蕭何亦回罵道:劉季,休要胡言!某為丞相,掌管舉國財幣,能忘帶路費?你卻不知,諸將易得,一帥難求。至如韓信,實乃國士無雙。
漢王:如此說來,丞相果是替我去追無雙國士來?
蕭何:我只問你,欲久處漢中為王耶,欲與諸侯爭奪天下耶?
劉邦:你說此話,不似放屁?我十萬將士皆欲東歸,誰愿老死這不毛之地!
蕭何:主公若欲老死漢中,韓信確實無可大用;必欲與項王爭奪天下,則非韓信,大王麾下諸將,皆無可與計事者也。故我問你,是欲王漢中,亦是東爭天下,重建始皇帝之功?
劉邦:我早欲東還矣,安能郁郁久居此地!
蕭何:大王必欲東還,則必用韓信為帥;若不肯用,其早晚仍會逃亡。
劉邦:非是我不肯用他。只因其曾為項王執(zhí)戟郎中,乃貼身保鏢,近侍之人,由此尚且背叛項王,轉(zhuǎn)而投我。若使其領(lǐng)兵,焉知其不會率眾,再投項王?
蕭何:其叛項王,只因項王并無爭奪天下之志,難用其才,并非不忠。
劉邦:我不如以公為將,使其在你帳下聽命,如何?
蕭何:若是如此,他還是要逃。
劉邦:我聞其被樊噲一撞即倒,你怎知他有大才?
蕭何:大王不知兵家派王敖老祖乎?韓信便是其入室弟子,盡得其真?zhèn)?。為治粟都尉,便行推陳出新之法,命將糧倉開設(shè)前后兩門,前門以進新糧,后門以出舊糧。
劉邦:此乃小技,何顯大才?
蕭何:漢中炎熱潮濕,陳糧極易腐敗變質(zhì)。既推陳出新,則糧不變質(zhì),亦免腐敗。雖是細(xì)枝末節(jié),但若胸?zé)o奇才,不能為此妙思也。
劉邦聞此,阿也一聲,跳下榻來。大喜道:若果如此,我便拜其為大將,可乎?
蕭何笑道:如此我大漢幸甚,天下黔首黎民幸甚!
漢王便呼門軍:速去軍庫,拿大將軍璽印來,賜予韓信。
蕭何:不可!
劉邦:卻又怎地?
蕭何:大王素來傲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不足立將帥之威。王必欲拜韓信為將,須擇良日,齋戒設(shè)壇,具禮而拜方可。
漢王扭泥片刻,便即許之,下令傳檄諸營:擇其吉日,于漢水之畔,封臺拜將。
蕭何終蒙漢王許可,乃向門首叫道:韓將軍,還不進來,拜謝大王重用之恩?
韓信聞聲而入,拜倒于地,叩謝大恩。
檄文傳出,滿營諸將皆知。因聞漢王拜將,皆都驚喜不置,如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一班上將,各自以為跟隨漢王入關(guān)有功,必得拜為大將。
不則一日,將臺筑就,吉期已至。漢王冠冕堂皇,盛裝出宮,傳命樊噲引領(lǐng)一萬精騎,曹參引二萬步卒,布列將臺三面,戟戈如林,旌旗弊日,威勢赫赫。
辰時三刻,只聽擊鼓三通,號角長鳴,一輛戰(zhàn)車自北門駛出,緩緩向?qū)⑴_行來。車上除卻馭者,二人并肩而立,左首立者正是漢王,右側(cè)上首一人,卻是治粟都尉韓信。
諸將皆都不解,相互耳語道:咦!此人怎地與大王同載?
巳時一刻,王車至于臺下,鼓角止歇。
漢王先行下車,以雙手?jǐn)v扶韓信而下,執(zhí)手相攜上臺,讓于上座。
丞相蕭何上臺,高聲宣詔:漢王斬蛇起義,除滅暴秦,今已年余。項王不公,廢楚懷王前約,用人惟親,貶我于此偏僻之地,情何以堪!因厲兵秣馬,欲出關(guān)中,平滅天下,引爾等建不世大功。淮陰韓信,乃兵家門王敖高徒,熟知兵法戰(zhàn)略,拜為大將,領(lǐng)軍出征。茲爾三軍諸將,皆奉大將軍調(diào)派差遣,見將印如見漢王,違者必按軍法!
宣詔已罷,漢王劉邦委身下拜,自侍衛(wèi)手中接過大將璽印,捧予韓信。
諸將及三軍見之,實出意料之外,無不大驚。
韓信受了漢王四拜,將璽印令箭置于案上,倒身下拜。三拜九叩,以受璽印;又拜漢王八拜,以謝君恩。由此禮成,韓信便為三軍總帥。
拜將禮畢,漢王復(fù)請韓信同車回城。三軍皆散,無不議論紛紛,以為罕事。
車駕復(fù)入王宮,漢王再請韓信上坐,虛心問道:蕭丞相數(shù)言將軍大才,孤方信之,拜為大將。則我若與項王爭奪天下,將軍欲以何策下教寡人?
韓信:引兵東向,能與王爭天下者,無非項王。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漢王:孤實不如也。
韓信聞言大喜,再拜賀道:臣亦以為大王不如項王,只恐大王自負(fù)不服。臣嘗事項王,請論其為人,并說其可勝之道??珊酰?p> 漢王:寡人洗耳恭聽。
韓信:項王暗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其一可勝。項王見人恭敬慈愛,人有疾病,涕泣以分食飲;至使人時,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其二可勝。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背義帝之約,而專以親愛者分封諸王,六國勛舊皆懷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將相,又遷逐義帝置于江南;所過無不殘滅,百姓皆不親附。名雖為霸,實失天下民心,故其強易弱,其三可勝。
漢王:善哉斯言,令人頓開茅塞。寡人如何行之,能保必勝?
韓信:以臣論之,大王誠能反其道而行之可也。任用天下武勇之士,則何所不誅?再以天下城邑以封功臣,又何所不服?復(fù)以義兵合縱思?xì)w之士,則阻我者何所不散!
漢王:我若東出,有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三秦之王為阻,以何破之?
韓信:此三人皆為秦將,降楚之后數(shù)歲,便將秦國子弟殺亡不可勝計;項王至新安時,詐坑降卒二十余萬,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得脫,并且封王。秦國死亡將士父兄怨此三人,無不痛入骨髓,誰肯為其效命?大王昔入武關(guān),對秦民秋毫無犯;又除秦朝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奉為關(guān)中之主。且楚懷王與諸侯之約,大王先入咸陽,當(dāng)王關(guān)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于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舉兵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漢王:既定三秦,其后如何?
韓信:平定關(guān)中,乘勢東出崤函,合三晉及田齊以擊楚。項王雖強,不足懼也。
漢王聞言大喜,由此意決。來日早朝,遂部署諸將,厲兵秣馬,訓(xùn)練士卒,準(zhǔn)備東征。留丞相蕭何鎮(zhèn)守漢中,征收巴、蜀兩郡租賦,源源押送前線,供給軍食。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漢王劉邦,復(fù)說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還都彭城未久,先殺韓王;繼派將士率兵前往盱眙,逼迫楚懷王南徙郴縣。懷王無奈,只得出都就道。左右群臣依戀故鄉(xiāng),怨聲載道,未肯速行。
項羽聞?wù)f大怒,乃暗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必要沿途埋伏攔截,將義帝擊殺于途中,永除后患。
楚懷王早已猜到項羽心思,舍棄眾臣,快馬加鞭,兼道馳至郴縣,使三王截殺未果。
九江王英布恐項王見罪,復(fù)遣高手刺客潛至郴縣,終將義帝弒殺于郴城,暴尸于野。
郴人憐念義帝平滅暴秦大功,遂收其尸裝殮,葬于城邑西南十里,后山南麓。
義帝既死,諸侯大驚,待得知是英布奉項王之命所為,齊都憤怒。
消息傳到漢中南鄭,劉邦聞知,遂對眾臣說道:我此番師出有名矣!
乃命三軍為懷王掛孝,就此出兵東向。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二年三月。劉邦發(fā)檄文,布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號召天下諸侯誅滅項羽,為義帝懷王報仇。
乃命韓信掛帥,發(fā)舉國之兵十三萬,殺出漢中,挺進咸陽。并派出使者,前往河北聯(lián)絡(luò)趙王歇,好友陳余、張耳,求為應(yīng)援。
項羽見到漢王檄文,不由勃然大怒,乃傳檄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韓王成、西魏王豹、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燕王韓廣、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命令各集本部人馬,向西討伐漢王。
韓信既奉漢王出師詔命,于是擇吉祭旗,高升帥位,請主公漢王側(cè)坐,發(fā)令派將。
頭一支令,命曹參率軍六千,攻打下辯、故道、雍縣、斄縣。
第二支令,命樊噲率六千軍馬,別擊西丞白水之北,先破雍南,從攻雍、斄二城。
第三支令,命周勃率軍馬六千,往攻槐里、好畤,最城。
第四支令,命灌嬰引兵五萬,明修棧道,暗出陳倉;從漢中故道東出,還定三秦。
第五支令,命酈商率軍六千,略定北地、上郡。
第六支令,命靳歙率軍一萬五千,西擊章平軍于隴西,以免漢軍東進時有后顧之憂。
第七支令,命其余眾將,隨本帥親率大軍四萬合后,為六路人馬后援。
七令發(fā)畢,命令諸軍,以三月為期,皆到咸陽取齊,會攻豐鎬、廢丘,然后出關(guān)東向。
諸將領(lǐng)令而行,并無言辭爭論。漢王見韓信用兵如神,指揮諸位勛舊,游刃有余,不由大悅,贊嘆蕭何善會鑒人,為自己推薦如此一位帶兵奇才。(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