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詞之國

【第85章】兩年閱三州,我老不自惜

詞之國 樂從心來 2203 2022-01-16 17:14:08

  蘇軾回京城沒多久,這年八月,又因為與上級政見不合,蘇軾被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五日,蘇軾在賈易等人的攻擊之下,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知潁州太守。閏八月二十二日,蘇軾到達潁州,開始了為期八個月的短暫為官之路。

  初到潁州,蘇軾就接到朝廷命令,要求他在潁州接待陳州太守李承之、府界提刑羅適、都水監(jiān)所官差及京西北路提刑、轉(zhuǎn)運司的官員們,共同商議有關開挖八丈溝的事宜。

  由于前些年,開封連年遭遇水災,潁州周邊的幾個地方也鬧水患,他們主張開挖八丈溝,即在古代鄧艾溝故道上,從陳州境內(nèi)開挖一條三百五十里長的新溝,使其壓潁入淮,以泄陳州之水,認為這樣可以疏導積水,消滅水患。

  蘇軾深知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急忙上書朝廷,“臣以到任之初,未知厲害之詳,難以會議?!毕M撠熒套h的官員們暫時不要到潁州來,“候到任見得的確利害,別具申省,方可指揮逐官前來會議?!?p>  爭取了朝廷的同意后,蘇軾就開始了細致入微的實地調(diào)查和測量。他派教練使史昱等人組成勘探小組,從蔡口到淮上,組織沿途的本周各縣官吏,仔細測量地形的高下,利用水平尺,一段一段地測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竹竿,每根竹竿都用水平器記下高低尺寸,一共立了五千八百一十一根竹竿,折算成今天的計量方式,蘇軾所測量的總距離有四百八十四里多。

  通過測量,蘇軾弄清楚了所涉及的地面高低、各溝的深淺、淮河漲水的高低,以及八丈溝等溝口有無壅塞。調(diào)查結(jié)論顯示,八丈溝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漲時高于八丈溝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勢必倒灌。

  種種情況表明,開挖八丈溝解除不了陳州水患,而且上下游來水,并在穎州橫流,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于是,蘇軾堅決反對開挖八丈溝,他立即向皇帝報告,連寫三道奏折:《申省論八丈溝厲害狀》,《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歷觀數(shù)年以來誅人議論”,“考之前史”。蘇軾指出:開挖八丈溝,工程巨大,耗資巨大,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由于穎州是平原,地面低于水面,如挖開八丈溝,實際上是將周邊洪水排入潁州大地,以產(chǎn)糧為主的潁州就會變成一片汪洋,帶來嚴重后果。

  蘇軾阻止八丈溝開挖是一個風險極大的舉動,既得罪周邊知府,更有冒犯朝廷之罪。如果要當太平官,他不必過問。因為這個大工程是朝廷同意的,蘇軾到任之前,有的地段已開始施工。他完全可以不去過問。但蘇軾就是蘇軾,他認為這個工程浩大,攸關潁州老百姓的生存問題。為此,他據(jù)理力爭,最終勸得朝廷的同意,也因此而避免了一場費時、費工、費財而又無甚益處的浩大工程。

  潁州也有一個西湖,蘇軾非常喜愛那里的迤邐風光。他在《泛潁》詩中說:“我性喜臨水,得潁意甚奇。到官十日來,九日河之湄。”可見他對潁州西湖的喜愛。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畫船俯明鏡,笑問汝為誰?!边@四句可見,蘇軾在潁州西湖上還是很開心的。

  “忽然生鱗甲,亂我須與眉。散為百東坡,頃刻復在茲?!?p>  雖然修建八丈溝是勞民傷財不可取,但是潁州的水患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威脅,身為地方官員,總得想辦法來解決這件事情。

  所以,力阻開挖八丈溝的事情剛剛平息,一心為民的蘇軾又給自己攬了一身活兒。他向朝廷請求,奏請留下開挖黃河的民夫萬余人,用來開挖潁州的溝渠,疏浚治理潁州西湖。這樣不但解除了水患,而且造福了潁州百姓。

  接著,蘇軾又組織人手在潁州外的清河上修建了三座堤壩,在上面引了一條清溝,修建了一座小水庫。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實現(xiàn)蓄洪、泄洪的目的,平常還可以澆灌沿岸的農(nóng)田,一舉多得,是真正的惠民工程。

  與此同時,蘇軾還對西湖進行了美化,廣植花樹菱荷,增益亭臺閣堂等,使古代潁州西湖以優(yōu)美自然風光和獨特園林建筑聞名于世。

  “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碧K軾在《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詩中,將潁州西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大提高了潁州西湖的聲譽。

  蘇軾一生為官多災多難,在潁州任太守不過八個月,夏天的水患成災,秋季干旱絕收,冬季的大雪又至,百姓沒有吃的,吃草根嚼樹皮。蘇軾為此夜不能眠,連夜召集屬下商議解決的辦法,并決定以義倉之谷數(shù)千石,作院之炭數(shù)千秤,酒務之柴數(shù)十萬秤,依原價賣給饑寒中人,解決他們“食與火”的問題。

  同時,蘇軾還上書朝廷,準備賑濟淮浙饑民。他說,淮南自秋至冬,雨雪不足,麥子有收無收,還很難斷定。麥若無收,必有大饑。浙西災情也重,流民勢必北來,潁州將首被其害。因此,他請求朝廷特賜度牒一百道,用這筆錢購買糧食,作好救濟來年災民的準備。

  結(jié)果,還沒有等到來年春夏之秋,蘇軾就調(diào)離了。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朝廷詔令蘇軾知揚州。

  “兩年閱三州,我老不自惜。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碧K軾在《送芝上人游廬山》詩中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元祐六年三月還在杭州,還朝僅數(shù)月又于同年八月出知潁州,剛翻過年又改知揚州。政治風云變幻,仕途艱險莫測,“烏臺詩案”歷歷在目,兩次回朝即遭攻擊,進出調(diào)離如此頻繁,這一切,濃縮在這短短的詩句之中。透過這些詩句,能看到蘇軾對自己有一種命運將會遭遇不測的擔憂。

  蘇軾赴揚州,因為在潁州救災成功。當時揚州也出現(xiàn)了潁州相似的災情,朝廷就想到了蘇軾。

  災情就是命令,百姓就是動力,蘇軾已來不及感嘆自己的貶謫生涯,牢固的民本思想使他昂首闊步,跨越人生旅程中的不幸,一如既往,為民解憂。

  在去揚州赴任的途中,蘇軾一個人走鄉(xiāng)入村,訪問父老鄉(xiāng)親。

  調(diào)查研究民生民情,這在古代官吏中實為罕見,蘇軾卻一直堅持這么做。

  沿途莊稼長勢很好,而百姓反倒面有憂色。

  這十分反常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蘇軾決定一探究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