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荊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縣治幽;九澗只從松頂落,八河旁繞石根流!開篇詩道罷,書接前文。且說魯惠公自恃祖先周公乃文王嫡子,且有大功于周,故此不服秦國郊祀,更行僭越,擅用郊禘之禮。你道魯惠公因何如此偏激?是因其自來便即輕視秦人,故說“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魯”也。如此想法,是以為秦國祖先無非馬夫,弼馬溫而已,乃屬天子奴隸,附庸國亦都不算,更何論諸侯。山東六國中,齊魯燕晉自周武王時就被分封;楚國雖是南方蠻夷,但也號稱名門之后,也被周王朝承認。秦國不過養(yǎng)馬部落,故為諸侯輕視。
秦國正式成為諸侯,便是因率兵相救鎬京,又助周平王東遷。其實若是追根溯源,秦人祖上反比山東六國出身高貴,其祖先榮耀之時,山東六國祖先反是蠻夷。何以言之?因本書前文已敘伯益家世譜系,此處便無需贅述,列位看官自知。嬴姓部族本來便是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王,只因參與武庚叛亂,故被分割安置,并被罰作奴隸,為周天子養(yǎng)馬,以至沉淪數(shù)百年之久。雖然身為弼馬溫,但秦人不減貴族風范,在完成養(yǎng)馬任務之外,還一直與周邊西戎等蠻族戰(zhàn)斗,不斷擴充領土實力,并趁西周末年亂世起兵,幫助申侯平叛,護送平王東遷。于是秦人便為周平王開國功臣,復從奴隸變成諸侯,恢復當年在商朝地位。再說岐豐之地,左有崤函、右有隴蜀,被山帶河、沃野千里,乃是文武二王起家之地。周平王棄而東遷,眾民無主,姬周發(fā)祥地就被平白送歸嬴氏。自此秦人開疆拓土,便成西陲強國。
平王東遷,周朝王綱墜落,無力管理諸侯,從此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達近六百年。今人喜將王權衰落原因,直接歸咎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及廢長立幼,其實不然。究其歷史真相,周朝衰亡原因,實在于周平王自身。先說立嫡為是,還是立長合理。自周代取得天下之后,便以親親尊尊為綱,并將此觀念根植人心。于是無論分封諸侯,或是宗法繼嗣,皆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為則。若依此制,由于宜臼母為王后,則為嫡子;而伯服乃是庶子,故須立宜臼為太子。但自此后結果分析,則周幽王廢嫡立庶,當為英明之舉,并非僅是因喜歡褒姒,偏心之故。其后果如何?便是宜臼成為周平王后,當政五十年之久,毫無建樹。所謂知子莫若其父,周幽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改立伯服,可謂明知嫡子宜臼,并非治國之才。
次說西周末年,王權猶在,并未嚴重衰落。近人皆謂西周經(jīng)過周厲王國人暴動,周宣王數(shù)次征討戎狄,國力大大削弱,王權嚴重衰落。其實若果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事,則正是體現(xiàn)幽王之時,尚對諸侯有巨大控制力者。既有烽火戲諸侯之實,則說明諸侯愿意順從周王指揮,周王亦能夠調(diào)動諸侯。否則無論周幽王是在驪山上點起狼煙,還是擂起巨鼓召喚,亦不會有大批諸侯立刻前來救援。而周平王時代王權衰落,卻是世人有目共睹。
三說周幽王死亡之迷,以及犬戎攻破鎬京真相。宜臼被廢太子之位,逃奔外公申侯,并借申國兵馬討伐伯服,實為反對其父幽王。曾國與申國是表親盟國,故支持太子;鄭伯桓公因是周幽王叔父,故支持幽王。但其子掘突當時主持成周八師,卻拒不發(fā)兵救援,其實也就間接支持太子宜臼。在此種情形之下,宜臼叛軍勾結犬戎,襲擊生父幽王,將其殺死在驪山腳下;而不是攻克豐鎬二京,將周幽王擒殺,此事便令人頗費猜疑。追根究底,應是叛軍明確知道周幽王此時定在驪山,便即準確打擊,突襲幽王近衛(wèi)部隊,迅速將幽王斬首。否則以宗周六師之眾,至少兩萬兵馬守衛(wèi)鎬京,且為裝備戰(zhàn)車,配以青銅武器勁旅,何至被申國、曾國、犬戎部族破城?況晉、秦勤王之師隨后即至,再有成周八師增援,叛軍必敗無疑。
歷史真相應是,申侯發(fā)兵鎬京之時,太子宜臼便在軍中。因其知父親周幽王出巡驪山,故派人通知犬戎,使其突從山區(qū)殺向驪山,對父親一劍封喉。戰(zhàn)后又請犬戎入都,并將豐、鎬二京財物以贈;而犬戎先從國庫拿錢,后至搶劫城中富戶,故史官稱曰:“犬戎洗劫豐鎬二京。”后世唐朝黃巢之亂,請回鶻平叛,并以洛陽財物答謝,造成洗劫,同是一理。
四說東遷真相,其實非因躲避犬戎侵擾,而因二王不能并立。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宣布回京即位,未待守城將士反應過來,外祖申侯即打開城門迎接入城,宜臼正式成為周天子。便有在此次政變中失勢者逃回周原,很快消息傳開,說廢太子叛變,弒君殺父。于是周原地區(qū)諸侯以虢公翰為首,擁立王子余臣為王,稱為攜王,宣布宜臼乃屬僭越。
早在周武王滅商之時,因父親周文王有二弟虢仲、虢叔,便分別封為虢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東虢;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虢公乃文、武二王血親,且皆為得力功臣,又世代掌管天子周六師,故在對外征戰(zhàn)中每為大將,更為周人鎮(zhèn)守東西邊境,乃是重要屏藩諸侯。周厲王時,虢公長父常領周軍南征北戰(zhàn),威懾諸侯列國。熊渠畏其伐楚,主動去其王號,可見周厲王對外征戰(zhàn),并非窮兵黷武,虢公長父也并非只是暴君幫兇。厲王三年,淮夷侵洛,虢公長父伐之不克,導致虢氏在周王室地位下滑,朝中反對者漸多,便皆指其為奸臣。
虢公長父之后,虢國已經(jīng)不同往日風光。到周幽王時,雖然虢石父在朝中為臣,但也被諸侯看成奸臣,遭到國人反對。虢石父而后又有虢公翰,一直留在周原故國,此時聞說宜臼僭立,故此扶持幽王之子余臣為君。余臣雖為周幽王之子,但其生母身份不明,故非嫡出。但在周人看來,宜臼為爭王位,竟勾結申國、曾國、犬戎,洗劫豐鎬二京,弒君殺父,就是叛國大逆。故此周原諸侯寧立臣余為攜王,也要反對平王,便就出現(xiàn)二王并立局面。虢公翰既立攜王,于是爭取宗周六師支持。周平王自知不是宗周六師對手,故此被迫東遷。
東遷之后,周平王為獲諸侯國支持,乃封鄭武公為上卿,因其控制成周八師軍隊故也。又拉攏支持晉文侯,加封秦人為諸侯,賜封岐山以西土地。岐山本是攜王根據(jù)地,周平王慷他人之慨以賜秦人;又向天下諸侯表明,豐鎬二京故地還在自己手中,實乃一舉兩得。后為收買虢公反正,又將此舊地改封給虢國。攜王最終失敗,便是因為虢公翰已死,后代虢公反而投靠平王;又兼攜王自恃天子貴重,不似周平王一般重賞諸侯,故此導致分崩離析。對于平王,犬戎乃是盟友,并非敵人,根本無需躲避。當太子宜臼借外祖申侯之勢,襲殺生父幽王之時,向犬戎借兵相助,則是盟友無疑。周平王東遷是為避開攜王,由此可知。
五說周平王天下共主身份,山東諸國并不承認。周平王東遷之后,很多山東諸侯并不支持,且不進貢。尤其魯國,作為周公封國,山東諸侯之長,一直拒絕承認周平王天子身份,直至其駕崩。周平王死后,魯國也不派人參加葬禮。繼任周桓王幾次三番派人前往魯國,以求取祭品為名,其實是為敦請魯公前來向平王獻祭,代表山東諸侯承認東周合法地位。綜上所述,周朝王權墜落,主要是因周平王弒君奪位,所謂得位不正;故此無限分封賞賜,以求諸侯國支持,最終導致造成周朝衰落。依此論之,東周王權不振,實與幽王無關。
說畢東遷真相,復說虢氏淵源支脈。平王為敘護駕東遷之功,因奪虢仲之地,封與鄭武公。后又求虢仲裔孫虢序于民間,封于陽曲,號曰郭公,虢聲之轉也,并因此為氏。則郭氏來自姬姓,陽曲是為開宗之地;虢序之子郭分,成為郭氏首代先祖?,F(xiàn)今湖南長沙,尚存虢氏后裔一支,為古姓虢氏南方僅存承嗣。姓氏并由“郭”復為“虢”,丁口繁衍萬人。
隨著歲月推移,兼信史資料有限,虢國本來面目及其遷徙狀況,漸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兩漢文獻之中,竟先后出現(xiàn)五個虢國。在《漢書·地理志》中,班固自注其書云:“陜,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贝耸亲钤缬涗浰膫€虢國?!端?jīng)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陜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庇职寻喙趟v“陜縣之虢”稱為南虢?!妒酚洝で乇炯o》載:“武公十一年,滅小虢?!本C上所述,是說西周春秋時期,便有東、西、南、北四虢,以及小虢,相加起來共是五個虢國。自東漢以來,史學界圍繞諸虢之分封、地望、遷徙,及其相關問題,就展開過激烈爭論,最終莫衷一是。
然據(jù)《左傳》、《國語》、《史記》諸史所載,周初虢仲、虢叔各封一國,號為東、西二虢,當無疑問。降及春秋,鄭滅一虢,晉滅一虢,諸史載之甚詳。南、北二虢本系一國,周宣王初年由西虢東遷而來。西虢東遷后遺留小虢,春秋初年為秦所滅。由此諸虢脈絡源流,大體已梳理清晰。關于虢字由來,據(jù)東漢馬融認為,虢人部落原居洛陽周邊,善于徒手獵虎,故稱為虢。嵩山周邊是有崇國,崇侯名虎,故曰崇侯虎,向與周人作對。虢人助周文王平滅崇侯虎,文王便封三弟姬叔于此,改名為虢叔,依靠虢人壓制崇人。由于虢叔年紀太小,于是同時封庶出二弟姬仲于此,改名虢仲,輔佐虢叔。武王克商后三監(jiān)作亂,虢仲依靠地利阻擋武庚等商族反攻,立有大功,周公增其領地為方五百里,將成周洛陽周邊皆都封之。后世所謂“內(nèi)城外郭”,意為內(nèi)屬成周,外屬虢國。虢叔無能,被改封文王左昭之地。
便說南虢國虢公林父,與其同宗虢公翰分道揚鑣,各為其主,始終緊跟周平王步伐東遷,并替天子掌管右軍。周桓王即位之后,要干涉晉國內(nèi)政,便命虢公林父帶兵攻打曲沃莊伯。虢公遂入侵晉國,并立晉國大宗為晉侯。曲沃家族后為晉國執(zhí)政,而虢國家族則成晉人仇敵。后來晉國要發(fā)動大軍攻滅虢國,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再到后來虢公丑,依然緊隨周天子,常助王室對外征戰(zhàn),頻繁與戎狄部族交戰(zhàn),導致虢國雪上加霜,國力日衰。虢公丑輕民重神,貪婪專橫,最終導致被大夫詹父所滅。此便是虢國悲劇,亦乃后話,按下不提。
便說平王東遷,由此王室不振,諸侯崛起。頭一個崛起諸侯,正是周平王小姨父鄭武公掘突。武公因護送平王東遷,由此取得天子信賴,被委以重任。由此便乘周室衰微,又得專征伐,便逐步侵占東虢及鄶?shù)?。鄭武公二年,占領鄶國都城制邑,滅亡鄶國;四年占領東虢都城武平,滅亡東虢國。然后橫掃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皆都據(jù)為己有。周平王對鄭武公如此開疆辟土產(chǎn)生猜疑,欲收回制邑虎牢以東賜地。為保東周王室利益,鄭武公讓出制邑以西大片土地,著力向東南地區(qū)發(fā)展,遷于鄶國故地,建起新都。至此,鄭武公取虢、鄶十邑,前華后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雄圖大略基本實現(xiàn)。
據(jù)《韓非子》記載,周平王八年,鄭武公欲攻打胡國,先將自己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以討其歡心。后問群臣:“我欲用兵,何國可伐?”大夫關其思奏道:“臣觀胡國可伐?!编嵨涔笈溃骸昂鷩?,是我兄弟之國,且締為姻親。你說其可伐,是何道理?”當即命殺關其思。胡國君主聞之,信以為實,于是不再防備鄭國。鄭武公知其內(nèi)幕,遂趁機偷襲并攻占胡國。鄭武公為實現(xiàn)強國計劃,在本國內(nèi)率先提出解放商人口號。商人自被周武王滅國,便被定性為世襲奴隸,但卻多是掌握技術及善會經(jīng)商者。鄭武公隨平王東遷后,就依靠商人力量,開發(fā)灘涂荒地,擴建虎牢城池。又將父親桓公所寄孥京城建成都城,并建桓公宗廟,規(guī)模超過百雉,氣勢宏偉,不讓洛陽。鄭武公欲稱霸諸侯氣魄,于此可見一斑。
胡國被滅,天下大震,然而周王朝毫無反應。各封國見狀,紛紛效尤,各成立軍團兼并,由是進入弱肉強食時代。同年,熊坎號霄敖,即楚國君主之位,稱武王,都于丹陽。周平王九年,蔡僖侯卒,子共侯即位。此時乃是秦文公即位第四年,因率秦人東進關中,都城由西犬丘遷至千渭之會,正式占據(jù)周原岐山。從此秦人由天水發(fā)源,輾轉關中以東黃河流域。天水境內(nèi)石窟文化遺存頗豐,麥積山、大像山、水簾洞等石窟形成甘肅東部石窟走廊。
周平王十一年,魯惠公九年,晉文侯殺攜王余臣,周室二王并立局面結束。是年楚武王熊坎立足已定,厲兵秣馬,欲伐隨國,問計于群臣。班部中走出大夫斗伯比,向楚王獻計道:“我國世處漢水東部,郁郁不得展足于四方者,是自困一隅之地而為之也。今欲揚厲軍威,用武力君臨萬方,諸方國必因恐懼,因而結盟以向我,故難離間。今漢東諸國,以隨國最大,乃為馬首是瞻。大王不如以驕兵之計,使隨國自大,其必舍棄諸國,自壞其盟。漢東諸國見此,必與隨國離心,則是楚國不戰(zhàn),而得享大利也?!背渫醪杉{斗伯比建議,于是掩藏精兵,專以老弱疲憊士卒接待隨國使臣。隨侯果生輕慢之心。兩年之后,楚國打敗隨國。
卻說鄭武公夫人,便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長曰寤生,次曰段。為何喚做寤生?原來是不曾坐蓐,在睡夢中產(chǎn)下,醒覺方知,以此取名寤生,心中因而不喜。及生次子段,長成一表人才,又且多力善射。姜氏便偏愛此子,屢次向武公稱道次子之賢,建議立為嗣君。武公不悅道:“長幼有序,不可紊亂。況寤生無過,豈可廢長立幼?”遂立寤生為世子。以共城為次子段之食邑,號曰共叔段。姜氏心中愈加不悅,由此埋下鄭國內(nèi)亂后因。
周平王十三年,衛(wèi)武公衛(wèi)和逝世,高齡九十五,在位五十五年,由其子衛(wèi)楊即位,是為莊公。楚武王霄敖亦卒,子熊眴即位,是為蚡冒,史稱楚厲王。楚厲王繼位后,乘柴車、穿破衣,開辟山林,大興開疆拓土之事,出兵征服陘隰,進一步增強楚國實力。楚厲王曾與民眾約定,如遇到軍情警報,就以軍鼓為號,通知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厲王喝酒大醉,誤敲軍鼓,民眾聽到鼓聲皆至。厲王忙派人解釋道:“是大王醉酒后與近侍玩笑,才錯誤擊鼓?!庇谑敲癖娚⑷ァ_^數(shù)月,又遇軍情警報,楚厲王命擊鼓發(fā)出警報,民眾不至。楚厲王見狀,急更改原命,重新申明警號,民眾方才信從。以此觀之,楚厲王強于周幽王多矣。
楚厲王在位時期,楚國貴族以效仿華夏禮制為榮。這一日,楚國人卞和游于荊山,目睹金鳳凰棲落荊山之巔,于是追尋到該處挖山尋寶,獲得一塊璞玉。卞和大喜,自語道:“我聞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此必絕世之珍也,應奉于我王?!庇谑菐刖┏?,捧獻給楚王。厲王命玉匠鑒定此玉如何,玉匠說道:“是塊石頭,非為美玉?!背柾跽J為卞和欺君詐賞,于是砍其左腳。楚厲王去世,弟楚武王繼位,卞和又捧其璞玉進獻,玉匠又說是石頭,楚武王命砍卞和右腳。楚武王去世,子楚文王繼位,卞和就抱其璞玉在荊山下哭泣,三天三夜,淚干出血。楚文王聞知,派人問其哭泣原因,卞和說道:“我非悲傷肜足,而悲傷將玉作石,以忠為詐也。”楚文王便命解璞,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三獻璞之事載于《韓非子》,自然是為寓言,而非史實。但因和氏璧名氣太大,后為傳國玉璽,需要鋪墊,故錄于此。
據(jù)后世考證,卞和所見鳳凰棲落之處,名為鳳凰池,坐落于荊山主峰西側。清嘉慶《懷遠縣志》載:“池深一丈,廣三丈有余,相傳曾有鳳凰棲集?!兵P凰池東臨荊山頂峰啟王廟;西連起伏連綿之駱駝嶺;南覽蜿蜒曲折長淮,來自天外;北眺雙山雙水繞懷遠城,盡收眼底。明嘉靖年間,御史楊瞻登山馳目,感慨萬千,因留詩道:“西山日出曉煙濃,怪石盤旋似臥龍;一望柳陰隨岸綠,兩層花繡映墻紅。鳳凰池蓄源源水,卞氏巖招面面風;再拜祠前增感慨,萬年猶頌夏王功?!庇謸]毫寫下“鳳凰池”三個遒勁大字,鐫刻在鳳凰池畔。鳳凰一去不復返,荊山空有鳳凰池。鳳池玉潤,是為懷遠十二景之一。荊山失去絕世珍寶和氏璧,金鳳凰又飛走,便從西域引種九州名果石榴,又成荊山珍寶。春末夏初,榴花綻放,火紅如霞,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鬟;金秋十月,榴果飄香,朱實星懸,酡顏剩照雙眸醉,珠腹還成百子奇。懷遠石榴如今行銷大江南北,走進千家萬戶,已躋身中國著名特產(chǎn)及國家地理保護標識產(chǎn)品行列,按下不提。直至公元前283年,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秦昭王聞而垂涎三尺,聲稱愿以十五座城池換取此璧,遂引發(fā)藺相如完璧歸趙典故,既緣于此。
又至秦始皇并吞六國,獲得此璧,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壽永昌”,刻于璧上,世代相傳。但至五代后唐時,此稀世珍寶卻突然消失,至今仍無蹤影。和氏璧失蹤千年有余,究竟何種寶玉,已成疑案。白玉、獨山玉、藍田玉、瑪瑙、岫玉、月光石、拉長石、翡翠諸說,莫衷一是。卞和亦因此璧而被世人尊為白玉祖師,奉為白玉真人?!短辖?jīng)》曰:“道之積成,托形立影,與時翱翔,有形無體,謂之真人。”若卞和得玉于荊山是實,則需加甄別一番,究竟是哪個荊山。因全國共有四處荊山,分別乃為湖北省南漳縣西部,陜西省閻良區(qū)、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xiāng)南,以及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四座荊山,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則只需將卞和與其所處年代楚都所在地相結合,便知其得玉之地乃是湖北荊山。因楚國在春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焉。
閑話少敘,書歸正本。只說周平王十五年,秦文公嗣位,在渭水流域設鹿疇,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開創(chuàng)祭祀人類初祖伏羲活動先例。自此直到清朝,歷代帝王祭陵昭祖,史錄有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余方。周平王十六年,焦國為虢國所滅,是為諸侯國中存世時間最為短促者。當時宋武公在位,在濟南東北一帶忽然興起一個游牧民族,名曰長狄,自建鄾瞞國,常襲擊齊宋兩國。是年秋,長狄首領緣斯引兵入侵宋國,宋武公詢問何人帶兵御敵,胞弟皇父充石時為司徒,請命率軍前去抵抗,二子谷甥與司寇牛父俱往。兩軍對陣,皇父充石命而班駕馭戰(zhàn)車,公子谷甥為車右,司寇牛父為車左,自己居中,共乘一輛戰(zhàn)車指揮,在長立(封丘縣城西南)展開激烈戰(zhàn)斗。由是打敗勁敵長狄,俘獲緣斯,但皇父二子皆都死難。
周平王十七年,亦即公元前754年,羅馬城始建,并在此后漫長歲月中飽經(jīng)盛衰枯榮。羅馬舊城西北角梵蒂岡稱為教皇國,面積不到半平方公里,卻是全世界基督教領導中樞,基督徒頂禮膜拜圣地,更為羅馬城染上一層極為神秘色彩。是年杞國哲人兼天文學始祖出生,歷史未載其名,只記作“杞人”。其長大之后,常為天塌地陷焦慮,又憂宇宙爆炸、星球撞擊、地球變熱、核子威脅、地震滑坡等七災八難。便被時人譏笑,稱為“杞人憂天”。但聞如今世界天文協(xié)會決定,已將此“杞人”列為新發(fā)現(xiàn)小行星命名候選人之一。
平王十八年,秦國開始專設史官紀事。二十二年,楚惠王出兵北伐,陳閔公被殺。陳乃媯姓古國,開國君主胡滿,帝舜后代,周武王滅商后所封,建都宛丘。楚惠王既殺陳公,便將陳地劃為楚國郡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國祚三百余年。二十五年,晉文侯姬仇卒,子姬昭侯伯即位。晉昭侯封叔父姬成師于曲沃,人稱曲沃桓叔。由于桓叔善政,曲沃又是晉國大邑,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故此很快成為晉國政治經(jīng)濟中心,超過晉都翼城。由此便說曲沃桓叔,以明晉國稱霸之前百年歷程。桓叔名成師,晉穆侯之子,母姜氏乃是齊國之女。穆侯七年,晉攻條戎,兵敗而歸,史稱條戎之戰(zhàn)。適逢姜氏為晉穆侯生下長子,晉穆侯便為此子取名為仇,繼又立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戰(zhàn)敗之恥。三年之后,晉穆侯攻打北戎,戰(zhàn)于千畝,晉軍大獲全勝。恰逢姜氏又生次子,晉穆侯因為此戰(zhàn)得勝,于是給次子取名為成師。晉國大夫師服聞此,便作預言道:“君王為子取名,何其怪耶!太子名仇,懷恨之意;次子謂成師,成就大業(yè)之意也。雖名號自取,然事有其規(guī),今嫡庶名反,晉國能不亂乎?”
至晉穆侯去世,弟殤叔奪侄之位自立,史稱晉殤叔。太子仇出國逃亡,四年后率領徒眾襲擊殤叔,奪取君位,是為晉文侯。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去世,子姬伯繼位,是為晉昭侯,便將叔父成師封于曲沃,以晉靖侯孫欒賓輔佐。桓叔經(jīng)營曲沃,規(guī)模大于晉國都翼城,違背周制。大夫師服便又勸諫晉昭侯道:“臣聞立國之本,尊卑有序,上下有別。今桓叔國都越制,君臣本末倒置,曲沃日后必為禍害,大王宜預為之備也。”但晉昭侯不聽。
桓叔受封曲沃之時,已經(jīng)五十八歲。因有德行才能,在國人中威望很高,故多有志之士紛紛投奔。曲沃地理優(yōu)越,再加桓叔苦心經(jīng)營,由此實力很快超過晉都翼城。曲沃桓叔于是欲望大熾,漸漸萌生篡奪親侄晉昭侯政權之念。面對曲沃勢力擴張,師服再上奏章勸諫,晉昭侯又不聽,更不采取措施制止。晉昭侯七年,大臣潘父弒殺昭侯,欲迎立曲沃桓叔。晉國卿士大夫怒而起兵御敵,桓叔兵敗,只好退回曲沃。晉國人立晉昭侯子姬平為國君,是為晉孝侯,并且誅殺叛黨潘父。至此翼城與曲沃對立為仇,晉國實際已是兩個政權并立。
晉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終年七十二歲,其子姬鱔繼位,史稱曲沃莊伯。莊伯死后,子曲沃武公繼位。在曲沃莊伯、武公數(shù)次攻伐之下,先后殺死晉昭侯、晉孝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五主,并驅逐晉鄂侯。至晉侯緡二十七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終于消滅晉國公室,并得到周天子認可。至此晉國分裂已達六十七年之久,小宗桓莊之族終于打敗大宗,取代晉文侯一脈,奪得晉國正統(tǒng)地位。且又始以大國面目,重現(xiàn)春秋時期歷史舞臺。正是:成者王侯敗者賊,歷史何有是與非!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