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應需文。寫應需文有助于克服作文教學脫離現實生活言語交際和文學化的傾向,以適應現在和將來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們要按照生活實踐的需要、言語交際的需要去指導孩子寫好應需文。
應需文一般包括應用文和說明文。應用文種類很多,如留言條、通知、借條、婚姻祝賀詞、喜宴致酒詞等等。說明文更廣泛一些,按說明對象分,有事物說明文,例如《海底世界》、《看云識天氣》等;有事理說明文,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語言》。按語言風格分,有平時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按按說明特點分,有自然科學說明文,如《大自然的語言》;有社會科學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等等。
應需文沒有記敘文的記事寫人,沒有議論文的據理論證,更沒有文學作品的生動形象,但它在生活中無處不用,無人不用。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文章,不僅僅是孩子把握不好,就是成年人容易出錯,比如一個留言,如果孩子養(yǎng)成寫留言的習慣,不至于離家出走、下河游游……這么大的事情,因不留下一個紙條而釀成災難。比如寫通知,往往會漏掉會議的內容及注意事項,高點像要開秘密會議?,F在方便多了,一個短信往往解決,但好多孩子寫不明白。再比如借條,好多人漏點了換款日期;有的人出現“還”字,不知還(hái,huán)是多音字,表示的意義不同,一些糾紛再說難免。再比如一些產品的說明,一些科研成果的推介,往往因為文字材料的問題。因此,讓孩子從小學寫應需文至關重要。
讓孩子寫應需文的方法很多,在網絡上很容易查到,孩子只要用心即可獲得。但有方法不行,必須要用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積累。而生活積累的主要途徑就是讓孩子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活中去,比如周末假期的家庭活動、家里的紅白事以及家里的一些勞動,比如購買或種植水果、蔬菜,可以讓孩子寫一個說明書,比如參加家庭的宴會,讓孩子提前準備自己的發(fā)言稿。比如沂河游覽活動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實用性強的系列作文訓練:通知--會議記錄--采寫民間故事--借條--繪導游圖、寫導游詞--請?zhí)?-觀察日記--感謝信。這樣步步深入,層層遞進,使學生感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交際的需要,是一件樂事。
寫應需文主要讓孩子學好課文,從中學到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孩子觀察生活。觀察是直接獲取寫作材料的方法之一。我們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有目的地組織孩子開展參觀、游覽、調查、訪問等觀察活動,引導學生選取鮮明的觀察目標,合理選擇觀察方法,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圖畫和周圍的人、事、物、景,變社會的客體為社會的主體,由消極的“依賴“意識變積極的“參與“意識,在觀察事物,積累素材的過程中,尋找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
怎樣讓孩子寫好應需文呢?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激情導入,誘發(fā)動機
寫應需文離不開觀察,正如禾苗離不開肥沃的土壤。具有觀察能力的人,他的目光會放射到遙遠的落日,同時也注目到腳下打著磕睡的小草;他會品位老牛咀嚼野草,又會觀察牧歸的老牛脖子上的響鈴。等到非寫不可的時候,那積累的材料便涌上心頭,于是妙筆生花,蘸情成文。一提起觀察,孩子便想到作文,我們定準要布置作文題。其實,觀察是為了生活而準備,為了成長而準備,不僅僅是為了作文。觀察讓孩子知道了生活的各個層面,讓那些生活的細節(jié)閃耀在記憶之舟。只有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讓記憶之舟滿載而歸,才能到達作文的彼岸。讓孩子學會用第三只眼觀察世界,才會發(fā)現更豐富的生活,才會使人生之舟滿載意外的成功和驚喜。
生活是美的,應需文應該是表現美的,但孩子缺乏發(fā)現生活的美。要想表現美,首先學會發(fā)現美。即使是荒蕪的原野上的一堵泥墻和墻下一片碎瓦,只要善于觀察,就一定尋找生活的真諦和作文的源泉。
二、方法誘導,求真求新。
我們要引導孩子觀察,他們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游浮于視野的表面的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潛藏于表面現象之下的,代表精神的東西。細小比浩大更能說明問題,細節(jié)的觀察比整體的觀察更加重要。在我們的作文時,多么需要這些細小而獨特的材料。
觀察也未必都身臨其境,魯迅說過,寫偷盜并非要偷盜,寫生孩子的艱辛也并非要十月懷胎。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孩子側面地去觀察,去想象。一片小小的鞭炮紙屑可以想象婚禮的隆重與熱烈;一陣陣由遠而近、由小到大、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腳步聲可以想象來者的長相、個性和神態(tài)。超市外車水馬龍足以證明生意興旺;忘其犁、怨其妻的側面描寫,足以說明《陌上?!分信拥拿利?。讓側面的觀察給孩子們帶來豐富的想象吧。
不怕不知道,一比下一跳。我們常常去LY城,感到樓好多??!好高??!可是去了上海。??!一座座摩天大樓,直插云宵,形狀各異,令人心曠神怡。桂林的水與西湖比,與大海比,才更顯清、靜、綠的獨特??梢?,對比觀察使我們長出一雙慧眼?!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吹街魅斯拔锸侨朔恰暗母锌J澜缟蠜]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不能同跨進兩條相同的河流。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此一時彼一時的道理,即使有時看似不變的東西,也能欣賞到細微的變化之美。幾十人在隔壁閑談、飲酒、歌舞,不看能分辨出每一個人的特征?上百的人在會議室聽報告,能描述其中一位、兩位或更多與會人員的外貌?一片小樹林,能否分辨得出一棵樹與其他的不同?只要抓住了特征,就能夠區(qū)別開來。
觀察要注意事物的變化過程,《看日出》是一個好例子。還要注意觀察事物的不同方面,江水時而咆哮如雷,時而水平如鏡;夏天時而烏云滾滾,電閃雷鳴,時而晴空萬里……奇妙的世界,變化多端。要教育孩子們永遠不要用簡單的眼睛去看世界,永遠不要用單一的語言評判世界。即使在一個一無是處的人身上,也會有人性的閃光,比如孝敬父母,疼愛孩子。即使在一個偉人身上,也有他的缺點,也令人難以置信。紅花需要綠葉襯,我們要善于發(fā)現鮮艷的花枝下靜默的綠葉。我們去體育場看足球,我們需要把視線偷移一點點,去看一下球迷們的興奮,看看伙伴的狂熱。
我們的觀察教學,常是培養(yǎng)孩子細致地、探究地觀察實在的東西,但很少去培養(yǎng)他們如何在觀察中想象。想象有時會出現一種虛像,但豐滿而真實。讓孩子們觀察今天,要想象人、景、物的昨天、前天和明天。
三、歸類整理,訓練思維。
我們要遵循定向觀察與隨機觀察、互相結合的原則,多角度、多層次、多感官獲得形、色、聲俱全的感知材料,讓孩子通過欣賞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繪畫,參加文藝演出、體育運動等手段,感知生活,認識生活,既全面發(fā)展,又獲取材料。在此基礎上,要求孩子把遇到的新鮮有趣的事物,或者新鮮的感受,及時記在“觀察卡“上。
然后引導孩子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材料,定期進行集中歸類整理,開“源“建“庫“,使零碎的變?yōu)槭煜さ模ㄟ^集中歸類整理,使這些素材在孩子頭腦中形成一個有序的網絡化的認識結構,以便孩子能及時提出。
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們沒有必要機械地、傻乎乎地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里后外,先整體后具體“的順序觀察,他們的觀察是隨意的、散漫的,是跟著感覺走的。但是,回到桌前需要把觀察到的一切變成文字的時候,就需要一個順序問題。只有他們認真地分析和總結,才能從尋常的見聞中得出驚人的結論。孩子的社會閱歷很淺,接觸和認識社會只是從物品開始。讓孩子歸類觀察將觀察的內容和步驟像菜單一樣羅列出來,久之,他們就學會如何細致入微的觀察。比如門,我們可以讓他們根據材料、形狀、用途分類,然后去比較、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出未來之門。
作文的教學無處不在,作文活動無處不能舉行。我們是關心學生的教師,或是愛孩子的長者,應該把校園、家庭變成作文學校。如讓孩子繪導游圖、寫導游詞。陪孩子在街頭進行觀察和拍照,讓孩子學會如何去發(fā)現、捕捉繽紛的社會圖景中生動、美麗的一角:攤販招徠顧客,老人談笑風生,青年牽手而行……卡嚓入鏡,將照片插入照相簿,以便閱讀和寫作,再將照片編號,寫在照片反面,同時每一張照片上寫上簡短的文字,要求在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用詩歌、劇本、廣告的寫法等;活潑的、幽默的、對話式的語言特點等等。當孩子重新閱讀這些照片和文字時,長者的傾力呵護和滿心期望,一定對孩子的成長有利,讓他們激動難抑,也使寫作成熟。
四、由看到說,反饋交流。
定期交流,相互補充,強化對生活原形再認識。孩子獲得的觀察材料雖然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但是不乏片面、粗疏。因此,教師引導孩子們廣泛收集素材的確基礎上,充分利用圖畫和觀察中的人、事、物、景,誘發(fā)孩子說話,可以通過“素材匯報交流會“、“演講比賽“等形式,讓孩子每人提供一個生動有趣、有意義、難忘的活動片段參加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通過取長補短,激發(fā)靈感,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