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還是現(xiàn)在更完了吧。
今天聊一聊我對讀書的看法。
我讀書也是有好幾個階段的。
一開始的時候其實不怎么喜歡看書,也沒有看課外書的習慣。
后來初中的時候宿舍里有個很喜歡看書的舍友,喜歡在睡前看一些書。
這個舍友看的書也挺好的。
后來住在一起很久就有點眼饞這種習慣,嗯,就是你在發(fā)呆想干點什么的時候沒什么可干,但舍友在看書的感覺。
但一開始我也不是很喜歡看書,就買了一本喜歡的。
也忘買的什么了,看著看著慢慢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了。
而且我看書有個習慣,說不上好還是壞,看小說看出來的,看的特別快,不注重描寫,主要看意思。
應(yīng)該看小說的人大部分都有這個習慣吧。
也導(dǎo)致我看書一個是很快,另一個就是容易忘...
我印象很深的是因為喜歡上看書,有次去書店買什么東西的時候,看到一本本草綱目,很厚很厚,100多塊錢。
我本來覺得中醫(yī)挺厲害的,雖然不會,但是看到這個本草綱目感覺很厲害,翻了翻也挺感興趣的,因為它是按東西講的,很多日常的東西也在里面,比如水果什么的。
會評價這個東西的作用。
就拿壓歲錢買了一本,結(jié)果帶到宿舍就是每次想到或者看到熟悉的東西就翻一翻,找到對應(yīng)的描述看一看,就像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一樣。
也不會用,過了不久就帶回去了。
再后來因為之前講的嫉妒和意義那個事,對讀書有很大的需求,這時候的我看的比較多的是古文書。
而且我看古文基本上不看翻譯,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往下走。
到現(xiàn)在也是這樣,因為我老是覺得不管再厲害的翻譯總會有曲解原文的時候,特別是現(xiàn)代人的翻譯更是,而且有些語句翻譯體現(xiàn)不出那種感覺。
而且找的都是很正的古文。
加上我比較喜歡神神秘秘的東西,也看了不少感覺很厲害的書。
雖然看不懂...
再后來,我意識到了書里沒有答案,反而開始不是很想看書了。
覺得看書沒用了。
因為那時候平常我看的書基本都是古時候的書,我那時候有些看不上現(xiàn)代寫的書,覺得沒有深度...
而古時候的書也沒有答案,所以就不想看書了,有點厭惡的感覺了。
再后來上了高中,可能是壓力增大,我就養(yǎng)成了回宿舍看書的習慣,一回去就坐在床上看書。
而且正巧高中也有小書店,還能刷飯卡,再加上我每天晚上都不吃飯去跑步,而且我平常吃飯比較固定,花的少,剩下的飯錢全用來買書了。
沒事就去書店逛一逛,看看有沒有新書或者看著有意思的書。
買書確實挺爽的。
因為那時候不喜歡看古文了,就開始慢慢看現(xiàn)代的一些書,不管是小說還是科普,或者文學都看一點。
覺得有意思的就行。
再后來上了大學我又開始不喜歡看書了,起因好像就是那個了凡四訓那本書,讓我第一次感覺看書不完全是好事。
這是以前寫的:
“我想看書,因為很有意思,有的書看完又很啟迪和寧靜,也很開闊眼界。
但我又不想看書,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特別容易受影響,不論相不相信。
起初看了一遍了凡四訓,然后就不自覺感受到命運的力量,哪怕有時候我覺得這樣想是不對的,再后來我又看了一些莊子和道德經(jīng),一部分吧,然后我就特別。。特別思考意義,再后來又看了默讀,然后就不自覺覺得社會好危險。。想到了萬一我以后的媳婦遇到了危險咋辦。。又開始杞人憂天。
我覺得我特別容易被影響,但我其實又是個很固執(zhí)的人,我認定的正確的東西別人怎么說我也不認同,所以我現(xiàn)在很糾結(jié)要不要看書,我感覺我就像一張白紙,每看一本書,作者都會在紙上畫下他的一筆。。。。感覺很難受”
還有這個:
“每當我接受外界的觀點,思想就好像置于繁星之夜巨浪翻滾的大海上,不知道哪出光芒是我所向往的燈塔,迷茫又彷徨?!?p> 就開始有些不愿意看書了,覺得會受其他人思想的擺布。
那時候我覺得看書就應(yīng)該看歷史書,因為只有歷史書是沒有思想的,是可以自己產(chǎn)生思想的。
反正有段時間就不想看了。
再后來就到了大二解決疑惑以后,又開始看書了。
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根基,知道怎么樣獲得思想,就像樹有了根就不怕風刮歪了。
現(xiàn)在感覺孔子說的確實有道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看不看書都有各種優(yōu)劣,從來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好的的,包括看書也是這樣,沒有說看的越多就越好的。
就像吃的東西一樣,必須有進有出,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進的多或者出的多就變成了壞處。
出入,也是一個道理。
看書是,吃飯是,交流也是。
動態(tài)平衡或者中庸確實很神奇。
化學反應(yīng)是,為人處事是,情感也是。
越感覺,也能感覺世界上真的好像有個總的道理,什么事情都離不開這個道理。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反而更覺得對我來說看古文書不應(yīng)該看翻譯。
其實真的明白了道理再去看那些古文書,你就能發(fā)現(xiàn)古文想表達的本來的意思,語言承載不了有些東西,它不能直觀的表達出來,如果思想不到程度,是看不懂的。
所以對于書籍而已,看起來傳下來,其實未必傳下來,因為能看懂的人寥寥無幾了,甚至已經(jīng)看不懂了,這其實和沒流傳下來是一樣的。
中華文化確實博大精深,我們其實就坐在寶藏堆上,只是沒幾個人能明白或者打開了這個寶藏。
現(xiàn)在文化的情況感覺就像國家發(fā)展到了末期,繁文縟節(jié)已經(jīng)掩蓋了變化的本質(zhì)。
只看到了文化的表面,而看不到文化產(chǎn)生的源頭了。
就像把一件衣服只知道它很珍貴,只能縫縫補補,但已經(jīng)丟失做衣服的能力了,甚至已經(jīng)找不到衣服是用來做什么的了。
挺慘的。
不過每一次谷底都是為了下一次的重生,積重難返就得重塑新生,就像鳳凰涅槃一樣,雖然換了新殼子,但本質(zhì)的東西沒有變。
換殼子說來簡單,但對于換殼子的人來說,它先要會造殼子,而不是不會造殼子,去以自己的理解造殼子去換一個新殼子。
其實能換殼子的人也是相當于對文化的再次發(fā)現(xiàn),就像第一次發(fā)現(xiàn)文化的那個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