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與非遺的開始

平塘—毛南族

與非遺的開始 有琴臻臻 1173 2020-10-11 11:20:12

  《毛南族打猴鼓》是中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數(shù)民族——毛南族獨特的民間舞蹈之一。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毛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黔省平塘縣的毛南族聚居區(qū)。毛南族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萬人口的毛南族中發(fā)展傳承,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等內容。

  該舞蹈分為“猴王出世”、“猴子敲樁”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擊銅鼓,一人擊皮鼓,多人表演,動作滑稽、詼諧,全模仿猴子,被譽為舞蹈中的“活化石”。

  主要伴奏樂器為打擊樂,以銅鼓和皮鼓為主,表演前,先吹牛角,再吹大號,在鼓聲中依次表演。道具以木凳或竹編椅代表樹樁,表演者在地上、凳上跳上跳下,在滾、翻時敲擊木棒,動作幅度大,舞蹈語言豐富,表演幽默,舞蹈在表演情緒上呈現(xiàn)岀犴、野粗、靈的特點,體現(xiàn)生活在崇山峻嶺間的毛南族人的精神風貌,展示了不畏艱險、頑強生存的毛南人所具有的粗獷、質樸、憨厚、機智靈活等性格特征。

  阿布與非非參觀了打猴鼓舞后,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有的民族人口少,分布范圍不大,也許聽都沒聽過,下一站陶器,我們來看看。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主要流行于黔省平塘縣的傳統(tǒng)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牙舟陶器的生產始于明代洪武年間,制作工藝通常需要經過原料開采、加工、成型、修坯、裝飾施釉到燒制等一系列復雜工序,以古老的輪制法制作,并沿襲著以龍窯燒制的傳統(tǒng),最終形成造型自然古樸、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厚的出土文物神韻的陶瓷制品。

  牙舟陶器保持著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風格以古樸敦厚著稱。牙舟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生各種紋理(俗稱窯變)。

  牙舟陶以黃、白綠、紫、棕、褐色為基調色,以玻璃為基礎釉,各色互相配合。產品多為生活用具及陳設品、動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樸,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厚的出土文物神韻。在設計上選擇蠟染、刺繡、挑花圖案,以浮雕的手法體現(xiàn),富于裝飾性,凡魚、獸、蟲、鳥等玩具,色彩自然,玲瓏剔透。

  牙舟陶屬自然龜裂的玻璃釉型工藝,主要分為餐具、用具和玩具三大類。其中,杯、盤、壺、虎、牛、狗、馬等可供家庭擺設、裝飾用,又稱美術陶。牙舟陶產品多為生活用具及陳設品、動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樸,色彩自然,玲瓏剔透。這種陶器質地純樸,色調優(yōu)美古雅,不施釉而有光澤;又由于有一定透氣性儲存食物不易腐爛變質,伏天泡茶,幾天不變味,是一種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價廉物美的產品。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扶助通過技術改革,牙舟陶煅燒改原始的爬坡窯為燒煤的推板窯,功效顯著提高,并在有關技術部門的協(xié)助下,牙舟陶不但更新品種,在原有日用陶的基礎上,推出一百多個新的美術陶品種,增加綠、黃、紫等多種釉色,采用玻璃釉為基礎釉,在燒制過程中加溫至一千度以上,促使玻璃釉流淌效果更佳,加之在冷卻過程中,產品表層自然裂變若干冰紋,使產品在保持原有古樸敦厚的造型基礎上,形成更為深厚迷離、斑斕奪目的獨特風格。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