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存亡之秋

第六章 新刺史鄧艾昭雪

存亡之秋 學者鳳鳥 4858 2023-03-11 08:00:00

  曹魏咸熙二年,西晉泰始元年(265),春。

  益州刺史袁邵,坐鎮(zhèn)益州一年后,因私自修繕蜀宮,引起洛陽朝廷不滿,有人上奏擔心他為下一個鄧艾、鐘會,于是朝廷下詔,以董榮為新任益州刺史,袁邵則被征回洛陽。

  不久,使者走進益州州府,宣布詔令。

  袁邵接招后看著左右,不知該說什么。

  此時同在堂中的有樊建、董厥、常勖、常忌、段宗仲等人。

  樊建道:“使者,朝廷還有其他吩咐否?”

  使者道:“朝廷請樊、董二位與袁益州一同東返。”

  樊建、董厥聽后微微點頭。

  眾人沉默之際,只見常忌站出身來,道:“使者,治理宮城是為維護一方安寧,亦將治罪乎?”

  見使者不語,常忌又道:“職分之事,正常不過,難道朝中有人忌憚,迫使袁益州東返?!?p>  見他想不明白,使者只好道:“詔令在此,諸位若有他意,可赴洛陽,上表朝廷?!?p>  袁邵道:“事已至此,不如罷了?!?p>  常忌道:“那就同赴洛陽,我親向天子進言?!?p>  于是袁邵向新任益州刺史董榮轉交公務后,便與樊建、董厥、常勖、常忌、段宗仲等人一同東返。

  當眾人到達洛陽后,常忌向當時晉王司馬昭陳訴:“遠國初附,君民始結,不宜改易。”

  通俗意思為:邊遠的國家剛剛依附,長官和百姓剛剛開始融合,不適合輕易改換長官。

  之后常忌又上表:“脩治城池,居安思危,邊將常職。”

  通俗意思為:修繕治理城池,是居安思危之舉,這是邊將正常的職責。

  常忌本來是蜀朝雒縣令,在蜀中頗有名望,此次又為營救袁邵從成都趕到洛陽陳情,秉公上報,就事論事,雖未能改變結果,但得到晉王司馬昭的親近,于是留在晉王相國府,擔任相府舍人,司馬炎建立晉國后,任命常忌為騎都尉,河內令。

  常忌從兄,益州主簿常勖,數年后去世。

  段宗仲,與常忌為摯友,司馬昭也非常欣賞他,任命為梁州別駕從事,舉薦為秀才,之后官至云南、建寧太守。

  成都方面。

  新任益州刺史董榮來到州學學堂。

  州學大堂中央,掛有一副譙周的大幅畫像,這是董榮親自安排的。

  此時董榮在諸位師者的陪伴下,注視著這幅畫像,又叫從事李通頌道:“抑抑譙侯,好古述儒,寶道懷真,鑒世盈虛,雅名美跡,終始是書。我后欽賢,無言不譽,攀諸前哲,丹青是圖。嗟爾來葉,鑒茲顯模。”

  通俗意思為:氣宇軒昂的譙侯,愛好古史研習儒學,尊崇正道人品純真,鑒察世間的盛衰成敗,得到了很好的名聲,才德都寫在了這篇文章中。我們這些尊崇他的后輩,言論中沒有不贊譽他的,我們模仿前代賢哲,請畫師畫上你的圖像。讓后來人贊頌,成為借鑒的楷模。

  此時的譙周,依然在漢中。

  在司馬昭、司馬炎的多次催促下,譙周終于決定帶病前往洛陽。

  西晉泰始三年(267年),譙周到達洛陽,臥床不起。司馬炎派人到他的住所,任命他為騎都尉。譙周上書陳說自己沒有功勞而授封,請求辭去爵位和封地,但司馬炎不允許。西晉泰始六年(270年),秋,譙周被封為散騎常侍,這年冬季病逝。譙周著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等書一百余篇。

  皇帝司馬炎下詔曰:“朕甚悼之,賜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十五萬。”

  譙周長子譙熙接詔上書,說譙周臨終前囑咐譙熙言:“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p>  通俗意思為:我生了很久的病,所以沒有上朝拜見皇帝,如果皇帝賜朝服等衣物,不要穿在我身上。要把我安葬在老家,道路艱險行走困難,所以要預備制作輕薄的棺材。葬禮完畢之后,把皇帝賞賜的所有物品全部歸還?!?p>  司馬炎收到上書后,于是下詔歸還衣物,給與買棺材的錢。

  譙周二子譙賢、少子譙同。譙同喜歡譙周的事業(yè),精通經學,有忠厚質樸的品德,被推舉為孝廉,任命為錫縣縣令、東宮洗馬,但他都沒有赴任。譙周長孫,譙熙之子譙秀,是晉朝的隱士,當他知道天下要大亂事,于是斷絕一切人事往來。后來成漢皇帝李雄占據蜀地,用小車征召他。李雄的叔父李驤、李驤之子李壽征召他,他都不應征。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東晉將領恒溫平定蜀地,上表推薦譙秀。因為譙秀已經年老,所以沒有征召。后來范賁、蕭敬在蜀地作亂,譙秀避難宕渠,同鄉(xiāng)宗族投奔他的有上百人。當時譙秀已經八十歲,眾人因此打算替他擔東西,譙秀道:“各有老弱,當先營護。吾氣力猶足自堪,豈以垂朽之年累諸君也!”意思為:各家都有老弱的人,應當先給自家人擔東西。我的氣力足夠承擔自己的東西,不能因為我老朽而連累大家。

  之后譙秀又活了十幾年。

  再說樊建、董厥。

  司馬炎建立西晉后,樊、董二人皆為晉臣。司馬炎任命樊建為給事中。

  一日,司馬炎向樊建詢問諸葛亮的治國之道,樊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币馑紴椋喊l(fā)現(xiàn)問題必會改正,從來不袒護過失,賞罰誠信,足以感動天靈。

  司馬炎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意思為:好啊,如果我得到此人來輔助,哪里還像現(xiàn)在這樣勞累?。?p>  樊建叩拜曰:“臣竊聞天下之論,皆謂鄧艾見枉,陛下知而不理,此豈馮唐之所謂‘雖得頗、牧而不能用’者乎!”意思為:臣聽說天下人都在議論,都認為鄧艾被冤枉,陛下知道了卻不理睬,這難道不是馮唐所說的‘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能用’啊!

  司馬炎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币馑紴椋何艺胩裘鞔耸?,是您的話讓我下定了決心。

  于是司馬炎下詔曰:“昔太尉王凌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jié),實應大辟。然被書之日,罷遣人眾,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為惡者,誠復不同。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后,令祭祀不絕?!?p>  通俗意思為:以前的太尉王凌圖謀廢掉齊王曹芳,而齊王最終沒能守住皇位。征西將軍鄧艾,居功自傲并喪失臣節(jié),實在應當處以死刑。然而他接到詔書后,遣散部眾,甘愿領罪,比起那些為生存而反叛的人來說,確實不同?,F(xiàn)在做出赦免,并讓他的家人回京,如果他沒有子孫的話,可自選繼承人,以便對他的祭祀不斷絕。

  說起鄧艾這事,除樊建,另有他人上書請求平反,如段灼。

  段灼,曾經是鄧艾軍中司馬,與鄧艾一同攻取蜀地,封關內侯。

  泰始三年(267年),段灼擔任議郎,上書為鄧艾申訴道:“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xié)同朋類,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狀?!?p>  通俗意思為:鄧艾內心懷有極度的忠誠,卻背負反叛忤逆的罪名,平定了巴蜀,卻被誅殺滅族,臣私下為之悲痛哀悼。可惜啊,說的就是鄧艾反叛這事!鄧艾性情剛烈急躁,容易得罪各種層次的人,又不能與同僚和諧共處,所以無人愿意替他伸冤。臣斗膽請陳鄧艾不是反叛的情況。

  “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脩治備守,積谷強兵。值歲兇旱,艾為區(qū)種,身被烏衣,手執(zhí)耒耜,以率將士。上下相感,莫不盡力。艾持節(jié)守邊,所統(tǒng)萬數,而不難仆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zhí)節(jié)忠勤,孰能若此?”

  通俗意思為:以前姜維意圖截斷隴右,鄧艾對此認真做好防備,積蓄糧谷并增強兵力。當年遭遇大旱,鄧艾分區(qū)種植糧食,身穿黑衣,手持農具,以此作為將士們的表率。因此上行下效,沒有不盡力的人。鄧艾持符節(jié)鎮(zhèn)守邊境,所統(tǒng)領的人多達數萬,然而他不覺得這像奴仆應該做的事,就如普通官員和百姓一樣正常勞動,如果不是堅守節(jié)操和忠勤職事,怎么會做到這般?

  “故落門、段谷之戰(zhàn),以少擊多,摧破強賊。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廟勝,授以長策。艾受命忘身,束馬縣車,自投死地,勇氣陵云,士眾乘勢,使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p>  通俗意思為:所以在落門、段谷的戰(zhàn)役中,他能以少擊多,摧毀打敗強大的敵人。先帝(司馬昭)知道他可以擔當重任,便對他委以制定克敵制勝的策略為任,授予他領軍征伐的職責。鄧艾接受命令而奮不顧身,把馬腳裹起來和把車吊上山去,勇敢與氣魄直上云霄,將士們乘勢猛進,使劉禪君臣覆面自縛,拱手屈膝跪地投降。鄧艾功名從此樹立,應當將他的事跡載入史冊,把他的福祚傳承后世。

  “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誠恃養(yǎng)育之恩,心不自疑,矯命承制,權安社稷;雖違??疲泻瞎帕x,原心定罪,本在可論。鍾會忌艾威名,構成其事。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縣馬巿,諸子并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

  通俗意思為:一個七十歲的老翁,做反叛之事又想有什么追求呢?鄧艾依仗君主的養(yǎng)育恩德,心中沒有絲毫懷疑,所謂假傳詔旨代表朝廷做事,不過是為了暫時安定蜀地;這么做雖然違背制度,但是符合古之道義,所以以前雖然給與定罪,但如今是可以討論的。鐘會忌憚鄧艾成就威名,做出污蔑他的事。他忠誠卻被誅殺,他誠信卻被懷疑,他的頭懸掛在鬧市,眾多兒子一并被殺,看見這些事的人傷心落淚,聽說這些事的人悲痛惋惜。

  “陛下龍興,闡弘大度,釋諸嫌忌,受誅之家,不拘敘用。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臣以為艾身首分離,捐棄草土,宜收尸喪,還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謚,死無馀恨。赦冤魂于黃泉,收信義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歸其義,所為者寡而悅者眾矣?!?p>  通俗意思為:陛下像巨龍一樣興起,寬宏大量,放得下很多嫌隙猜忌,讓曾經被誅殺罪人的家屬,不拘前嫌而分別錄用。從前秦朝百姓憐憫白起無罪被殺,吳國百姓為伍子胥蒙冤而悲傷,都為他們建立了祠廟。如今天下民眾都為鄧艾傷心痛惜,就像白起和伍子胥那種情況。臣認為鄧艾身首分離,被拋棄在荒郊,應當給他收回尸身,歸還他的田產和房屋。用他平定蜀國的功績,繼續(xù)冊封他的孫子,蓋棺時議定一個謚號,讓他死無遺恨。赦免黃泉之下的冤魂,收取后人對朝廷的信義,安葬一個忠臣而使天下人仰慕這個人的品德,掩埋一個冤魂而使天下人歸順朝廷正義,所做的事雖少卻讓高興的人更多了。

  段灼長篇上書,為鄧艾平反。

  經過朝議,于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下詔曰:“艾有功勛,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p>  通俗意思為:鄧艾建立了功勛,接受罪名卻也不逃避刑法,而他的子孫卻成為平民和奴隸,朕常常憐憫他們?,F(xiàn)在任命他的嫡孫鄧朗為郎中?!?p>  至此,西晉朝廷在鄧艾被殺九年之后,正式為他平反。

  段灼之后,樊震也為鄧艾上言。

  西晉咸寧年間(275年-280年4月),時任積射將軍樊震,赴任西戎牙門將,在赴任前,得到司馬炎的接見。司馬炎問起樊震的經歷,樊震陳述自己曾在鄧艾伐蜀時擔任帳下將領。司馬炎問鄧艾的為人,樊震便一一陳訴鄧艾的忠誠,邊說邊流淚。

  樊震之言,讓司馬炎又進一步肯定了鄧艾的生平與貢獻,之前司馬炎以鄧艾嫡孫鄧朗為郎中、丹水縣令,于是改任定凌縣令。鄧艾次孫鄧千秋,頗有名望,被光祿大夫王戎招為掾屬,早逝。

  樊建、段灼,樊震等人多次為鄧艾上言,終得平反,鄧艾的后代皆得任用。

  到了西晉永嘉年間(307年—311年),鄧朗出任新都太守,還未到任,襄陽失火,鄧朗及母親、妻子兒女被燒死。鄧千秋的兩個兒子,也被燒死。鄧朗的兒子鄧韜、鄧行免于災難。

  相比鄧艾,平蜀雙雄的另一人鐘會,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他長期得不到平反,或許就是因為其行為不得人心吧。

  但鐘會的文采與作品卻得到了公認與保存。

  文采體現(xiàn)在某些事例。有一次,司馬師命中書郎(一作中書令)虞松作表,不得滿意,虞松苦思冥想不知怎么更改。鐘會見虞松憂慮于是詢問,虞松如實回答,鐘會拿表文一看,改動了五個字,虞松大悅,再呈交司馬師。司馬師詢問是誰所寫,虞松說是鐘會,司馬師嘆息道:“此真王佐材也。”

  因鐘會僅改動五字,就得到了司馬師的贊賞,后人便以‘五字客’褒揚人的文章才華。

  鐘會曾論述《周易》的卦形有沒有“互體”,又論述才能與品行的異同。

  鐘會死后,在他家里得到一部書,有二十篇,名叫《道論》,寫的是法家刑名之學,文章應該是鐘會所寫。

  《鐘司徒集》是鐘會編著的一部詩文別集。

  《四本論》是鐘會編著的魏晉玄學“正始之音”的代表作之一。

  《芻蕘論》五卷,是鐘會(一說劉嚴)編著的陳述自己政治觀點的議論文。

  《移蜀將吏士民檄》、《母夫人張氏傳》、《與吳主書》、《與蔣斌書》、《與姜維書》、《太極東堂夏少康、漢高祖論》等都是鐘會的作品。

  魏太尉鄧艾,魏司徒鐘會,一個得到了平反,一個留存了作品,這么一看,或許也說明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吧。

  益州的地方長官,由袁邵改為董榮。譙周至死不穿魏晉朝服。鄧艾最終得到平反。那么之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蜀三叛俊杰再起。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