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沙門思潮
佛教的滲透對象多為心理有問題之人,比如阿育王因殺人太多,產(chǎn)生了心理問題,這才被佛教趁虛而入,讓他布施捐助大量的財富來換取心靈的慰籍。
至于佛眼中的“道”,范簡覺得應(yīng)該歸為人(心)之道的層次。
相比起來,老子的“道”就自然多了,屬于無為的“天道”層次。
至于“地之道”,就是帝之道,比如亞歷山大、秦始皇那樣的,征服更廣大的地盤。
范簡研究佛經(jīng),但不信蠱惑人心騙人的東西去,去其糟泊吸收精華。
佛教教義里一個很是有用的概念引起了范簡的注意,就是對“世界”的認知。佛教認為世界是因“妄念”產(chǎn)生的,有三層十境。每一個境界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
通過自身的修行,達到更高的境界才會解脫苦難。
三個層次世界為:欲界(迷界)、色界(悟界)、無色界。
欲界(迷界)就是六道輪回所在,天、地、人、修羅、餓鬼、畜牲。又曰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悟界)為四圣界: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
無色界最高,為徹底的超脫。釋迦摩尼佛都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因為他還有名,有法身金身。
范簡認為,佛教所認知的無色界層次,應(yīng)該是玄幻小說中雖說的“天道”、“大道”層次,最低都是混沌神級別,類似盤古、卡俄斯、大梵天的存在。
用后世的物理科學(xué)解釋,應(yīng)該到了宇宙之外,大爆炸之前,不在宇宙星河之內(nèi)了。
而佛教所認為的“界”,也不是空間,而是境界,是思想認知、精神高度的劃分。
總之,佛教就是“心”學(xué)教派,搞心理學(xué)的,唯心哲學(xué)派。
人生天地間,是“心”主導(dǎo)“身體”,還是“身體”的需要左右“心”的變化,這是很深的學(xué)問。
但毫無疑問,在物質(zhì)貧賤的底層,溫飽線、生死線掙扎的人更“唯物”一些,什么精神愉悅都是扯,填飽肚子才是最實在的。
然而,物質(zhì)富余的上流階層人士,不為溫飽困擾的人,卻是會產(chǎn)生強烈的精神、心理需求。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財富,當(dāng)看到貧困之人時,心中會產(chǎn)生彷徨,滋生罪惡感。
佛教的產(chǎn)生,便是針對那些富有的人,那些因為富有而滋生罪惡感的人群。打著消除業(yè)力,積攢功德的幌子,讓這些占用了更多財富資源的人通過布施、捐贈、行善等行為,來化解罪惡感,消除自身的業(yè)力,從而獲得心靈的慰籍。
前期的黑暗阿育王,殘暴野蠻,殺人無數(shù),當(dāng)他在親眼目睹了羯陵伽國的屠殺場面,心里的信念發(fā)生動搖時,便被佛教趁虛而入了。
統(tǒng)一身毒次大陸的阿育王該多有錢啊!但同時你制造的罪孽也何等大啊!把財富拿出來供奉佛菩薩吧!那樣會化解你的業(yè)力,死后才會輪回的更好,不然業(yè)力之大,是要墜入三惡道的,輪回成畜牲被人宰割,輪回成餓鬼承受饑餓的折磨。
阿育王信了佛,布施行善,在僧侶的歌功頌德下,撫平了他心中的彷徨與罪惡感。
但可以肯定,在一開始只是在都城布施行善,當(dāng)?shù)氐拿癖妼λ卸鞔鞯?。后來時機成熟,僧侶便趁機說讓更遠的人都知道阿育王的善,更多的人念阿育王的好,他的功德便越高,業(yè)力就會越少。
佛教的僧侶,他們便是頌揚傳播阿育王功德的使者,派他們出去往更遠更廣的四方傳播。
這些佛教僧侶拿著阿育王的財富四處傳播,不僅往西傳,還到了華夏,并建造了19座佛骨舍利塔。后世的人稱呼這些舍利塔為阿育王塔,即便是到了21世紀(jì),仍舊有眾多的信徒崇拜信奉釋迦牟尼和阿育王。
兩千零八年,在金陵長干寺地宮發(fā)現(xiàn)了鐵函,這座阿育王塔引起了世界轟動,鐵函開啟電視臺還做了現(xiàn)場直播,開啟出了:感應(yīng)舍利十顆,佛頂真骨,洎諸圣舍利。
并使專家以X光檢測,確認佛頂真骨舍利為釋迦哞尼的真骨舍利。
這東西是不是真的?
范簡認為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畢竟阿育王是真的在傳播佛教,也在傳播他的功德,不會用假舍利蒙人。
至于舍利子,這個東西跟佛教所謂的金身應(yīng)該有關(guān)系,釋迦牟尼聲稱在大雪山頂上練出了丈六金身。
在金陵長干寺阿育王塔地宮出土的舍利也是金光燦燦,倒是很符合傳說。
此來天竺(身毒)的目的其實是找佛教高僧化解心理問題的,看了佛經(jīng)后,還是要論道一番才行。
“上人,我東方有一句話叫‘大仁不仁’,不知道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何為大仁不仁?”格爾瓦上人問。他還真的沒有聽過這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范簡道:“我舉例說明,在我華夏也有一位如阿育王一般的人物,叫秦始皇。他用武力將諸侯國覆滅,完成華夏的統(tǒng)一。期間也殺人無數(shù),秦國和趙國的一場戰(zhàn)爭,秦始皇的大將白起坑殺了趙國30萬人。
秦始皇在武力統(tǒng)一華夏的過程中,殺的人比阿育王多出了無數(shù)倍。但我們的秦始皇卻不會有半點負罪感,反而認為他的功德超越了上古的圣皇,蓋壓五帝。
你知道他為什么會這么高估自己的功德嗎?
因為他認為殺人是為了止殺,他殺幾十萬人,只是一時,在接下來的千秋萬代,會拯救幾百上千萬人的性命。
他以世人眼中的小不仁,換取了大仁慈。這就是大功德,所以他沒有任何的罪惡,也不會有業(yè)力。
我們的秦始皇,他功德蓋天,不僅要統(tǒng)一人間,還要統(tǒng)治地府,掌管天界。
換成你們佛教的世界觀,他要做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主宰?!?p>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格爾瓦上人嚇得激靈靈打個冷顫,“秦始皇之威,業(yè)力已不敢沾身矣!我?guī)煾傅垌氃菀娗赝跽苍f起白起坑殺30萬趙軍之事?!?p> “上人怎么解讀‘大仁不仁’這句話?”
“阿彌陀佛,這是大乘三藏,小僧無法理解?!?p> “上人開慧眼看看,我這身上可有功德業(yè)力如何?”
格爾瓦上下打量范簡,微微皺眉,說道:“先生不是凡人,功德業(yè)力俱不侵也!外面圍繞的魔氣無孔而入,此時已經(jīng)散去大半了。
心生裂隙,外魔入侵。先生只是心動,裂隙未生,心靜了外魔自去?!?p> “何為魔?”范簡問。
“佛即魔,魔亦佛。佛魔一體?!?p> 格爾瓦上人道:“心如雞子,心動則殼裂隙。佛魔便趁虛而入,是佛是魔全在一念之間?!?p> “何為佛魔?”范簡再問。
格爾瓦道:“一體兩面,你看到我的臉就是佛,看到我的后背就是魔?!?p> 這到是有點陰陽學(xué)說了,仁與不仁全在你怎么看了,一體兩面而已。最主要的就是不要憂郁,不要糾結(jié),不要執(zhí)著。
心靜下來,一切煩腦就都不存在了。
按照佛的說法,世界是心之“妄念”而生,全都是空。
在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的兩個階段,世界其實還是那個世界,但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他自己也便有了顏色。非黑即白,這就是執(zhí)著。
再看秦始皇,人家的心夠強大,所以不存在兩個秦始皇,顏色如一。
阿育王因殺戮太重信了佛,秦始皇也在求仙,但老秦求仙是還想再活五百年,完成他征服三界的理想。
唉!誰也不做,就做自己好了。
范簡不再多留,而是告辭離開,游歷身毒次大陸。
這一轉(zhuǎn),到處看,才發(fā)現(xiàn)了即便是有阿育王的大力推廣,信封佛教的人也不過十之其二,更多的人還是信奉婆羅門。
婆羅門有點宿命論,講究出身等級,高低貴賤。這個到是和先秦的華夏很相似,也是奴隸制度的典型體現(xiàn)。
在吠陀(類似華夏的巫文化)的種姓制度中,將人分成了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陀羅。
“原人之口,生所羅門;彼之雙臂,長剎帝利;彼之雙腿,產(chǎn)生吠舍;彼之雙足,出首陀羅?!?p> 原人可以理解為混沌神,盤古的存在。原人化生四種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出自原人的口、臂、腿,是高貴的,陀羅族姓出自原人的雙足,是低賤的。
在身毒幾千年的文明中,所羅門代表的是天,剎帝利代表的是君主、國王,吠舍代表的是貴族地主,陀羅代表的是奴隸。
這是個等級森嚴的文明制度,婆羅門手握祭祀天神的權(quán)力,凌駕國王君主之上。這個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算是奇葩的存在,即便是在古埃及,法老也是神權(quán)和君權(quán)給予一身,大祭司還爬不到法老國王的頭上。在華夏也一樣,雖然重視祭祀上天,但巫師、祭祀依舊是依附在部落首領(lǐng)、君王之下。
直到釋迦牟尼誕生,這位出生在“剎帝利”階層的王子用其智慧挑戰(zhàn)了“所羅門”的權(quán)威,稱為了沙門思潮的領(lǐng)軍人物,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學(xué)說。
沙門思潮有點類似華夏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時代也非常的相似。那時的身毒正處在列國時代(十六雄國),華夏也是處在春秋列國時代。
不同的是,沙門思潮是與婆羅門對抗的,說白了就是君權(quán)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斗爭。只要是非婆羅門的教派,統(tǒng)稱沙門思潮,其中就包括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順勢派、不可知論派等。
這些沙門思潮中,最典型凸出的是順勢派,他們提出了世界是由:地、水、火、風(fēng)四大基本物質(zhì)構(gòu)成的,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順勢派反對婆羅門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反對輪回業(yè)報說,反對祭祀天神,認為人的幸福就在當(dāng)代,該吃吃該喝喝,沒有什么前世和來生。
這個順勢派主要是在底層的人民中流行,和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婆羅門階層因為處在社會的最頂端,“輪回業(yè)報”是維持其地位的根本,旨在告訴所有人,我婆羅門人的高貴是先天注定的,你們眼紅也沒有用,好好的任命就是了。
當(dāng)然,剎帝利階層也是地主貴族,雖然低于婆羅門,但卻是處在吠舍階層、陀羅階層之上,他們也支持輪回說。
比如剎帝利階層出身的釋迦牟尼,堅定的支持輪回業(yè)報說,但增加了“現(xiàn)世修行,來世果報”說。
這個學(xué)說是真的誅心,他教育廣大的吠舍、陀羅階層,接受先天給你的出身,好好的在世修行,別整事,來世呢就會輪回投胎個好出身,有可能是出生在婆羅門,有可能是出生在剎帝利,具體來世身份怎么樣,就看你今世老不老實了。
耆那教,這個教派和佛教差不多,也是講現(xiàn)世修持的。
生活派,這一派的思想是“宿命論”,讓所有人都接受命運的安排,享福、受苦、遭罪等等,都是提前注定了的。
不可知論派,這個派別在范簡看來最有意思,有點類似“量子的不確定原理”。他們說不管是輪回、宿命、佛陀、前世、來生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捉摸,無法確定的。這個學(xué)派的創(chuàng)世人是散惹耶,他的兩個弟子舍利佛和大目連背叛了他投靠了釋迦牟尼,而他活生生的被氣死了。
大目連就是目犍連,目犍連的兒子叫帝須,帝須就是阿育王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