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亂世棟梁

第二十八章 創(chuàng)業(yè)(再續(xù))

亂世棟梁 米糕羊 3585 2020-02-25 12:30:00

  鄱陽鐵冶,一座煉鐵爐冒著濃煙,許多爐工圍在出鐵口處忙碌著,為迎接即將出爐的鐵水做各項準備。

  如今天氣轉(zhuǎn)暖,雖然未到炎炎夏日,但爐工們卻大多光著膀子,這是因為煉鐵爐附近溫度極高,而鐵冶里也是熱浪滾滾。

  煉鐵爐里出來的生鐵,是以鐵水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爐工和鑄工們要把鐵水引入各類“模范”,鑄造出多種器具。

  官冶鑄造鐵錢,就是用“模范”批量澆鑄出來的。

  將礦石煉成生鐵后,可以進行‘深加工’:鍛工把冷卻成形的生鐵錠、生鐵條放入炭火爐里加熱,將其燒得通紅,再不斷的鍛打。

  如此反復加熱、鍛打,將生鐵中的雜質(zhì)打出來,鍛打成熟鐵(鍛鐵),其重量有所減輕。

  至于鋼的冶煉,如今常見的冶煉方法叫做“攪鋼法”,就是往生鐵爐里的生鐵水加鐵礦粉然后不斷攪拌,于是有可能獲得鋼。

  李笠聽不太懂工匠們的講解,感覺這種制鋼工藝很像玄學:結(jié)果難以控制,“攪”出來的不一定是鋼,也許是熟鐵。

  這就是當前時代鐵冶生產(chǎn)生鐵(鑄鐵)、熟鐵(鍛鐵)和鋼的常見流程,而鄱陽城的鐵冶,現(xiàn)在則采用來自建康的一種較新的工藝來制取鋼,那即是“宿鐵法”。

  其原理,是在燃燒的爐子里,將特定量的生鐵條和熟鐵條放在一起,然后不停加熱,持續(xù)數(shù)日。

  生鐵熔化成液態(tài)“宿”在膠狀的熟鐵上,漸漸地,熟鐵條變成鋼條(一定幾率,不是必然成鋼)。

  這種工藝,感覺也是玄學。

  李笠如是想,放下手中炭筆,將寫有字的白紙收好,看著眼前忙碌的工匠們,陷入思索。

  生鐵、熟鐵和鋼,實際上都是鐵,或者說是鐵碳合金,其物理特性不同,生鐵硬而脆、熟鐵軟而韌,鋼則兩者兩者兼顧。

  究其原因,在于含碳量高低。

  含碳量的高低,是生鐵>鋼>熟鐵,那么讓碳含量高的生鐵,和碳含量低的熟鐵融合在一起,進行“碳交換”,持續(xù)一段時間,便能得到碳含量適中的鐵碳合金——鋼。

  這是李笠綜合后世知識得出的結(jié)論,所以鄱陽鐵冶制鋼的工藝“宿鐵法”,確實不是玄學,而是工匠們通過長期經(jīng)驗積累,總結(jié)出的合理工藝。

  但是這樣的制鋼方式成本極高。

  先把鐵礦石熔煉為生鐵,再將生鐵鍛打成熟鐵,然后,將生鐵熔化成鐵水,和同樣燒得通紅的熟鐵“宿”在一起,持續(xù)加熱數(shù)日,才有可能獲得鋼。

  全程需要消耗大量木炭,也需要大量人手,這種工藝必然成本極高,熟鐵的價格降不下來,鋼制品的價格更不用提,鐵制品難以推廣。

  李笠不太懂冶金,但他身處鐵冶現(xiàn)場,仔細觀察后得出許多結(jié)論,并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

  煉鐵爐煉鐵時間很長,因為要不斷燒火以熔化鐵礦石,工匠們需要不斷往爐里鼓風,但鼓風設(shè)施居然不是推桿式活塞風箱,而是人力推動的皮制巨大風囊。

  風囊就是一個特大號的皮囊,需要人不斷推動才能運作。

  李笠看了一會,覺得這玩意的鼓風效率比不上風箱。

  但是,后世只有部分農(nóng)村家庭做飯時才偶爾使用的推桿式活塞風箱,在這個時代似乎還沒出現(xiàn)。

  李笠看著十幾個操作風囊的總角,只覺得心酸:

  這些孩子最多算半丁,被官府征發(fā)服力役,在鐵冶干活,工作條件惡劣,勞動強度大,和童工差不多。

  童工好歹還有微薄的工錢,這些孩子連一文工錢都沒有。

  李笠通過和鐵冶工匠聊天,知道一些大型鐵冶的情況,譬如京城建康的東冶,使用“水排”(水力驅(qū)動的鼓風裝置,其核心依舊是風囊)鼓風。

  而鄱陽城就在鄱水邊,不是沒有條件上水排,之所以靠人來推、拉風囊,是因為成本比上水排劃算。

  鄱陽鐵冶的產(chǎn)量很尋常,所以每座煉鐵爐不需要太多風囊同時運行,動用服力役的百姓就行了,畢竟這些人力是免費的。

  若用上水排鼓風,全套設(shè)備日常維護要花許多錢。

  李笠通過現(xiàn)場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機會,那就是他若“發(fā)明”推桿式活塞風箱,肯定是一個“劃時代”的發(fā)明。

  但是,工匠的地位很低,他“發(fā)明”風箱出來,最多不過得上官一個“好”字。

  不僅如此,這個時代的冶煉工知道煤可以用來煉鐵,但燒煤煉出來的鐵很脆,所以還是以木炭煉鐵為主。

  而煤炭,鄱水上游就有地區(qū)零星出產(chǎn),有人將其販賣到鄱陽,作為替代木炭的燃料出售。

  李笠不是沒想過,若他“發(fā)明”煤炭焦化技術(shù),也就是“發(fā)明”焦炭煉鐵技術(shù),獻給朝廷,會不會因此發(fā)達?

  感覺不靠譜。

  搞不好官府會因為他對冶金“有心得”,于是將他轉(zhuǎn)籍,從卑賤的吏籍轉(zhuǎn)為更卑賤的匠籍。

  感慨一番后,李笠往鐵冶一隅走去。

  他來到一處打鐵棚,從腰間解下裝著魚的魚簍,交給笑瞇瞇迎上來的小學徒,又和正在打鐵的鐵匠們打了聲招呼,便坐在一旁,看鐵匠制作魚鉤。

  后世有各類自動機械制作魚鉤,長長的鋼絲從機器入口進去,一個個魚鉤就從出口出來,生產(chǎn)速度極快。

  而現(xiàn)在,只能靠鐵匠手工制作,一個個慢慢做,費時費力費炭料,所以成本不低。

  這種在后世極其落后的工藝,卻是當前時代的主流,李笠已經(jīng)記錄下主要步驟:

  一,將熟鐵條燒紅后截斷,然后鍛打成薄鐵片,就像鐵匠給官府打造的鎧甲甲葉那樣,但要更薄些。

  二,再把鐵片燒紅,然后“切絲”,于是得到了一根根截面為矩形的鐵絲,就像作菜時將冬瓜切絲那樣。

  三,將鐵絲的一頭錘扁,一頭磨尖,然后將其弄彎,便制得一枚魚鉤,當然,若要魚鉤帶倒刺,還得多一道“鏟刺”的工藝。

  四,將魚鉤燒紅然后放入水中急速冷卻,是為淬火;冷卻后再適當加熱一段時間,是為退火。

  淬火工藝能讓金屬制品變硬,退火工藝能讓金屬制品變韌,只要把握好火候,一枚硬而不脆、韌而不軟的魚鉤就做好了。

  一連串的步驟下來,耗時耗炭耗人工。

  這個時代和后世不一樣,并沒有商品化的魚鉤廣泛銷售,魚鉤是純粹的手工制品,沒有統(tǒng)一的大小尺寸,沒有統(tǒng)一的售價。

  想要魚鉤,就只能找鐵匠做,具體情況,要看個人和鐵匠的約定。

  和鐵匠關(guān)系好,或者對方好說話,用一條魚、幾個雞蛋就能換得若干魚鉤;

  若關(guān)系一般,那價錢就有得談,便宜與否,完全看個人口才和鐵匠心情。

  有的鐵匠嫌麻煩,因為魚鉤又小、做起來又麻煩,所以寧愿不賺這錢,任別人說破喉嚨也不愿做。

  但有時候由不得鐵匠愿不愿意,魚鉤都必須做,這樣的客戶自然來自官府、富貴人家,但也只是官吏、貴人們垂釣怡情,才會對魚鉤產(chǎn)生些許需求。

  李笠這段時間往鐵冶跑得勤,舍得花錢,又會套近乎,和鐵冶的鐵匠們關(guān)系不錯,加上要的魚鉤又多,所以成了“大客戶”,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質(zhì)量過硬的“定制魚鉤”。

  今日,他就是來收貨,因為時間還早,所以優(yōu)哉游哉等著,和鐵匠們說說家長里短。

  李笠已經(jīng)想了個賺錢的辦法,那就是自己購買魚鉤、麻線,制作長二十丈帶著上百子鉤的排鉤。

  然后租給同村漁民(收適當押金),歸還時若魚鉤少了,按數(shù)量以合理價格從押金里扣除就行。

  有上百個子鉤的排鉤價格不菲,白石村里許多漁民沒那么多錢買,但李笠的排鉤租金合理,所以村民們租得起。

  現(xiàn)在,李笠的母親和嫂子就在家,出租排鉤,然后開始試著養(yǎng)殖蚯蚓。

  租排鉤、養(yǎng)殖蚯蚓,就是李笠給家人安排的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

  用大型排鉤釣魚,對蚯蚓的需求很大,雖然蚯蚓在地上到處都可以挖出來,但總是要花一定時間,于是配套賣蚯蚓也是商機。

  在后世,除非是超大規(guī)模養(yǎng)殖蚯蚓,一般的家庭養(yǎng)殖蚯蚓,技術(shù)門檻很低,成本也不高,操作起來方便。

  李笠沒學過,卻聽別人介紹過。

  因為蚯蚓就是常見的釣魚魚餌,那些開放垂釣的魚塘,經(jīng)常向花錢釣魚的客人出售自家養(yǎng)殖的蚯蚓。

  現(xiàn)在,母親和嫂子在家,養(yǎng)魚的同時養(yǎng)殖蚯蚓,出租排鉤、賣蚯蚓,不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也不需要四處奔波,在家里就能操作。

  養(yǎng)殖的蚯蚓也可以喂魚,省下一筆飼料錢,也可以拿來喂雞鴨。

  現(xiàn)在他家只是開始嘗試養(yǎng)蚯蚓,具體細節(jié)要摸索,所以數(shù)量不算多,等過得一年半載,養(yǎng)殖規(guī)模增加,賣蚯蚓給同村漁民,收入可觀。

  等規(guī)模再大些,可以向其他養(yǎng)魚、養(yǎng)雞鴨的村民出售蚯蚓。

  賺的錢、省的錢看起來不起眼,但實際累積金額卻很可觀。

  如果排鉤租出去越多,蚯蚓的需求量越大,收入還會水漲船高。

  兩個女人加上一個幼童“在家創(chuàng)業(yè)”,扣去各類成本,收入不菲,至少比出去幫傭劃算,又能顧家,又能相互間有照應。

  家里除了養(yǎng)魚、捕魚,慢慢還會有更多可靠的經(jīng)濟來源,這就是李笠要努力的方向,雖然不是暴富,但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成功率高。

  雖然沒有彭均賣竹筒魚飯那樣直觀的發(fā)財,但對于一個連遭變故的家庭而言,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才是最合適的。

  “小李三啊?。 ?p>  突如其來的一聲咆哮,把李笠嚇得一個哆嗦,他循聲望去,卻見那大嗓門的鐵匠笑瞇瞇站在面前。

  “小李三??!魚鉤都齊了!你點點?。 ?p>  鐵匠都是大嗓門,因為工作環(huán)境為高噪音,導致聽力不同程度受損,所以鐵匠說話都很大聲。

  李笠只覺耳朵嗡嗡作響,趕緊大聲回答:“好的,不用點,準沒錯的!”

  “點點、點點,這幫兔崽子不太會數(shù)數(shù),保不齊少了些!!”

  “無妨!多幾個少幾個,沒關(guān)系!”李笠大聲說著,幾乎要吼起來,他從懷里拿出幾個大小不一的木制模件,遞給鐵匠:

  “老規(guī)矩,按著這木模,做模范,然后用生鐵澆鑄出來!”

  “啊?!你說什么?!”

  “我是說,按著這些木頭模子,做出個一模一樣的模范,然后用生鐵澆鑄出來!”

  “哎喲,小李三!你成日里做這些奇怪的物件,到底有什么用處?!”

  “嘿嘿,發(fā)財?shù)挠锰??!?p>  鐵匠打量著這幾個木模,笑道:“嗨,這玩意能發(fā)財?你又拿我取笑了??!”

  李笠笑笑,不多做解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