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蘭若蟬聲

第十四章 豪俠舍身全節(jié)義 圣子講經(jīng)入伽藍(lán)

蘭若蟬聲 掃葉僧 6863 2019-11-13 08:00:00

  帛書里的這些前塵往事,都是慶軻自己作的摘記。

  慶軻并不以文墨見長,兩周的古文,更沒有華麗的辭藻和千年典故支撐,所以格外樸實(shí)無華。

  這所謂的故事,其實(shí)就和流水賬一樣,既沒有埋設(shè)包袱,更沒有駢文佳句,然而慶云依舊讀得很是入味。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來后人或多或少都會聽說些,但無論官史還是坊間都沒有記錄如此詳盡的細(xì)節(jié),對于背后的這些暗流起伏,那就更不曾提及了。

  慶云現(xiàn)在唯一搞不懂得是,這位老祖宗為什么要在馮家的事情上花這么多筆墨呢?

  這個馮家,對先祖很重要嗎?為什么呢?

  好在這個疑惑并沒有持續(xù)多久,慶云便擊股長吁:

  先祖的故事還真是精彩啊,無論是《英雄記》還是《世說語》,哪有能與之匹敵的?

  以后我若是愁了生計,干脆就把這寫成小說得了。

  這書寫出來,都要謄抄在帛綢之上,以示對先祖尊敬。

  嗯,

  墨潤經(jīng)緯上,

  香沁網(wǎng)絡(luò)間,

  對,就叫做網(wǎng)絡(luò)小說,我就是開山鼻祖!

  不對,不對,先祖慶軻才是這開山鼻祖。

  嘆過此節(jié),慶云便又埋頭曲頸,自覓玉顏金屋之秘去也。

  話說慶軻等五人逃出升天,在馮府好一陣將養(yǎng)。

  馮黎,乞伏和慶軻,年紀(jì)相若,志趣相投,便結(jié)拜為兄弟。

  而馮家小姐也感慶軻再造之恩,二人甚是投緣。

  可惜天命弄人,荑姬小姐已有婚約,笄年時便被秦王擇為貴妃,待二十而嫁。

 ?。üP者案:女子二十而嫁,乃循周禮。)

  慶軻聽說了這個消息,著實(shí)陷入一番心理斗爭。

  他逃過了洪水,卻眼看被卷入了更兇險的感情漩渦,他不想讓眼前的女子卷入這樁恩怨,但偏巧天意弄人,無從避免。

  這馮家既是重臣,又是外戚。

  慶軻以養(yǎng)傷為理由在馮府住了段時日,一來可以甩開秦舞陽的監(jiān)視,二來可以了解一些秦宮的情報,這三來又安知未藏了一些私心呢?

  黎伯并未對慶軻有什么防備,只以為義弟有出仕的念頭,因此在慶軻問及秦國官制、兵制的時候便也沒有什么保留。

  馮家世侍于秦,當(dāng)今秦王政又是難得的有為之君,黎伯在講解時自然而然地就會留露出對秦王的崇敬和贊美。

  不厭其煩地分說當(dāng)今秦王如何變法激勵工商,強(qiáng)兵利弩,大興文教,重視人才。

  他的抱負(fù)并非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憧憬消除諸國隔閡,建立一個貨幣文字統(tǒng)一,可以自由商貿(mào)互通有無的盛世。

  無論姬姜嬴羋子姒己任,混八姓為一族,言華夏而無它。

  然后教化西戎灌溉,筑狼煙臺以固北疆,出東海鎮(zhèn)南蠻,攘四夷,安天下……

  聽馮黎說得多了,有時慶軻自己也不免思忖。

  相比秦王的遠(yuǎn)大抱負(fù),齊燕諸國的眼光不過在邊境一城一地,亦或周天子祭祀時唱名的先后順序,實(shí)在有些上不得臺面。

  慮天下民生,統(tǒng)籌諸國工商,這樣的想法,此前從來沒有在慶軻的腦海里出現(xiàn)過,也沒聽說還有哪位國君以此為志。

  引秦攻燕的計策,雖然短期內(nèi)齊國必然獲利,可是如果其中有一方不堪一擊,就如同螳螂舉臂去抵擋疾馳的車輪,當(dāng)汁漿涂地之后,強(qiáng)大的慣性會不會帶動車輪繼續(xù)碾壓下去呢?

  不,這不可能!秦國雖強(qiáng),未必強(qiáng)得過齊楚。

  趙國雖然幾近亡國,但是虞卿已經(jīng)合盟燕魏,也并非沒有實(shí)力與秦一戰(zhàn)。

  秦國的車輪來勢雖疾,攔在它面前的卻不是螳螂,而是道道鹿角樁。

  在慶軻單獨(dú)行動的這段時間里,也與蓋聶取得了聯(lián)系。

  蓋聶將呂非革請到咸陽,便召慶軻,高漸離同來秘議。

  不想?yún)畏歉飳μ锕獍l(fā)起的提議很是不滿,他認(rèn)為檀宮動用如此大的力量對付秦國殊為不智。

  然后開始大談呂氏數(shù)代以來對秦國的經(jīng)營,仿佛秦國早就是呂氏囊中之物。

  只是后來碰到一些挫折,呂相遭秦王流放。

  呂氏勢力雖遭打擊,但只需將養(yǎng)些時日,等待時機(jī),未必不能東山再起。

  現(xiàn)在刺激秦王,反倒是田光在破壞他們的既有計劃。

  蓋聶已是秦國朝臣,大概知道呂氏所圖之事,因此對刺殺一案未置可否。

  但慶軻高漸離,因?yàn)樘锕獾乃乐?,對刺秦格外堅持?p>  此次檀宮四子的秘議便落了個不歡而散。

  慶軻回到馮府,一連幾日借酒消愁,荑姬以為慶軻是因自己即將大婚的事情傷心。

  眼前的男子,不但對她恩同再造,更是她所仰慕的俠之大者。

  她怎忍心見他沉淪?

  于是干脆把心一橫,作了一個決定。

  在慶軻眼花耳熱之后,扶他一同回了客房,將自己完全的奉獻(xiàn)給了自己心愛的人。

  慶軻酒醒,知大錯鑄成,心中更是痛惜。

  他所顧慮的,是自己明知將死,定會辜負(fù)佳人一片深情,況若自己行跡敗露,還會將馮家置于萬劫不復(fù)。

  于是留書一封,委婉地告誡馮家,自己是不詳之人,可能會給馮家?guī)頌?zāi)禍,希望馮家可以早作打算。

  然后悄然離開馮府,匯合秦舞陽,準(zhǔn)備暫退出秦國,再以燕使的身份投書入境。

  荑姬發(fā)現(xiàn)慶軻留書,單騎追到館驛,正撞見慶軻準(zhǔn)備離開,執(zhí)意要隨慶軻私奔。

  慶軻深知這樣做會毀了馮家,斷然拒絕。

  眼見荑姬傷心欲絕地離去,慶軻心中已然做出決定。

  此番行刺,無論成敗自己都很難活命,那倒不如成全荑姬,為她留個歸宿。

  秦王死與不死,秦國仍在,秦王死與不死,只要自己刺出一刀,秦燕之爭已起。

  而秦王若死,荑姬就算逃過殉葬之劫,也必是凄苦一生。

  慶軻主意已定,在以燕使身份返回秦國前,與蓋聶約于榆林相見。

  慶軻要求蓋聶親手殺死自己,成為秦王心腹,如果日后秦王果然為齊之大患,可為后招。

  另外慶軻委托蓋聶在必要的時候照顧一下馮家和荑姬,如果他們受到自己牽連,務(wù)必施以援手。

  蓋聶惱慶軻因私情亂了立場方寸,怒目瞪視,將他叱走。

  慶軻的字跡,到這里已經(jīng)完了。

  后一頁顯然已是換了書寫人:

  齊國高氏,受封渤海。

  自河間以北,萬里蒼黃,皆為吾藩。

  雖有燕寇,山戎,箕子夷國,穢,陌,觚竹,扶余,諸韓等部隳突其間。

  施教宣華,服夷襄齊,高氏世訓(xùn)也。

  看了這頁,慶云也大概明白,手札接下來的部分應(yīng)該是由高漸離續(xù)寫的。

  他急于知道先祖慶軻刺秦的后事,便跳過了關(guān)于高氏經(jīng)營渤海的一些自敘段落,繼續(xù)讀了下去。

  果然故事講到數(shù)月后秦王大婚,迎娶荑姬。

  燕國使團(tuán)恰好來訪,獻(xiàn)叛將頭,幽州圖為賀禮。

  秦王大喜,攜新夫人迎接來使。

  秦舞陽一見秦王身邊的夫人赫然竟是月余前單騎闖驛站要與慶軻私奔的小婦人,不由大驚。

  秦王見他面色有異,也留了防備。

  待慶軻圖窮匕現(xiàn)之時,竟警覺地閃開了。其實(shí)慶軻也未真的想置他于死地,有意攆著秦王追向了蓋聶方向。

  他既然報了以死用間之心,獻(xiàn)功于蓋聶也算發(fā)揮余熱。

  蓋聶還在猶豫是否出手,同來觀禮的呂非革已是一把將他推了出去,正橫在慶軻面前。

  蓋聶哪里還來的及細(xì)想,為了避免檀宮秘諜全盤暴露,只得長劍遞出,白虹泣血。

  孰料到荑姬眼見情郎死在自己面前,卻是忍不住悲慟。

  她在得悉嫁入秦宮無可避免之時,便亦生死志,此時更無二念,合身投向蓋聶手中長劍,只求一死。

  饒是蓋聶反應(yīng)迅速,甩開劍鋒,荑姬這一頭還是結(jié)結(jié)實(shí)實(shí)撞在劍柄之上,玉面染霞,人事不知。

  刺殺一旦發(fā)動,那些燕國使臣自然無一幸免不說,荑姬的反應(yīng)卻讓秦王更感蹊蹺。

  等到太醫(yī)稟報那昏厥的新夫人居然脈象帶喜,頓時激起秦王殺心。

  然而蓋聶早有預(yù)料,待太醫(yī)一走便讓弟弟蓋奇謊稱夫人病重需要外出就珍,將荑姬送出宮門,交于宮外接應(yīng)的高漸離。

  高漸離早知行刺必敗,已通知馮家做足了準(zhǔn)備。

  但秦軍的動作如何迅速,雖然蓋聶如瘋魔般拼命阻攔,也不過片刻便被踏做肉泥。

  馮遲引高漸離和荑姬沿水路東逃,驪婢扮作小姐由馮黎和乞伏護(hù)著充當(dāng)疑兵,遁向西北關(guān)外,而老何伯馮夷帶著馮循馮修以及一干族人拼死抵擋,拖延秦軍。

  秦軍雖然殺盡殿后的馮夷族部,卻耽誤了很長時間,跟丟了兩路出逃的小隊。

  只要到了水上,秦人還有誰能追得到河伯?

  而那乞伏氏本就自關(guān)外遷來,這秦嶺崇山,更難有人比他熟稔。

  兩隊人馬分頭逃命,顧此失彼之下,秦軍更是一無所獲。

  這一遭只氣得秦王暴跳如雷,嚴(yán)禁任何史官記錄內(nèi)事,以遮其丑,生怕后人會從字里行間拼出荑姬為他戴的這頂大大的綠帽。

  慶云看到這里,也不禁大為噓唏。

  秦王政二十五年為王,十一年為帝,天壽五十,在那個時代實(shí)在不算是短命的君王。

  但是對于他的后妃,史書竟全無記錄,甚至連子女的檔案也不完整,難道竟然是如此原因?

  說道這中國的文字語言,上古三朝和秦漢時期,無論字詞,發(fā)音,都是有較大變化的。

  五胡亂華之后,北方語言更是產(chǎn)生了一次大融合,雖然主體是以華夏語為基礎(chǔ),但難免派生出許多新的發(fā)音,新的詞匯,新的說法。

  竹書,漢賦和宋唐文章放在一起,那是截然不同的三種風(fēng)格。

  所以慶云在看先祖手札的時候,其實(shí)和我們看古文同樣的吃力。

  這一連看了幾天,著實(shí)也有些累。

  在將刺秦的故事看完以后,他便也想歇歇腦子,不再往下讀了。

  既然得了閑暇,他便偶爾幫暅之打打下手,或者研究研究蓋坤注在帛書反面的劍訣,倒也并不覺得無聊。

  一晃在這王府中已過了九天,安豐王忽然又召幾人飲筵。

  這一次并不似上次那般排場,而是尋了處僻靜的包間。

  屋子不大,除了安豐王夫婦,只請了慶云四人。

  稍作寒暄,安豐王便直入主題,

  “孤今日請諸位貴賓,帶來了一個重要消息。今上已經(jīng)回京了?!?p>  說道這里,安豐王雙目向四人一掃。

  雖然他只是一個孩童,但這一眼之間盡顯王侯風(fēng)范,看得諸人后頸一麻,仿佛這一眼便能將腦殼鑿開,看穿每人所思所想。

  人嘛,就是這樣不能免俗。

  慶云老大不希望被一個比自己還小那么幾歲的娃娃鎮(zhèn)住。

  于是故作輕松,笑答道,

  “哦,既然魏王已經(jīng)回京。我們是否應(yīng)當(dāng)搬回牢中?

  若果真如此,王爺其實(shí)無需如此為難,我等……”

  安豐王聽得連連擺手,打斷道,

  “先生誤會了。

  太子當(dāng)日將你們送來鄙府,囑咐小王好生照拂。

  以孤對太子的了解,他斷沒有再送你們回大牢的道理。嗯,只不過……”

  說道這里,安豐王似乎有些欲言又止,遲疑了片刻,終究還是說道,

  “只不過太子近年似乎別有所圖,本王也不知究里。

  他們要利用你們做什么文章,本王雖未看出端倪,但隱隱總覺得有些不安?!?p>  說到這里,小王爺忽然雙眼望定慶云道,

  “慶兄,本王可否借君佩劍一觀?”

  慶云聽到這句問話,已然知其所指,長嘆一聲,

  “既是王爺召見,豈有隨身攜帶兇器之理?

  不過王爺既然問起,一定是想確定我和十八年前的案子有什么關(guān)系吧?

  王爺猜想并沒有錯,慶易寒正是家父。”

  說到此節(jié),慶云雙目精芒大盛,傲然昂首,并不避諱小王爺此時驚訝的目光。

  小王爺見慶云答得爽快,反倒有些意外。

  他究竟也只是個孩子,能有多大的主見?

  眼見自己窩藏欽犯已經(jīng)坐實(shí),神情不免頹然,一手托腮,一手五指不住在案上彈動,顯然沒了主意。

  “這些日子幸得小王爺照拂。

  若是慶某身份讓王爺為難,王爺大可將慶云獻(xiàn)于圣上,慶云并無怨言。

  只是我的這幾位朋友,都是清白身世,希望王爺能夠仗義保全。”

  暅之比慶云穩(wěn)重許多,他知道小王爺若是此時獻(xiàn)人依然難脫干系。

  況且太子用意不明,這樣做會不會得罪太子,或者落入太子算計,想來小王爺也是沒有把握,因此迂回勸道,

  “太子見過慶弟的佩劍,對他的身份本是了然。

  既然太子沒有對小王爺明言,不知是否會利用此事做些文章。

  在下以為,小王爺若想讓自己完全脫開干系,不如找個理由將慶兄弟先送出府,找個妥善的地方安置一段時日。

  我等三人依然在王爺府上為質(zhì),若是太子有所質(zhì)詢,也好有個交待。”

  小王爺悵然嘆道,“太子為人城府甚深,他的謀劃,斷不會如此簡單。

  不過眼下恐怕這也是最好的辦法了。

  哦,正好明日有人請祖瑩去講學(xué),就煩勞慶兄暫時扮作下人混出府去。

  我自會為慶兄另安排一個妥善去處,靜觀其變?!?p>  “請祖瑩去講學(xué)?”暅之對這個話題倒是頗感興趣。

  “呵呵,景爍先生怕是不知道你這個本家在江北有多出名。

  祖瑩現(xiàn)下可是孤王府中講經(jīng)祭酒,若論五經(jīng)之學(xué),就算是崔氏盧氏的大儒都不敢夸口勝過他。

  這位小先生早就被坊間傳為‘圣小兒’。

  得圣子坐鎮(zhèn)鄙府,算來還是孤王借了他三分風(fēng)光呢?!?p>  現(xiàn)下真正借了圣光的,其實(shí)是咱們的慶云慶小俠。

  祖瑩外出講經(jīng)的儀仗還真是講究,黃驃開道,左右持節(jié),華車紗幕,隨從盈百,還真如活佛出巡一般。

  這慶云啊,就負(fù)責(zé)牽引拉車的儀馬。

  四匹儀馬均是高大威武,毛色雪白。

  牽馬的人也必須是高冠長袍,昂首闊步,這才符合上卿之禮。

  這車隊一路南行,直奔開陽門。

  開陽門是洛陽東南城門,傳說西漢年間有一柱自東?,樼痖_陽縣飛來正落在此間,故而得名。

  這靈異之地,也因此成了洛陽神道門。

  只有皇家儀仗,三教圣賢,才有資格自開陽門進(jìn)出。

  這圣小兒祖瑩也能有如此待遇,不免令慶云咋舌。

  眾人拜了神柱,一路向南,出門不過二里來路,便是大片的碑林。

  慶云曾隨陳叔學(xué)經(jīng),眼睛掃過,便知這些碑上刻得都是四書五經(jīng),以篆,蝌蚪,隸書三體寫成。

  五經(jīng)碑林后,又有四塊大碑和兩爿殘石,慶云遠(yuǎn)遠(yuǎn)辨認(rèn)了一下,竟然是曹氏魏王編修的《典略》,便是當(dāng)時的國史了。

  典略卷八十九,洋洋萬言,刻在這六塊碑上,可想這石碑是如何高大。

  所以其后的一角碑林,起先便受了遮擋。

  等到祖瑩儀仗走過了六塊巨碑,慶云再向道旁微睨,不由心頭一陣狂跳,此處一片斷碑居然都是血色的!

  那血跡斑駁,赤赭相間,不知是多少人的鮮血染成。

  有些地方的紅色斑塊還十分明艷,想來這血案并非很久遠(yuǎn)的事情。

  再看到后面整齊排列的新碑,慶云忽然明白過來,這些就是當(dāng)年司徒崔浩所立的《國史》碑。

  崔浩秉直而書,毫不避諱,對拓跋氏崛起之前的那些囧事也是言無不盡,與近史一并立碑道左,任人評說。

  魏太武帝因此大發(fā)雷霆,誅崔浩九族,血洗殘碑。

  這幕慘劇是亙古以來三公重臣所遇的最重懲罰,崔氏一門也因此凋敝至今。

  《國史》之后,碑林已到了盡頭,洛陽城的龍脈,聞名天下的洛水便橫亙在車隊前進(jìn)的方向。

  只是這一段洛水,絲毫看不到河川應(yīng)有的壯闊。

  湘妃竹排起的浮橋,綿延半里,將河面完全掩去。

  車馬行其上,果真是輪輦生塵。

  腳踏圓竹橫索,一番此起彼伏,也勉強(qiáng)算是凌波微步了吧。

  浮橋的對岸,黃墻朱瓦,直連天邊,舉目所見之處,盡是廟宇浮屠。

  此時的南朝,雖也有些佛寺。

  可慶云哪里見過如此規(guī)模的大廟?

  眼見廟門全開,任四馬拉車,左右儀仗原隊形通過依然是綽綽有余。

  只是祖瑩為了表示對沙門的尊敬,先下了車來,跟在慶云身后。

  此廟的第一進(jìn)頗為奇特,供奉的竟然并非羅漢菩薩,而是一位宮裝麗人。

  慶云在階下望見麗人塑像腳踏蓮花,笑凌碧波的模樣,想必這香火敬的是此間洛水的河神咯?

  慶云的確沒有猜錯,只是這尊洛神的樣貌,是依著剛剛過世的文明馮后生前面目所塑。

  太后出自北燕王族,本就是上古河伯氏的苗裔,所以百姓不但對此毫無異義,反而更加篤信其靈。

  儀仗到了這里,馬匹便不能往前了。

  祖瑩帶眾人跪倒參拜過鳳顏,便有人將他領(lǐng)將進(jìn)去。

  慶云卻要趕著車馬繞去偏院,小王爺應(yīng)該已經(jīng)安排有人與他接應(yīng)。

  慶云一邊拉著馬匹一邊嘟囔著,“這處寺廟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排場可真不小?!?p>  “這里便是報德寺,今上為文明太皇太后追福所建。

  此間動土不過四年光景,還有許多殿宇沒有完成,牌匾也還沒有統(tǒng)一制作呢?!?p>  慶云聞言回頭看去,只見幾個人跟著自己走了上來。

  為首搭話的那人一張馬臉,眼窩深陷,身形甚是魁梧,那一把山羊須子在陽光下看上去并不是純黑的顏色,多半是個胡人。

  那人喚手下接過了車馬,拉過慶云小聲問道,“小兄弟可是慶公子?”

  “正是,兄臺……”

  來人做了個噤聲的手勢,將慶云引向了寺院的另一側(cè),一邊并肩走著,一邊在他身畔低語,

  “小人乙羽標(biāo),是專程來接應(yīng)公子的。公子無需多言,且隨我來?!?p>  慶云隨著那人在偌大的寺院中,兜來轉(zhuǎn)去,也不知繞了多少步道回廊。

  慶云心下叫苦,這左看右看無非都是佛墻黑瓦,往高處看不是山就是塔,形狀也都是一個樣,等會兒要是沒個人帶著,恐怕自己連回來的路都找不到。

  忽然寺院深處傳來一聲嘶嚎,雖然聲音不大,但將將就自鄰院傳出,慶云只聽得頭皮一麻,連呼吸都仿佛凍結(jié)了。

  那是真正的獸吼!

  慶云雖然長在揚(yáng)子江畔,沒有真正接觸過獅虎之類的猛獸,但這些大型食肉動物的嘶吼自帶危險屬性,不需要人類去學(xué)習(xí)認(rèn)知,自然而然地便會對其產(chǎn)生敬畏。

  “這,這是……?”

  》》》》》敲黑板時間《《《《《

  本作在提到荊軻刺秦王的這段歷史,做了一種全新的詮釋。不過這個變化依然是基于正史的展開,并沒有多做改動。

  在整個刺秦王的故事里,有幾個問題一直被世人“選擇性”忽略了。這種選擇性,主要是由于故事本身太出名,大家都是在低年級課本當(dāng)中就讀過了所有細(xì)節(jié)。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大家還沒有能力深挖,而等到年紀(jì)大些了,固定觀念已成,也就不想回頭再去思考了。

  首先,在慶軻刺秦的故事里,定計人田光,刺殺者慶軻,試圖補(bǔ)刀的高漸離,和《史記》特意提及荊軻去榆林拜訪的蓋聶,這幾個重要人物都是齊國王族的派生姓。

  其次,慶軻確實(shí)存在改名荊軻附會楚姓的行為。

  第三,出使秦國為什么要?dú)⒎镀??此何許人也,為何如此重要?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或者任何一個說法能夠非常可信的圓回這個梗。有人說樊於期既大將桓齮,但桓齮曾經(jīng)獨(dú)自破趙十萬大軍,他的履歷功大于過。歷史上的秦王更沒有表現(xiàn)出不容敗軍之將的狹小氣量。最重要的是,按照《史記》記載,這個桓齮在敗于李牧的時候已經(jīng)戰(zhàn)死了。所以樊於期對于秦國的作用是個謎,但他本人鎮(zhèn)守督亢,燕南地區(qū)的事實(shí),卻不可否認(rèn)。督亢之地在當(dāng)時并非抗秦前線,再怎么還有趙王遷在代地?fù)踔?。能覺得督亢礙事的,不過只有齊國而已。

  但是一旦把這三疑點(diǎn)合在一起看,那么他們就忽然組合成了一個必然的結(jié)果,這是一個典型的大國推手。

  因此本作中慶軻的親自現(xiàn)身說法,并非是提出一種獨(dú)樹一幟的異端邪說,而是在提醒各位看官,有時在史書的細(xì)枝末節(jié)當(dāng)中隱藏著很多細(xì)思極恐的“巧合”。

  為什么慶軻在刺秦王前專程去見蓋聶?他們熟嗎?為大事者不怕節(jié)外生枝嗎?為什么他被瞪了一眼就灰溜溜回來了?

  馮夷部落興于關(guān)中,為何后代馮氏卻澤蔭燕北?而三輔馮氏又是如何忽然自關(guān)中消失的?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歷史為本作慶軻手札所做的背書。

掃葉僧

今天是作者的生日,所以特別加更一章。   單機(jī)之路冥冥皇皇,不知盡頭在何方……   筆者決定將自己的生日賦予本書主角,慶云同學(xué),當(dāng)然,既是古人生辰,便化陽為陰:冬月十三,風(fēng)雪連天。此間少年,不畏霜寒。下月八號,還能替他再過一次生日。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