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碌 憶變遷
出了草寮,穿過國道,到了公路北側(cè),往西走——
有一間破舊瓦樓,其東面墻貼著一張大海報,上書“天地壹號”。有一間廢棄餐廳,窗上蒙了一層厚厚的灰,門上貼著一張毛主席畫像。再往西,汽修鋪,民生門診,煤爐鋪,紙扎鋪,摩托維修,老醫(yī)師的家,卡西發(fā)廊,圍來村……
村口立著一塊石碑,“圍來新村”四字鮮明可見。通往村內(nèi)的沙土大路已鋪上水泥,兩旁還設(shè)有花壇。節(jié)日里,村場子會有唱大戲、露天電影或者雜技表演,一家人也是常去捧場。何況,村里還住著父親的結(jié)誼兄弟。每逢節(jié)日,村里會熱情邀請親朋好友去戳大餐。
村內(nèi)大場子已建有一個水泥舞臺,唱大戲的時候不用再費兩三天時間提前搭戲臺。新了場蓋了房,高了樓更栽了樹,有了乒乓臺還有籃球場,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這些可要比村門口的那棵老榕樹有價值多了。幸好,村后通往西邊巖廾村的小路還在。大人一再教育孩子:公路上都是車,出去玩千萬不能靠近公路。孩子謹記于心,不論到哪里,存在小路的就一定要走小路。當然,孩子實際上只是貪圖冒險貪圖迅速!
沿公路繼續(xù)西行,巖廾村、咸菜廠、某旅館、交警、高速公路東橋段……
再遠且不說,說回近處的公路南側(cè)。圍來村的對面是勝初路,路口掛一牌子,大寫“甌門中學”,小寫“往內(nèi)200m處”。中學往東是西菜村和東菜村,再往東是集市,再再往東是甌船碼頭。
西菜村貼近公路的位置,也住著一棵老榕樹,樹下米店、糧油店、雜貨店、理發(fā)店。某天,賣菜的途經(jīng)此處,突然被叫買,接著,賣豬肉的也被喊住,再來,賣豆腐的也讓停下……在歲月的輾轉(zhuǎn)里,這片聚集漸漸成了小鎮(zhèn)的早市。
中學往西是一家小型手工廠。廠前沙石販賣,一老阿伯守在那里,等來運滿沙石的小貨車,又送走裝滿沙石的手扶車。
再西行百米,便是鎮(zhèn)上曾經(jīng)最為繁華的大酒樓。酒樓倒閉之后荒廢,荒廢之后殘喘,變換又變換,改裝又改裝,成了現(xiàn)在的木材廠。
繼續(xù)往西,稽查局、各種飯店、加油站、交通指揮部、工廠廢址、高速公路西橋段……
木材廠和稽查局之間,是一條通往大海的寬闊道路。遙想當年,這道路并不“美麗”,可謂“坎坷”……垃圾遍野,惡臭熏天,野草荊棘,沙塵滾滾,人走過車路過都不好受。然而孩子們還是愿意走上這條道,因為這不只是奔大海的捷徑,也是上中學的捷徑。
草上的牛兒,灘邊的人們,碼頭的的漁船,海上的鯊魚島,遠方的雞心山,天邊的日出日落……海邊早年有兩座沙丘,孩子嚼過沙丘底下藏著的草根……沙丘消失之后,變成了停車場、新樓房、沙石路、高壓電纜……始終注視著這一切的只有大海。
海邊黃色泥墻圍起的地方就是甌門中學。這是鎮(zhèn)上唯一的中學,毗鄰大海,春暖花開。大大的操場,雜草之間盡是小路。操場某角落有一間小賣部,某年那里的老板變成了父母親。
藍檐白墻的教學樓漸漸走向年邁,送走畢業(yè)生依然迎來新生。樓前那面紅旗迎風招展,也許經(jīng)常偷偷地對大海哼唱那不盡的校園歌謠。
放學鈴響,身著藍色校服的孩子抓起一沓書就往大海的方向跑,跑過海堤,跑過坎坷路,跑過公路,直奔巖廾村。
這一個小鎮(zhèn)在繼續(xù)鋪開,有一棟樓房在漸漸清晰……
遺一書
這一章碼得有點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