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說大也大,說小也小。說它大,是因為幅員遼闊的長安城,在古代來說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說它小,是因為古人消息并不閉塞,早上發(fā)生的事情,到中午就能傳遍整個長安城。
昨天魚恩背鍋謝恩的舉動鬧的滿城風雨,第二天早朝就是想不提也不行,因為知道的人太多,就算唐武宗不關心,也會有人傳到他耳朵里。
自高宗以后,大唐皇帝處理事物幾乎都在大明宮。宣政殿取代太極殿,成為每天上早朝的地方。
現(xiàn)在唐武宗正端坐在龍椅上,直視群臣。反觀群臣卻都在低頭望地,所有人一言不發(fā),似乎早朝就要這么結束了。
“朕再問最后一次,諸卿可有事稟報!”
聲音威嚴,中氣很足,腔調也很到位。再配合武宗向中間微聚的一字眉,還有臉上抖動的橫肉,這句話不像是日常詢問,到更像是質問。
下面群臣仍舊是啞口無言,在裝啞巴,尤其是皇帝面前裝啞巴這件事上,沒有誰比他們更合格。
只是有人想裝啞巴,有人偏偏不讓他們裝啞巴,因為自古有作為的皇帝,哪個也不是自己能成事。他們都需要一群人,一群膽大心細,敢于直言,善說良語的忠臣,而不是一群只會裝啞巴的人。
武宗即位之初,便有他自己的志向。他想像太宗,高宗看齊,想學光武中興,想為大唐再創(chuàng)造一番輝煌。只可惜,時勢造英雄,他沒有太宗的幕僚,沒有高宗的群臣,更沒有光武帝的天下大勢。
“嗯哼!”
不知是誰咳嗽了一聲,將沉默的氣氛打破,武宗身邊一個小太監(jiān)馬上好心提醒:“陛下,該退朝了?!?p> 看似巧合的一切,里面卻暗藏著大唐的權勢,皇帝的難言之隱。甘露寺之后,一直由仇士良,魚弘志把持朝政,皇帝的作用最多就是個擺設。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該知道什么,不該知道什么,太監(jiān)們給皇帝畫了個圈,今天武宗的話已經越界了。
按照以往慣例,皇帝應該說:“朕累了,眾卿退下吧?!笨上魏问虑橐矝]有絕對,絕對之中總有例外,就好比今天,有人主動打破了這一切。
“王公長,你是何身份?居然敢在朝堂上妄語?”
此言一出,眾人驚呆了,因為仗義執(zhí)言的并非是哪個熱血言官,更非宰相,尚書之流,而是太監(jiān),同樣把持朝政的太監(jiān)。這個太監(jiān)是誰?正是一直看魚恩不順眼的魚弘志。
王公長早已拜在仇士良門下,這是所有太監(jiān)都知道的事實。剛才咳嗽的正是仇士良,他利用咳嗽提醒王公長,同時也提醒武宗,該退潮了。
本來呢,皇帝關心關心昨天的事兒也沒什么不對,可是仇士良在里面嗅到了危機。昨天的事情鬧的那么大,誰知道都正常,可是皇帝不能知道?;实鄢商齑粼诨蕦m,居然知道宮外的事情,這說明什么?說明有人給皇帝傳消息。今天能有人給皇帝傳消息,明天就會有人傳衣帶詔。
仇士良要通過讓皇帝閉嘴的方式告訴所有人,大唐還是原來的大唐,宦官還是原來的宦官,朝政回不到皇帝手中。
只可惜魚弘志的仗義執(zhí)言讓他的如意算盤落空,現(xiàn)在說這話無異于與仇士良決裂。雖然兩人關系一直不好,但公開決裂還是頭一次。在這么多人面前,魚弘志又占理,噎的仇士良無可奈何,只能干著急。
現(xiàn)在的王公長只是個小太監(jiān),哪里敢和魚弘志對著干?更何況在他旁邊就是皇帝,一個眼神就能讓他顫抖的皇帝。
“公長先退下,這里確實不似你插嘴的地方?!?p> 聲音和藹可親,沒有一點責備的意思??吹贸龌实鄄粶蕚渲巫?,王公長馬上如蒙大赦,頭也不抬的退了出去。
可憐的仇士良,一個勁兒給王公長使眼色,可惜這位爺不知是故意還是無心,居然沒抬一下頭,自然不可能看到仇士良的眼色。
“回陛下,臣有一事,或許陛下會感興趣。”
看著蹦出來的人,仇士良恨得牙根直癢癢,心道魚弘志啊魚弘志,為了對付我,你居然不惜兩敗俱傷,好好,雜家就看看,你是怎么傷到雜家的!
“哦!上柱國公有何事?”
武宗也真是配合,馬上做出一副饒有興致的樣子。
魚弘志也不客氣,馬上說道:“回陛下,事情是這樣……”
將昨天發(fā)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和唐武宗說了一遍??梢哉f是細致入微,一點細節(jié)都沒落下,甚至連他這個反派角色也沒有絲毫隱藏。
武宗也是才思敏捷之人,哪里會不懂魚弘志這番話的重要?哪里會不懂魚恩那番話的神髓?
這是魚弘志給他遞的投名狀,告訴武宗以后這個皇帝可以當?shù)拿皂樢稽c,后面有我魚弘志和整個南廂為你撐腰。
做了這么多天皇帝,唐武宗還是第一次找到當皇帝手握四海大權的感覺。
“哦!護國公,李愛卿,牛老卿家也在?幾位愛卿快說說,上柱國公此言當真?”
皇上不戳破,你可以當什么都沒發(fā)生,可皇上一旦戳破,你就得積極踴躍,不然豈不是惹皇上生氣?
或許因為心情的原因,仇士良的回話最短,而且語調也有些陰冷:“回陛下,句句屬實?!?p> “回陛下,有個細節(jié)上柱國公沒說,義昌駙馬有幾道菜做的確實好吃,讓人回味無窮?!?p> 唐武宗貌似也是個吃貨皇帝,說到好吃馬上來了興致,急忙問:“果真好吃?”
“當然好吃,陛下將駙馬召喚來一試便知?!?p> 正要下令喧魚恩覲見,卻被仇士良搶了先。
“陛下,先賢有名言,君子遠庖廚,駙馬貴為千金之體,怎能下廚?昨日我等也是不知駙馬要下廚,不然說什么也要攔著?!?p> 昨天他們不知道魚恩要下廚么?當然不是,不然請段成式干嘛?這么說只是仇士良阻止魚恩見唐武宗的說辭。
一旦有共同利益,魚弘志還是很愿意跟仇士良站在一起,就魚恩覲見這個問題上,兩人又變成隊友。
“護國公所言不錯。若是陛下真心想吃,老奴可以派人去學學,到時候陛下再嘗嘗鮮?!?p> “不用到時候,老奴已經派人去學了。相信今晚陛下就可以吃到?!?p> 一時之間唐武宗似乎變成真正的皇帝,下面太監(jiān)為討他歡心,用盡了本事。
吃不過是小道,唐武宗現(xiàn)在最關心的事情是另一件,對著李德裕問道:“李愛卿有何高見?”
自始至終李德裕始終沒說一句話,這才是唐武宗最關心的地方。文宗在位時,李德裕與唐武宗就經常見面,兩人也算得上是好友。對于李德裕的本事,唐武宗很是賞識?,F(xiàn)在這么問李德裕,問的當然不是吃,而是魚恩拋出那個觀點,有吃便是天子恩德。
“嗯哼!”
似乎今天嗓子不舒服,這已經是仇士良第二次咳嗽。第一次咳嗽是提醒王公長,第二次咳嗽自然是在提醒李德裕,叫他不要亂說。
李德裕也是老狐貍,片刻之間他便想了個兩邊都不得罪的辦法。只見他邁出一步,然后抬手說道:“敢問陛下,何為盛世?”
突然問了個毫不相干的問題,問的唐武宗有些懵。但出于對李德裕的信任,他還是如實回答:“國富民足便是盛世。”
“臣斗膽再問,我大唐現(xiàn)在可算盛世?”
“連年災荒,幾經戰(zhàn)亂,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太宗,高宗之時,也非玄宗之時。國庫早已見底,百姓估計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得出,唐武宗不是個自欺欺人的皇帝,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
“臣有一富國足民之法,本來尚在思慮中,既然陛下問起,臣就斗膽先說說?!?p> 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最感興趣的事情便是富國強民。聞聽此言唐武宗下意識的身體向前傾,急忙問:“李愛卿快說,無論是否可行,朕都褒獎?!?p> 李德裕也不客氣,直接高聲謝恩:“臣謝主隆恩!”
作為老朋友,兩人一唱一和都是戲。讓仇士良恨的牙根直癢癢,偏偏又挑不出毛病。為了打斷兩人的配合,更為了告誡別人,朝堂上誰說的算,他恨聲說道:“陛下,已經是午時了,按照慣例該退朝午餐了?!?p> 慣例,又是慣例。唐武宗登大寶以來最討厭的兩個字就是慣例。每次仇士良都用慣例打壓自己,讓他感覺管理比他這個皇帝還大。偏偏他又不得不服從慣例,因為打破慣例更麻煩。
唐武宗不是沒試過打破慣例,例如官員任免上,他就試過破格提拔一些自己人??墒堑阶詈笏虐l(fā)現(xiàn),自己提拔的人,都被慣例擠了出去,反倒讓仇士良的人破格擠入不少。
今天他可以打破這個慣例,明天仇士良也可以打破那個慣例,后天就是魚弘志再打破一個慣例,怎么看吃虧的都是皇帝。
慣例讓唐武宗又愛又恨。愛的是,有慣例保護,他才能安慰坐在皇位上。恨的是,因為慣例限制,讓他寸步難行。
好在今天唐武宗并不孤單,魚弘志似乎下定決心與仇士良決裂,再一次開口幫了他一把。
“護國公此言不妥。以往早朝散的早,并不是因為慣例,而是早朝上沒那么多事。遙想太宗在位時,瑣事繁多,早朝變成秉燭夜談也是常有的事。”
晚唐時期雖然宦官專權,但還沒到漢末曹操,晉末劉裕那種毫無顧忌的地步。太監(jiān)們雖然控制神策軍,但知道他們的權利來自皇帝。也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少不了天子。更何況,曹操把持朝政,有滿朝文武支持,劉裕建宋,百官歸心,百姓尊奉。而太監(jiān)們有啥?照比上面那兩位,他們啥也沒有。雖然能安插點心腹,但是有宰相在,他們安插不了太多,唯一能控制的就是皇帝托付的神策軍。沒了皇帝的支持,恐怕他們連神策軍都控制不穩(wěn)。
所以太監(jiān)們只能通過控制皇帝來把持朝政,而控制的方式就是慣例,用各種各樣的慣例把皇帝約束在他們希望的位置。而且有慣例在先,上至宰相,下至百官也說不出什么,不會造成太大的沖突。
可是今天不同,仇士良說是慣例,魚弘志說不是,而且搬出唐太宗做例子。在唐太宗的后人面前,誰敢反駁太宗?魚弘志自然又壓仇士良一頭,氣的仇士良在那一個勁兒的發(fā)抖。
既然早朝繼續(xù),那就得有人發(fā)言,身為大唐宰相,中書令,李德裕這時候需要做個表率:“陛下可知道昨日義昌駙馬用何器物做菜?”
這可把唐武宗難住了,君子遠庖廚,帝王更不可能出現(xiàn)在廚房,想了半天,還是超脫不掉既有認知。
“無非就是鼎,釜,鍋之流。”
回答的不錯,只是有一點,唐武宗說的鍋是砂鍋,而不是鐵鍋。
“陛下所言不錯,只是有一樣,駙馬所用之鍋并非砂鍋,而是鐵鍋?!?p> 皺眉問:“鐵也能做鍋么?”
在古人看來,鐵屬于硬金屬,融點高,對模具的要求也高,用鐵做鍋確實有些困難。
“微臣開始也不知鐵能做鍋,但駙馬手里確實有一口鐵鍋?!?p> “這和國富民足有何關系?”
話題又回到唐武宗最關心的事情上,站在唐武宗的角度上看,實在想不出鐵鍋和國富民足有啥關聯(lián)。
身為宰相,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上查天聽,下體民情。在這一點上李德裕做的非常好,他知道百姓的難處在哪里,國家的難處在那里。
“陛下可知我大唐子民,多用砂鍋做熟食。鼎釜之器造價高昂,遠飛尋常百姓所能接受。但砂鍋易損,每年年余十之一二皆花在砂鍋上。若是能降低在鍋上的消耗,百姓每年能省下的消耗可不是一點半點。只是推行鐵鍋還有兩大難處,一是鐵鍋制造是否繁瑣,而是百姓能否接受?!?p> 這里說的熟食不是和現(xiàn)代熟食的概念有所不同,包含的比現(xiàn)代熟食觀念多得多,李德裕說的熟食是任何做熟的食物。
唐武宗自然沒李德裕體恤民情,但是他相信李德裕,知道這位宰相說的應該不錯。順著李德裕的思路,他懂了鐵鍋的重要性。不只如此,這位才思敏捷的皇帝陛下,馬上把兩件事聯(lián)系到一起。
“若真如李愛卿所說,馬上傳旨向天下百姓推廣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