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春三月,先前靈帝詔令諸儒續(xù)寫《東觀漢記》,校正《五經(jīng)》文字,博士蔡邕會同一干博學之士,歷時五年,終是校書完畢,蔡邕因功升任議郎。
隨后,靈帝為昭顯功勞,又命議郎蔡邕以古文、篆、隸三體,將校正過的《五經(jīng)》刻于石碑上,立于太學門外,供后儒晚學研習《五經(jīng)》,后世儒學《五經(jīng)》都以此作為標準,時人稱之為“熹平石經(jīng)”。
石碑初立于太學門外之時,天下儒生名士為...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春三月,先前靈帝詔令諸儒續(xù)寫《東觀漢記》,校正《五經(jīng)》文字,博士蔡邕會同一干博學之士,歷時五年,終是校書完畢,蔡邕因功升任議郎。
隨后,靈帝為昭顯功勞,又命議郎蔡邕以古文、篆、隸三體,將校正過的《五經(jīng)》刻于石碑上,立于太學門外,供后儒晚學研習《五經(jīng)》,后世儒學《五經(jīng)》都以此作為標準,時人稱之為“熹平石經(jīng)”。
石碑初立于太學門外之時,天下儒生名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