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獲,三國時期南中一帶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先主崩,獲隨雍闿反。蜀相諸葛亮親征,百戰(zhàn)百捷。聞得有孟獲,向為本地的夷、漢所服,與之戰(zhàn),擒之于盤東。亮納參軍馬謖策,赦孟獲以服南方。后南中平,獲隨亮歸成都,任御史中丞。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度龂尽繁緜髦胁⑽从涊d孟獲其人,他的相關(guān)事跡僅在《漢晉春秋》和《襄陽記》等史籍中有記載,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對“七擒孟獲”的故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七擒孟獲”是《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的篇章,歷來廣為流傳,說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劉備托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顧之憂,親自率軍南征,平定南中地區(qū)的叛亂,進入南中以后,連連取得勝利,聽說叛軍首領(lǐng)孟獲深被當?shù)氐囊?、漢民眾所敬服,便設法把他捉獲。諸葛亮領(lǐng)他觀看蜀軍的營陣,問他:“此軍如何?”孟獲不服,說:“以前我不知道蜀軍的虛實,所以敗,今天你讓我觀看了營陣,再打我肯定能贏!”諸葛亮便把他放掉,讓他回去組織人馬再戰(zhàn),就這樣一連七擒七縱,當諸葛亮最后一次釋放孟獲時,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諸葛亮以這種攻心的戰(zhàn)略,成功地平服了叛亂,穩(wěn)定了南方,使他可以專注于北伐而無后顧之憂。
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人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史家裴松之、司馬光等人對此極盡贊美之辭;文人如趙藩的“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七擒依算略,一戰(zhàn)定蠻苗”等贊辭不勝枚舉;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匯集了各種傳說故事,把“七縱七擒”這句話加以渲染,使之成為耳熟能詳?shù)拈L篇故事。其影響所及,以至于異國他鄉(xiāng),也是有口皆碑。不少來自東南亞緬甸、泰國一些地方的人,都不敢直呼諸葛亮之名,而尊稱他為孔明。
但是,翻遍《三國志》這本權(quán)威的歷史著作,也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過孟獲、更沒有關(guān)于“七擒孟獲”的記載。部分史學家們也認為,對于一個叛亂領(lǐng)袖,抓住七次又放掉七次,既不符合諸葛亮謹慎小心的性格,也不符合戰(zhàn)爭的常規(guī),那么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孟獲其人?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獲”呢?
現(xiàn)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學內(nèi)著名漢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緒二十七年在昭通縣縣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該碑記載漢代孟性在歷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除此之外,有關(guān)孟獲祭祀的歷史非常久遠。據(jù)目前發(fā)現(xiàn)的實物資料顯示,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時期。至于建國前西南諸省,或建祠廟,或附祀土主廟以祠孟獲者多處。僅西昌縣石柱子土主廟、青龍寺、五顯廟就都設像祭祀。民間所供五顯埴神,其畫軸左側(cè)第三層排列中有一孟獲像,俗稱“掃壇蠻王”。據(jù)此,史學界大多傾向于認為,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但“孟獲”這個人歷史上應該是有的。
孟獲確有其人,那么,諸葛亮是否對其“七擒七縱”呢?從時間上來看,據(jù)史書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后,“遂至滇池”,時間正是這年秋天。從他“五月渡瀘”,只用了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把“稱兵倡亂”長達兩、三年之久的反叛勢力“其秋悉平”,或“秋,遂平四郡”了。在那么短的時間里,“方務在北”的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撫邊民,籌集糧草,另一方面又要克服險峻惡劣的自然條件。用這么短的時間,要完成那么多的事,這在當時科技交通都不發(fā)達的社會里,無論如何也是難以辦到的?!锻ㄨb輯覽》也說,“七縱七擒為記載所艷稱,無識已甚?;男U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云幾上之肉不足慮,而脫韝試鷹,發(fā)押嘗虎,終非善策。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諸葛亮是建興三年三月從成都出發(fā),四月平越雋,五月渡瀘,至秋,四郡俱平,取道滇東北,冬至漢陽,十二月回到成都的。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諸葛亮安定南中時顯然沒有到過滇西。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卻留下了許多有關(guān)諸葛亮南征的“遺跡”和民間傳說。如《滇云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于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于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于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從這些地點的分布來看,幾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帶地區(qū)。諸葛亮怎么會在一個自己沒到過的地方“七擒孟獲”呢?
“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民間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是因為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政策已經(jīng)深入了人心,當?shù)匕傩諏χT葛亮極為崇尚,難免會將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跡,都牽強附會到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編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諸葛亮身上,這些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訛傳訛,使得史志家也不得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