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風靡一時的盜墓流,就不得不談《鬼吹燈》和《盜墓筆記》。
盜墓小說興于《鬼吹燈》,火于《盜墓筆記》。
相較于游戲影視多面開花的《盜墓筆記》,白安印象更深刻的卻是《鬼吹燈》。
他前世接觸《鬼吹燈》的時候,還是二零零七年,當時的李維七,還只是個十六七歲的毛頭小伙兒,一腔熱血,正在讀高中,也算得上是比較早看盜墓小說的那一批人。
那個時候,微博和貼吧還沒有現(xiàn)在全民在線的火熱,人們習慣于紙質(zhì)的讀物。
那個時候,創(chuàng)世和縱橫都沒出生,看小說基本都在起點。
那個時候,日漫和耽美還沒有興起,腐女和偽娘還未泛濫成災。
至于《盜墓筆記》,他卻是在這本書真正火起之后才看的,看完了是看完了,但只覺得不太符合口味。
零七年和《鬼吹燈》同一時期的火爆小說,白安看過的,還有《明朝那些事兒》和《藏地密碼》。
這三部,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三個領域的開篇立祖。
《明朝那些事兒》是用小說傳記的寫法,用一種輕松幽默的形式去刻畫一個朝代歷代君王忠奸,以講故事的形式戲說歷史。
《藏地密碼》是以一只獒為切入點,從它的身上,進入一段探索被遺忘的歷史,關于XZ,關于瑪雅,關于狼,并特立獨行的講述了一種類似于人類進化史的狼類進化史。
有些東西,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埋葬于歷史的洪流,反而會因為不斷的沉積,而像優(yōu)釀的酒一般,變得更有味道,乃至成為一個時代的經(jīng)典。
《鬼吹燈》作為盜墓小說的鼻祖,當年卻是以網(wǎng)絡小說但形式出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便是盜墓尋寶,天下霸唱開一派之先河,完成了這部極為經(jīng)典的懸疑盜墓小說,這部小說也迅速成為了圖書銷售排行榜的榜首。
《盜墓筆記》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其堪稱近年來中國出版界的經(jīng)典之作,獲得百萬讀者狂熱追捧。南派三叔也憑此作名滿天下,躋身中國超級暢銷書作家行列。
說實在的,白安若是真要做文抄公,在他這個年紀,可以抄《盜墓筆記》,但不能抄《鬼吹燈》。
莫言說過,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沒有用。
文學作品的價值,便是基于它本身的內(nèi)涵,它們往往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小說也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
要寫一本小說,你沒了解,沒有經(jīng)歷,或者沒詳細去體會過的生活,只單單靠想象,那么這樣一部小說,就是沒有靈魂的。
但凡創(chuàng)造偉大的小說,都或多或少有作者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的影子,正因為如此,才看起來真實,感染并且吸引人。
而天下霸唱此人的文化底蘊,不得不讓人佩服,這是個真正有經(jīng)歷的人。
《鬼吹燈》這本書,無論從文學歷史,還是民俗邏輯的考量上,都是足夠慎密的。
從一個墓到另一個墓,《鬼吹燈》為了解在精絕染上的蠱,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牽扯出了關于張三鏈子、雪莉楊外公及胡八一祖上的故事。
可所謂越看后面越豁然開朗,連成一線,自圓其說。
從莫名其妙的開始盜墓,到后面完整的結束盜墓,這本書都具備優(yōu)秀懸疑小說的慎密合理。
而這些東西,放在白安身上沒法解釋。
《盜墓筆記》就簡單一些,三叔自己也親口說過,這本書借鑒了《鬼吹燈》。而它的全文線索,就是講述吳邪的身世,從他的身世上講盜墓,這就是小哥的身世之謎……重點放在一個家族在勾心斗角中的興衰上,符合現(xiàn)代人的喜好,漏洞也多。
可以暢銷,并且符合年齡。
然而白小少爺不太想干這事兒,所以只能自己寫,作為《鬼吹燈》的死忠粉,把這部書來來回回看了六七遍的白安,對于這方面算是很有些了解的。
又有《盜墓筆記》這個商業(yè)成功典范的參考,加上因為喜歡盜墓文,后來還看了不少出版的和起點里的盜墓類小說,金點子還不少。
比如人氣超級火爆的小哥人設,高冷面癱能力高強,身世為謎默默背負一切,還有側(cè)面描寫的高顏值……
瓶邪cp簡直官配樣的存在。
雖然南派三叔一再否認迎合了腐女的口味,然而從后期吳邪和小哥的交流來看…三叔絕對必有麥腐嫌疑。
可謂得腐女者得天下……
雖然作為一只筆直的2B鉛…不,筆直的直男,白安不太喜歡賣腐,然而為了商業(yè)效益,略微丟一點節(jié)操,做個討喜的人設還是可以的。
嗯,所謂腐眼看人基,他只認認真真寫情節(jié),不刻意麥麩,妹子們邪惡了,也不關他的事不是?
題材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
作為一個起名廢,他不知道書名該叫什么……
算了,白安使勁搖了下腦袋,直接從沙發(fā)上坐了起來。
不管了,先整理資料。
再列個大綱。
雞鳴燈滅不摸金。
盜墓的四大門派——搬山道人、摸金校尉、發(fā)丘天官、卸嶺力士。其中,摸金是技術含量最高,規(guī)矩最多的門派。
在天下霸唱的文里,“人點燭,鬼吹燈”是傳說中摸金派的不傳之秘,意為進入古墓之中先在東南角點燃一支蠟燭才能開棺,如果蠟燭熄滅,須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傳這是祖師爺所定的一條活人與死人的契約,千年傳承,不得破。
還好這個世界也有三國和曹操,摸金校尉,自然也不是沒有來由,這個設定可以直接用。
粽子這些個稱呼也可以沿襲。
設定的功夫直接省了。
然后就是文風的問題。
不同的故事和題材,都有各自最適合的不同文風。
就同《鬼吹燈》引子里說過的一般。
盜墓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盜墓是一門技術,一門進行破壞的技術。
寫盜墓,也是一樣的道理。
沾了一個盜字,又是創(chuàng)造這些脫不開民俗傳說的事兒,那用的筆調(diào)就不能太陽春白雪,寫這樣一本書,必須得接地氣,有那么一股泥里打滾的討喜俗味兒。
PS:本章借用了度娘百科和一些網(wǎng)絡評論,特此申明。
然后,各位兄弟姐妹,作為一個起名廢,我需要你們的幫助!幫忙想個盜墓小說的書名唄,說不定這本小說的名字直接就是你起的那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