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苦,辛苦、艱苦、痛苦。
但凡為了家庭負重前行的人大多辛苦,如果為了生活已然用盡全力可謂艱苦,嘗遍社會疾苦的、最終遍體鱗傷的算是痛苦。
古有“苦盡甘來”一說,這里是預(yù)留了美好的期許或期待;世間之人,無一人不苦,不苦不足以談生活談人生;苦盡甘來,同是一種心態(tài),好比大器晚成的人,吃苦當作吃補地一路顛簸而至,因是大器必晚成,待成之日,確實苦盡而甘來,特例之下,其他苦者自也各獲各甘。
能吃苦不怕辣,吃得了苦未必不怕辣,但能吃苦大可不怕辣。世人常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成為人上人的人,畢竟少數(shù),很多人都懂得道理,但就是做不到,抑或做了卻做不好,這也是一條鴻溝,能否吃大苦的差距鴻溝,很多人一輩子無法逾越。
有的人的吃苦,旁眼人一眼便知,有的人的嘗苦,顯得不顯山露水,后者是更深層次的苦,比辣還辣的苦;皇帝成吉思汗被當奴隸賣掉之后,承受了牢獄之災(zāi)的巨苦,牢籠里的他似無牙的猛虎,欲哭無淚,欲嘶無音,苦難過后,大器晚成,器成之時,是南征北戰(zhàn)、橫掃四方、平定天下之日;吃苦也有碌碌無為的一面,然苦也有名見經(jīng)傳的那面。
魯迅先生曾在研究完古代封建王朝歷史之后說,他發(fā)現(xiàn)兩個字“吃人”,這吃人比吃苦可怕,吃苦包含于吃人里;史書教父《二十四史》,也是一部名人吃苦的教科書,在這歷史長河的滾滾浪潮里,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讀史使人明智,吃苦使人生慧,看史、學其精華去其糟粕,吃苦、吃一苦長一智。
古代學子發(fā)奮苦讀,吃了學習的苦,有朝一日咸魚翻身、魚躍龍門,金榜題名天下知,不辜負往日所承眾苦;當下的學子們,亦吃著書海的苦,苦海泛舟,一望無際的學習競爭,苦于古代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倘若吃過那非同尋常的苦,夢想成真,也是一種解脫。
當今社會,有一些人,其實只是吃了一點小苦,卻叫苦連連的世樣,這是一種低級;吃著大苦的一些人,反倒沉默是金,不動聲響,大有牙齒斷了往肚子吞的氣魄,這是高級。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前者不受待見,后者多數(shù)成就非凡。
苦中作樂,也是一種精神和境界。人們大多喜歡樂觀的人,一個經(jīng)常笑容滿面的人,這些人自帶正能量的氣場,有時令人如沐春風;能于苦中作樂,不失為一種帶著鋒芒的能力,可敬可喜。
看開,放下,有一種吃苦當吃補的雄心壯志,自成一道成熟的風景線;人生沒有什么是放不下,一念起,一念滅,全在心態(tài),心態(tài)要好,心態(tài)好了,非但人不易老、常顯年輕之容;放下,即是放下苦,離苦進而得樂。
每天早晨照鏡子的時候,告訴自己,苦不可怕,要有一顆堅強的心,踏苦而行,凱旋而歸。
戴建東
眾生皆苦,能吃苦,放下苦,追尋苦后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