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當時見四丫哭紅了眼跪在自己面前,又想到反正也是要給女兒買幾個丫頭使喚,與其買別人還不如買四丫這個還算熟悉的,便不顧呂媽媽的勸阻、叫來了張李氏簽下了四丫的賣身契。
當時兩家說定的是簽的死契,本來四丫這樣一個九歲的丫頭,便是擱在牙婆手里也不過是賣個一兩銀子便頂破了天。
還是劉太太看在張家不容易、急等著銀子救命的份上,便出了二兩銀子的身價銀子。
兩家又說好了四丫一個月的月錢,是照著村里的大姑娘在里正家里幫工算,一個月是一百個大錢,三年就是三吊零六百個大錢,合成銀子就是三兩六分。為了照顧張家,劉太太便提前預支了四丫三年的工錢給小栓看病。
一個在家里吃閑飯的丫頭賣了二兩銀子,每年還有一兩多的工錢拿,比把閨女賣到縣城里的大戶人家那里做丫鬟還賺錢,張李氏自是喜不自禁,接了錢在賣身契上按了手印,便千恩萬謝的走了,把個瘦瘦巴巴的張四丫留在了容家。
劉太太買了丫頭,家中的重活自有請來的幫工做,不過就是讓四丫和一塊買來的田大妞,跟著云鶯姐妹兩一起照顧體弱的容韞和。
云鶯年長,又是自幼在京城跟著呂媽媽學著規(guī)矩長大的,原先就是容韞和身邊貼身服侍的丫鬟,針線做得好不說,性子又好,平日里自然都是她教導著四丫和大妞、怎樣才能把小姐照顧的更好。
四丫就這樣在容家呆了兩年,吃穿都比原先在自己家中不知強了多少倍。
劉太太和容韞和又都是個寬和厚道的性子,平日里對待這些下人們也是溫聲細語的,少有責罰。
而看起來嚴肅的呂媽媽對她們雖然管教嚴格,可平時對她和田大妞也是多有照顧。
張四丫心里自然是對主家感激不盡,不止一次地感嘆老天保佑、讓自己遇上了好人家。
她可是聽村里那些被賣到縣城里的大戶人家那里做丫鬟的姐妹們,在回鄉(xiāng)探親的時候提起過,那些個主人家里的少爺小姐,大部分都是脾氣不怎么好、對待下人們動輒都是非打即罵,一有什么不順心也是拿了下人們出氣。
還有些頗有幾分姿色的姐姐,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被主人家里的老爺少爺們看中,不管愿不愿意都被主子拉上床做了通房丫鬟。
這通房丫鬟命好一些的呢,生下個一兒半女的、再碰上一個心善一些的主母,還能被提做姨娘、成了半個主子。
那些命不好的,不是被主子們虐待的半死不活,就是被善妒的主母打個半死、給發(fā)賣了出去;或者被隨意拉了去配了個小廝馬夫,成了親之后整天被男人打來罵去的。
心存感激,再加上四丫又素來是個聰明伶俐的,原先在家里也是個勤快的性子,被呂媽媽和云鶯教導了兩年,規(guī)矩也知道了不少,平日里容韞和房中有什么活計都是搶著去干的。
而像今日這樣,呆呆地站在原地等著云鶯吩咐了才去干活,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兒。
姜瀾璧雖然才剛剛在容韞和的這具身體上清醒了不到三天,卻因為腦海中存留的記憶、所以把這身邊的幾個丫頭的性子摸得一清二楚。
她覷眼打量著聽到云鶯吩咐之后、便急急忙忙去了墻角開了黃楊木圓角高柜拿碗筷的四丫,只見她素日里那雙明亮有神的大眼睛黯淡了不少,眼底的青黑雖然涂了一層脂粉遮蓋、卻還是可以看得出來,顯見得是有心事沒有睡好的緣故。
容韞和再想到昨天閑來無事,自己叫了云杏說說閑話打發(fā)打發(fā)時間,云杏在自己耳邊嘀嘀咕咕說的村子里最近的景況,以及隔壁的馬家姐妹來探望自己時說的閑話,再結合四丫家的情況和她娘的秉性,心下便有些明白四丫的心事到底是從何而起的了。
只是她雖然心內頗為可憐四丫姐妹幾個處境不易,可畢竟她自己如今都只是初來乍到,目前對這家中的一切都還在熟悉中。
再加上這原主的身體虛弱,在床上將養(yǎng)了這兩天,也不過是將將能在屋里稍微走動兩下而已,連房門呂媽媽都不讓她出。
所以便是四丫家的閑事她想要管管,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倒不如先養(yǎng)精蓄銳,摸清了如今的情況再想辦法幫幫四丫。
容韞和這么想著,便把目光從四丫的臉上收回,淡然地從她手里接過了包裹在洋布手巾里的青瓷的碗筷,看了看今日早飯的菜色。
除了那兩碗給自己補身子用的冰糖枸杞桂圓燕窩粥和肉糜粥,呂媽媽和羅嬸還預備了花生豆拌松仁、用麻油拌的冬筍蕨菜、糟鵪鶉和鹽鹵香肝兒四碟下飯的小菜,都是這原主素日里最愛吃的,份量雖然不多,但勝在精致可口。
主食則是一碟子手指頭大小的八個鮮菇菜心的水晶梅花包,和一碟子小巧玲瓏的紅豆餡的小圓子,還有一碗熬得濃稠的白粥,一看就是精心準備過的,讓人看起來胃口大開。
容韞和想著那日自己尚未醒來時,耳邊聽到的呂媽媽和云杏的對話,得知今年遇到災荒、為了不惹禍上門,所以他們不敢動用家中的那些金銀細軟,如今家中也是過得頗為不易。
呂媽媽這些下人們,為了節(jié)省糧食,這些時日里吃的不是高粱米摻著紅薯面做的窩窩頭,就是玉米面烙得餅子,早飯晚飯不過就是尋常的白粥就著自家做的醬菜下飯。
而這節(jié)省下來的細糧、食材和補品,自然都進了要用功讀書的哥哥和身子虛弱的自己肚子里。
想到這里,容韞和心內便是一陣感動,對于自己身邊有這樣一群忠心耿耿的奴仆,感到無比的慶幸。
畢竟以自家目前的狀況,這些奴仆的月錢都已經快出不起了,家中的開銷還要靠著蔡叔、呂媽媽、譚叔等人的打點奔波才能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