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試射與燧發(fā)槍
可以進行試槍了。
大家是第一次制火銃,沒什么經驗,但這次測試只是驗證火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測試就比較簡單了。
黑火藥顆?;夹g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那就是加酒精進行濕碾,在實現(xiàn)火藥均勻摻混的同時,將醇酒中所包含的多糖、淀粉等等均勻滲透到各種成份中。
再經過篩藥工藝形成火藥顆粒,干燥后即是成品火藥。
只是技術頗為粗糙,沒有標準化工藝,制成火藥顆粒也不均勻,但是比粉末狀的黑火藥好用多了。
王澤也在想辦法改良造粒工藝,現(xiàn)在用的還是加酒精濕碾的工藝。
第一次射擊測試,沒有采用真人手持火銃進行射擊,而是把裝好彈藥的火銃固定在一個臺子上面,測試人員手持盾牌,隔著一定距離,在旁邊點火。
這次射擊裝填了三錢黑火藥,鉛丸約三錢(明代一錢約3.73克)。對于裝藥量王澤也不太清楚具體多少,就隨大流了。
戚繼光將軍說過:鳥銃每次使用的發(fā)射藥的重量要與鉛彈重量相同,即所謂“一錢藥一錢子”。
如果火藥太多,則溫度過高,鉛彈可能會熔化,如果火藥少,則鉛彈打出無力。明軍通用的鳥銃使用三錢重的鉛彈,因此每筒火藥的量也是三錢。
茅元儀的武備志中記述的關于鳥銃打放的口訣為:一洗銃,二下藥,三送藥實,四下鉛子,五送鉛子,六下紙。七送紙,八開火門,九下線藥,十仍閉火門,安火繩,十一聽令開火門,照準賊人舉發(fā)。
按照此口訣,當時明軍打放鳥銃時,首先要用搠杖將銃膛清理干凈(洗銃),然后填裝發(fā)射藥(下藥),用搠杖將火藥搗實(送藥實),填裝鉛彈(下鉛子),用搠杖將鉛彈搗入膛底(送鉛子),填一團紙(下紙),用搠杖將紙團搗入膛底(送紙),打開火門蓋(開火門),將引發(fā)藥倒入火門(下線藥),然后關上火門,安裝火繩(閉火門,安火繩),至此火銃已經填裝完畢,士兵處于待命狀態(tài),一旦聽到指令,便打開火門,施放鳥銃。
戚繼光所撰的鳥銃打放口訣與茅相似,但少了下紙、送紙兩項。
填紙團是為了塞住銃膛,避免槍口朝下時鉛彈滑出,同時可以提高氣密性,提高膛壓。
當然不同的人面對槍口朝下鉛彈有可能滑出,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樣的,茅元儀采取的是塞紙團。
戚繼光和趙士禎都曾說過,合適的鉛彈的直徑要略大于銃膛直徑,其大小要達到可以裝入而無法自由滑到膛底、用搠杖去搗可以順暢到達膛底的程度為合適。
同時趙士禎還有一種說法,說鳥銃靠近膛底的一部分(即裝藥的部位)要比靠近槍口的一段窄一些,這樣裝鉛彈時就可以卡住,避免從槍口掉出來。
王澤這次采用的是鉛丸與銃膛直徑一樣大。但以后的彈丸可以略大一點點。
鉛比較軟,彈丸是球形,使用前在表面沾上一點油脂或者桐油等,使用通條輕搗就讓鉛丸順暢達到了膛底。
一切準備就緒過后,點燃火門里的火藥,燃燒的火藥順著傳火孔點燃銃膛里的火藥。
“砰”,火藥爆燃的聲音響起,火銃上方冒出一股白煙,不遠處的靶子被擊中,鉛丸深深的嵌入木板里面,發(fā)射成功!
經過檢查,銃管沒有裂紋,銃身也沒發(fā)生變形,火銃的第一次發(fā)射成功。
但一發(fā)射還代表不了什么,官府制造的火器也至少要試射三次呢。
王澤就帶人繼續(xù)做著測試,十余發(fā)射擊下來火銃沒有出現(xiàn)問題,參與眾人興奮了,屬于新安里的第一桿火銃在他們的手底下誕生了。
王澤不滿足火繩槍的性能,火繩槍有著許多的缺點。
由于引發(fā)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通常是由幾股細亞麻繩搓成的導火索,用醋煮過或用硝酸鉀泡過),所以當時的每個火槍手都要在自己身上攜帶長達幾米的火繩。
在臨戰(zhàn)之前,他們必須先點燃火繩,因為在天氣潮濕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而且有經驗的戰(zhàn)士會將火繩的兩端都點燃以便隨時開第二槍,這樣,一根火繩是燒不了多長時間的。
火繩槍的射擊過程非常復雜而緩慢,火繩槍射擊一次需要十道左右工序。
雨天不能使用,因雨天會進水而不能發(fā)火。其實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連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
還有就是前裝滑膛槍的通用的缺點,精度差,有效射程近。
但沒辦法,無煙火藥不會制作,制作線膛槍管,現(xiàn)在的工藝制作不出來。
不能一步到位,可以把遂發(fā)槍制作出來的。
遂發(fā)槍與火繩槍都是前裝滑膛槍,最大的卻別在于擊發(fā)方式的不同,射程、威力、精度不會產生變化。
但就是擊發(fā)方式的改變就會給火槍帶來極大的進步。
遂發(fā)槍的基本機構與火繩槍一致,沒有了火繩,變成了擊錘與火鐮等。
發(fā)射前,擊錘上的燧石夾夾有一塊優(yōu)質燧石,擊錘被扳起,由槍內的阻鐵卡住,火鐮被火鐮彈簧控制固定,緊緊的蓋住藥池。
扣動扳機釋放阻鐵,燧石夾向前運動與火鐮的鋼制表面摩擦,撞擊力使火鐮向后運動同時打開藥池蓋露出引燃藥。
產生的火花落入藥池點燃引燃藥,引燃藥發(fā)出的火焰通過槍管側面的火門進入槍管,點燃槍管內的發(fā)射藥。
發(fā)射藥在狹小空間爆燃,產生推力把彈丸高速推出銃管,產生殺傷。
沒有了火繩,藥池在擊發(fā)前是封閉的,這樣,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在射擊時不須用手按龍頭,使瞄準較為準確,隨時都可發(fā)射。
燧發(fā)槍配有火石自動打火裝置,不怕風雨并不須事先火繩點火,發(fā)射速度與精確度大為提升。
還有就是人員密度可以增加,不需擔心同伴的火繩點燃了自己的火藥,或者自己的火繩點燃了同伴的火藥。
單位距離上人員密度的增加,也提高了火力的密集度。
有了火繩槍的制造經驗,遂發(fā)槍制造起來也沒什么難度,兩種槍外形一致,槍管也是一致的,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就是擊發(fā)裝置。
這也沒什么難的,唯一麻煩點的就是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