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頓悟,突破
越過峰巒山川,跨過大江大河,周凡端坐最后,身前三清依次排列。
“不知道友可曾去過昆侖?”
通天似是想起什么,打個稽首開口道:“道友為何會知那不周山會有我等機緣?”
太上與元始也是悄悄的將耳朵湊了過來,心里對這個問題也是感到異常蹊蹺。
若是說是老師鴻鈞圣人告訴不周山有機緣降世,他們心里并不會感到絲毫奇怪,畢竟。
那是一尊已然超脫的圣人,一念知萬物的存在,或許就連那億萬里外的風吹草動,老師都有可能知曉的一清二楚。
圣人不入因果,不入輪回,任百般劫難臨身卻也巍然不動,三清雖尚未借助鴻蒙紫氣入得圣人果位,但也是率先斬卻一尸的準圣大能。
如今,卻是感覺眼前的這一個年輕人越發(fā)的撲朔迷離,那一舉一動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周凡微微一笑,卻是打了個哈哈一帶而過。
自己總不可能將穿越而來的信息脫口而出吧,只能委婉的搖了搖頭,一門心思的緊盯前方。
三人見狀,也只能暫且將心底的那團疑云隱藏,面上自然是歡聲笑語不斷。
那天地脊柱不周山位列洪荒中央之地,擎天之柱支撐著天穹,故不周山得名脊柱,而昆侖卻是在遙遠的西方昆侖山脈。
兩者間相隔億萬,幾人皆為大羅準圣之境,卻也需要數(shù)百年的時間方可抵達。
一路上,三清不時你來我往,似是要以道的感悟來開導周凡,企圖用這種方法來還些許因果。
只是,周凡雖已歷經大羅果位洗禮,外加鴻鈞講道之傳承,心性領悟能力倒是提升不少。
奈何,與這不知已修煉多少元會的三清相比,總歸是有些捉襟見肘,三清隨意開口提出的道則,周凡都得耗費漫長時間去求證,領悟。
好在三清也是有心償還因果,故周凡有不通透的地方,俱是面面俱到的講解,雖然與那鴻鈞圣人講道有所差距,但當下周凡所需的卻正是這大羅金仙境的道則。
周凡識海中的那股氣息越發(fā)的充沛,蕩漾,隨著領悟力的逐漸加身,他有那么一瞬間,只覺頭顱內玄黃蕩漾,祥光大道瑞氣萬千,氤氳環(huán)繞。
周凡盤膝而坐,頭頂玄黃古鐘,眼睛緊閉,身體不由自主的進入到一種玄之又玄的奇妙境界。
太上老子見狀,忙阻止了那意欲喚醒周凡的元始,搖了搖頭道:“他已進入頓悟之境。”
元始愕然,有些難以置信,眼神不由自主的盯著周凡那看似平靜的臉龐。
他自然明白頓悟之境意味著什么。
但凡是能夠進入頓悟之境的修士,多為心性超凡,氣運磅礴雄厚之輩,天道自會降下諸多獎勵,頓悟便是其中之一。
頓悟并不會直接提升修道者的修為境界,也不會像那醍醐灌頂般簡單粗暴,只是會通過漫長的時間歲月來磨礪修道者的心性。
心性愈發(fā)堅韌,周而復始,在修道這件事便會事半功倍,修為境界與心性互補互助。
如那進入仙境后的天人五衰,便是由于心性不足,靈魂已然衰敗,落得常樂我凈之顛倒相,最終引起嗔心相,若是無法渡過天人五衰,只要未曾突破至不死不滅,超脫輪回金仙境,皆要墮入魔道,成為一具只知殺戮的屠夫。
于是乎,世間修仙者無一不將金仙境當做目標,以不死不滅來誘導自身強行渡過天人五衰。
成功者,證得金仙。
失敗者,形神俱滅,猶如一具行尸走肉失去靈魂,元神盡滅。
而能夠進入頓悟之境,便意味著其心性極為出眾,以至于天道都不得不降下殷澤,來庇護修道者。
元始雖貴為盤古元神所化,跟腳高貴非凡,資質更是無與倫比,卻時常因其三弟的只言片語就欲要形使兄長職權,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給其帶來足夠強大的滿意感。
每每看到通天那漲紅的臉,卻又無法反駁的樣子,元始心底只有竊喜,全然沒有兄弟之間的兄友弟恭,反倒是通天一再忍讓。
太上老子修得無為法,倡導隨遇而安,清凈無為,兄弟二人之間的爭吵只是靜靜的觀看著,鮮有開口制止的時候。
而如今,周凡頓悟,頭頂玄黃古鐘,一陣古樸玄妙的氣息從那鐘內逐漸四溢,伴隨著氣息愈發(fā)濃厚,一股股玄黃之氣跟在傾瀉而出,周凡似乎是根本無法感知到外面的世界。
反倒是識海中有一團密密麻麻的霧氣包裹著,好似是有一無法看透的事物埋藏在內。
周凡定下心神,望了望左右,四下無人,遂打定主意鉆入那團黑霧之中,奈何那團黑霧仿佛是有著修為限制,直接將其隔絕了回來,就連周凡瞪大個眼睛企圖看清楚那團黑霧中的絲毫,也不得終。
“多謝三位道友為我護法。”
周凡衷心的表示謝意,若無其孜孜不倦的傳遞知識,大道理論,雖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想要讓自己去率先證實,其所修行之法的正確與否。
但不可否認,這不計代價似的將諸多知識一并傳下,使得周凡的心性此刻已然發(fā)生升華,眼前空境清明,一瞬間便是大徹大悟。
伴隨著心性的再度提升,已然來到了準圣的邊緣,周凡的修為境界也是在一剎那猶如坐火箭般突飛猛進。
自從那吞服下黃中李果實一朝證得大羅果位,距今已萬年有余,期間經歷道祖講道三次,三清輪番上陣,周凡那久久不曾動彈的初期修為此刻也是插上翅膀一躍而起。
大羅金仙中期!
周凡突破,中期之境,法力精純程度較之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語,更別說那雄渾的法力好似汪洋大海,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三清眼神有些怪異,目光不約而同的望向周凡頭頂上的那盞玄黃古鐘。
周凡一剎那入頓悟之境,卻是在即將進入的瞬間,催動先天至寶東皇鐘懸于頭頂。
畢竟,在外面,誰也無法保證會不會有人于頓悟之機打破機緣,攪亂感悟。
一旦陷入險境,動輒便是走火入魔,從而使得修道多年的道果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