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
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郡徼外蠻里張游內(nèi)附漢朝,光武帝封為歸漢里君。翌年,南越徼外蠻夷獻白雉、白菟。
至十六年,交址郡女子征側(cè)及其妹征貳造反,攻擊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的少數(shù)民族都紛紛響應(yīng),攻陷六十五城,自立為王。交址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光武帝乃詔長沙、合浦、交址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儲糧谷。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發(fā)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余人討之。翌年夏四月平定叛亂,斬征側(cè)、征貳等,其余都投降,將其渠帥三百余口遷徙到零陵。
光武帝在位時,武陵蠻強盛。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蠻精夫(酋長)相單程等據(jù)其險隘,騷擾郡縣。光武帝遣武威將軍劉尚發(fā)南郡、長沙、武陵兵萬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討伐武陵蠻,全軍覆沒。建武二十四年(48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光武帝派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伐,不能消滅。翌年春,光武帝又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率兵至臨沅,擊破相單程,相單程投降,東漢在當?shù)卦O(shè)置吏司,武陵蠻問題遂告解決。
光武帝平定公孫述后,亦開始經(jīng)營西南夷地區(qū)。他封保境安民的益州郡太守文齊為鎮(zhèn)遠將軍、成義侯,承認邛都夷人長貴的邛谷王、越巂太守的地位。對于少數(shù)民族叛亂則予以鎮(zhèn)壓,如建武十八年(42年),夷渠帥棟蠶與姑復(fù)、楪榆、梇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光武帝于翌年派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fā)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討伐,建武二十年(44年)與棟蠶等連戰(zhàn)數(shù)月,全部擊破。
翌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平定云南地區(qū),同時劉尚又派兵誅殺了企圖借勞軍為名毒殺他的長貴,遷徙其家屬于成都。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王賢栗等率部眾向越巂太守鄭鴻投降,請求內(nèi)屬。光武帝封賢栗等為君長。從此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四、對東、北少數(shù)民族
建武年間,東夷各族都來東漢朝貢覲見。建武二十五年(49年),夫余王遣使奉貢,光武帝給予豐厚回報,于是每年都有使者朝貢。
王莽時,貶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導(dǎo)致東北邊疆不安。光武帝即位后,高句驪遣使朝貢,光武帝復(fù)其王號。建武二十三年(47年)冬,句驪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余口詣樂浪郡內(nèi)屬。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句驪侵擾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遼東太守祭肜以恩信招撫,于是又歸順漢朝。另一方面,光武帝廢除了控制沃沮的樂浪東部都尉,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后沃沮臣屬句驪。
光武帝初年,烏桓與匈奴聯(lián)合騷擾邊境,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建武二十一年(45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出五阮關(guān)攻擊烏桓,未能成功。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內(nèi)亂,烏桓趁機擊破匈奴,光武帝就向烏桓贈送布帛。建武二十五年(49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歸順東漢,光武帝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愿留宿衛(wèi),封其渠帥81人為侯王君長,都居于塞內(nèi),負責招撫烏桓部落,并為東漢偵察情報,協(xié)助攻擊匈奴、鮮卑。
后光武帝依據(jù)司徒掾班彪的建議,恢復(fù)設(shè)置護烏桓校尉。
另一方面,鮮卑也在光武帝初年與匈奴、烏桓騷擾北部邊境。建武二十一年(45年),鮮卑與匈奴入侵遼東,被祭肜擊破,全軍覆沒,由此畏懼東漢。建武二十五年(49年),鮮卑開始遣使朝貢東漢,后鮮卑都護偏何協(xié)助漢朝擊潰北匈奴,得到賞賜。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于仇賁、滿頭等率種人來到洛陽朝賀,正式歸順漢朝。光武帝封于仇賁為王,滿頭為侯。
外交上:
一、漢倭奴國金印。早在漢朝時期,日本列島已經(jīng)有國家向中國奉貢朝賀了。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對日本作出具體記載的是《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該傳認為在中國漢朝時,倭國已開始遣使交通,“漢時有朝見者”。劉秀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帝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接見倭國使者,使者表示愿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并向倭人“賜以印綬”之事。[68]使者又求漢皇賜封,劉秀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于漢王朝樹立自己權(quán)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1784年在日本九州地區(qū)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wèi)的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國漢朝時期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便是中國《后漢書》里記載的劉秀所賜印章。
該金印被認為是劉秀授予當時日本倭奴國主作為藩屬國的認證。而劉秀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guī)格相待,說明漢朝對于委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廣言之,也就是對于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二、從公元93年起,南匈奴內(nèi)部的關(guān)系和東漢之間的關(guān)系日趨緊張。在以后的100年中,形勢變得越來越復(fù)雜和難以捉摸,他們時而公開沖突,時而進行有限的合作。在公元2世紀末,南單于在山西南部居住,這里大大地靠近了東漢帝國的中央部分。
他們的后代于公元308年就在這里起來反對西晉。西晉之亡,中國北部的喪失和持續(xù)到公元589年的分裂時期,是光武帝的目光短淺的政策的直接后果。他后來的幾個皇帝由于沒有更正他的錯誤,盡可能的以分散和同化的手段削弱南匈奴,所以也應(yīng)該受到指責,但作為錯誤的源頭,光武帝劉秀還是負主要責任。一朝引狼入室,禍患不會一下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