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年即宋仁宗景祐四年,五十又四的柳永調任浙江余杭縣令。走在赴任的途中,柳永難忘呂蔚知州大人的知遇之恩,三年前二月剛至睦州任團練推官,與呂知州一見如故,九月知州愛慕柳永才華,就向朝廷舉薦,雖因“未有善狀”受阻,然耆卿銘刻在心。
三年來,為感激知州提攜之情,耆卿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呂知州幾度上疏,終于朝廷下旨,柳永才有縣令一職。
世人都說柳永風流,蓋因對他印象還停留在青少年時期。少年柳永確實整日流連在煙花巷陌,也做出了不少荒唐情事。但當他步入中年,進入仕途后心性卻大為改觀。
清嘉慶年間修編的《余杭縣志》里有這樣一段記錄:柳永字耆卿,仁宗景祐間余杭令,長于辭賦,為人風雅不羈,而撫民清靜,安于無事,百姓愛之。建玩江樓于南溪,公余嘯詠,有潘懷縣風。
“撫民清靜”是古代對官員政績的最高評價,說明他既愛民又清廉,將轄區(qū)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潘懷縣風”則是將柳永與“最美縣令”潘岳相媲美,古代第一美男潘岳(即潘安)曾任懷縣令,政績斐然,后世用“潘懷縣風”來贊美一個縣令的功績。
縣令雖然不算什么大官,但柳大人確是兢兢業(yè)業(yè)、勤政為民。
柳永一上任,一頭扎進山溝溝里,訪民間疾苦,體轄內(nèi)風物。經(jīng)一番調查,他發(fā)現(xiàn)余杭縣內(nèi)百姓文盲極多,限制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于是,他親自撰寫了一篇言簡意賅的《勸學文》,在縣內(nèi)到處派發(fā)張貼,號召百姓讀書治學。一時間,余杭百姓莫不以讀書為榮,白丁為恥。
經(jīng)過走訪,柳大人發(fā)現(xiàn)余杭縣盛產(chǎn)進貢的藤紙,然而當?shù)丶埫衩磕晁a(chǎn)悉數(shù)上貢,沒有一絲利潤,日子過得清貧極了。
柳永得知這一實情,立即收集民意上表朝廷,請求限定紙民進貢數(shù)量,剩余紙張讓利于民。很快朝廷準奏,紙民們無不感恩戴德。
余杭縣以制鹽為生的農(nóng)民也不在少數(shù),他們起早貪黑、風餐露宿,要經(jīng)受烈日蒸曬、風雨侵襲,更受山中猛獸威脅。然而苛捐雜稅卻使得鹽民負債累累,生活苦不堪言。
對此,義憤填膺的柳永寫下一首《鬻海歌》,向朝廷反映了鹽民的生活。
鬻海歌
柳永〔宋代〕
鬻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輪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
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
鹵濃堿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
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山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
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自從潴鹵至飛霜,無非假貸充餱糧。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緡往往十緡償。
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門,安得母富子不貧。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廣皇仁到海濱。
甲兵凈洗征輪輟,君有馀財罷鹽鐵。
太平相業(yè)爾惟鹽,化作夏商周時節(jié)。
這首歌很快在民間廣為傳播,余杭百姓奔走相告,朝廷派來了最愛百姓的柳青天……
醉心于仕途的柳永后期的詞也一洗少年時浮靡濃艷,變得更加清新脫俗。
這天,柳永視察縣內(nèi)的監(jiān)獄,瀏覽完卷宗,又與案犯們作了詳談,發(fā)現(xiàn)冤獄盡消,縣內(nèi)犯案的人也越來越少,他心中頗為自得,于是寫下一首《玉山枕》:
玉山枕·驟雨新霽
驟雨新霽。蕩原野、清如洗。斷霞散彩,殘陽倒影,天外云峰,數(shù)朵相倚。露荷煙芰滿池塘,見次第、幾番紅翠。當是時、河朔飛觴,避炎蒸,想風流堪繼。
晚來高樹清風起。動簾幕、生秋氣。畫樓晝寂,蘭堂夜靜,舞艷歌姝,漸任羅綺。訟閑時泰足風情,便爭奈、雅歡都廢。省教成、幾闋清歌,盡新聲,好尊前重理。
這首詞描寫的是緊張工作后那種輕松愜意的心情,以及所思所感。
“訟閑時泰足風情”足可看出柳永對他政績頗為滿意,而難得的閑暇更讓人滿足。這種心情,年輕時的他絕對沒有。
全詞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氣定神閑與清新雅致,是少年柳永那些情愛詞所難以比擬的。
如此可以這么說,中年柳永全身心投入工作,盡心于民,他的心性得以洗滌,以致詞風和曲風都重獲新生了……
只是夜深人靜時,他凝望明月,便會想起年少時對容妹的承諾:“容妹,你可知道七哥對你的思念?”
可是一到了白天,柳大人就放下私心雜念,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一天,幕僚們議論:“你們可知道,民間盛傳一水月庵燒香特別靈驗?”
“怎么沒聽說?我家娘子昨日才去的,她的病一下好了許多。”
“聽說有求必應,真是太神奇了?!?p> 柳永聽了笑了笑并未在意,但他也沒想到,正是這道聽途說,引發(fā)了一系列故事,讓他始料不及。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