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卜易人生,不負青春

第四章 漁民生活

卜易人生,不負青春 溢律 3315 2022-05-27 16:39:24

  卜易生活的這個小鎮(zhèn),捕魚業(yè)是支柱產業(yè),許許多多的家庭都在經營著自己的漁船。

  經濟實力強的家庭,會單獨或聯合親友,出資購買鐵殼的大型捕魚船,船長二三十米,重幾百噸,一次滿載柴油和冰塊出海,能作業(yè)數個月。經濟較差的家庭,則會購置木殼船,同樣有十多米長,幾十噸重,在近海附近作業(yè)。

  漁業(yè)的發(fā)達,催生了港口經濟的發(fā)展。在每一個可以??繚O船的碼頭,飯店和雜貨店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還有很多的出租房,住著外省來此謀生的打工人。

  漁民出海捕魚,是非常辛苦的一個工作。但豐厚的收入,仍舊吸引了全國各地趕來的謀生者。

  他們沒有多余的錢去解決住宿問題,就找到碼頭邊上的,那些租金便宜的房子,忍受著潮濕咸苦的海風,實踐著自己勞動掙錢的夢想。

  大多數外來的船員,都是單身的年輕男子,剩下的一些,則是拖家?guī)Э趤淼摹?p>  卜易曾經看到一個這樣的家庭,丈夫是船員,妻子在岸上做著一些簡單的勞動,兩個孩子,一家四口租住在離海岸線不足十米的平房里。

  他們的日常飲食是一鍋白米飯和一罐辣椒。米飯配辣椒,在吃膩了大魚大肉的當下人來說,似乎是一個既能吊起胃口,又能解膩的菜品。但對于當年還普遍未吃膩魚肉的人們來說,這絕對是一個艱苦的象征。

  卜易當年就很同情他們的飲食,沒錯,是“同情”一詞。他雖然只有十歲不到的年紀,但天生的善良,讓他總能夠看到那些弱勢的人們。即便不能伸出援助之手,也起碼會在心中,對他們的境遇表示同情。

  卜易的父母就沒有這樣的心境,他們應該也是同情的。但現實生活讓他們無暇去顧及他人。

  所以在卜易問他媽媽,為什么這些外地人只吃辣椒,而沒有其他菜的時候。媽媽說,他們就喜歡這樣吃。而沒有去解釋他們是因為貧窮,才導致了生活的拮據。

  媽媽沒有告訴卜易的另一件事是,住在離大海如此近的房子里,海風對人體的侵害會很厲害。

  人的皮膚會變紅、變粗糙,最后會呈現黑紅色,同時,人的身體總會有黏糊糊的感覺。

  房子里會慢慢結上鹽晶,讓人感覺自己像生活在海水里一樣。

  時間久了后,各種對人體不好的影響都會隨之而來。

  漁民們出海捕魚是一件很危險的工作。風浪來襲的時候,運氣不好的漁船,輕則損失作業(yè)工具,比如鋼管、漁網,重則船只受損或者人員受傷。無論哪種情況的發(fā)生,都會造成無法繼續(xù)作業(yè)的結果,從而帶來經營上的損失。

  但風浪是大自然的產物,即便最先進的氣象衛(wèi)星,也無法對風浪預報得分毫不差,所以,風險會一直存在。

  因為這種無法完全依靠現代科技解決的風險存在,海邊的漁民們,轉而將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寄托在神明之上。

  佛家的廟堂、道家的觀宮、基督的教堂,紛紛在小鎮(zhèn)上豎立起來。

  氣象衛(wèi)星無法保障的安全問題,漁民和他的家人們,覺得神明能夠保佑,而且神明還能給作業(yè)帶來好運氣,這更是衛(wèi)星帶不來的。

  海邊小鎮(zhèn)的信眾們,以女性為主力軍。她們雖然不是直接出海作業(yè)的男人,卻一般都掌握著家中的經濟大權。有錢也有閑的她們,經常去各個寺廟、庵堂、道觀,布施求福。

  出海的漁民們,對于自己家人的這一行為,基本上都不會表示反對,很多還會跟隨女人一同前往。他們可能并不是迷信,而是見慣了變幻莫測的大海后,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敬畏。

  他們可能不是在拜佛求仙,而是在敬拜自然。

  卜易的母親,就是一個相當專注于上寺廟焚香禱告的漁民妻子,她將家庭的不幸遭遇,寄托在神明的力挽狂瀾。

  每逢相關的節(jié)日,尤其是觀音菩薩的節(jié)日,卜易的母親就會出發(fā)前去祈福。在卜易不上學的日子里,這種時候,一般母親都會帶上他。

  卜易不是去禱告的,他只是單純地喜歡去這種宗教場所。因為那里的廟宇莊嚴,那里的香煙繚繞,那里的環(huán)境幽靜。

  卜易不是一個無神論者,直到現在都是。

  無神論者認為神是不存在的,但要他們去解釋,為什么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會得到這么多人的信奉的時候。他們的解釋,往往很難去說服這些信徒。

  卜易認為,信仰可能是一個虛無的精神寄托,但是神明,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應該不完全是虛構的人物,他們可能真的存在。

  那些真實存在的神明,可能是宇宙中那些未知的生命體,他們客觀存在,只是尚未被人類證實。

  卜易認為,一個最好的真實存在的,神明的化身,就是那些未知的高維度外星文明。

  宇宙浩瀚,所以這些文明必然存在,得益于他們遠超地球的發(fā)達程度,他們早已掌握了穿越時空的能力。

  他們可能在遠古的某個時期,造訪過地球,并被早期的人類所遇見。對于當時的人類來說,他們的文明實在無法被理解。但他們的科技,肯定讓當時的人類眼花繚亂,那么,地球人就將他們當作了神明。

  然而,外星生命的文明是如此之高,他們一方面幾乎不會來干涉地球,另一方面,他們更不會給地球留下他們真實出現過的證據。所以直至今日,關于他們存在與否的爭論,仍舊存在。

  卜易認為,我們今天所信仰的某一個神明,可能就是真真切切存在的,那些外星生命之中的某一個成員。

  卜易喜歡寺廟里的味道,那種成年累月的香燭味,更喜歡身在其中的心靈幽靜感。他可能就是一個喜歡出世的性格,他并不自知,但是他的行為反映了這一點。

  年少時,他喜歡一個人待在家中看電視節(jié)目,登山的時候,他也不喜歡跟小伙伴們成群結隊,有獨處機會的時候,他不會選擇出門去走街串巷。

  這種出世的性格,是卜易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并固定的,即便是不好的一種性格,也已經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卜易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學校還沒有多少階層劃分氣氛。甚至到二年級的時候,班級里都沒有班長的概念。直到有一天,學校里要來重要客人參觀考察了,才由班主任老師告訴同學們,班級的班長是誰。

  沒錯,那個人就是卜易。

  卜易雖然被老師欽點為班長,但是他并沒有多少領導才能。再加上在那個年紀,更不可能發(fā)揮出多少才能來。因此,這個班長,對卜易的生活并沒有帶來任何影響,只多了這么點經歷。

  九十年代的中國,尤其是東部沿海的發(fā)達省份,經濟的發(fā)展非常迅猛。各種各樣的生意都有人在做,政府幾乎沒有多少監(jiān)管。

  卜易記得,阿南家對面,原本開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供銷社。在九十年代末期,它關門歇業(yè)了,那些門面也被重新整合利用。

  阿南家和供銷社中間,隔著一條狹窄的老舊街道,道路坑坑洼洼。因為曾經是商品流通中心的供銷社所在,所以人流量還算旺盛。

  在供銷社關門以后,那里就陸陸續(xù)續(xù)開起了鐘表店、餐館,以及后來00年代常見的手機店。

  再比如卜易的姨丈,那時候,甚至在鎮(zhèn)中心的主要河流上,架設違章建筑,開起了飯店。

  那時候,包廂里圓桌吃飯,已經開始流行。跨河而建的狹長形房子,剛好可以被用來隔成一個個方形的包廂,只需在側面留一條過道,在尾部留一個廚房的位置,就可以了。

  所有的廢水都可以直接排入底下的河流中。那時候,整個鎮(zhèn)上幾乎沒有河流是干凈的。這條主要河道更是一年四季惡臭滿盈,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改變。

  直到后來國家開始整治水污染,才使這條河流恢復了一些顏色。但是長期遭受的污染,常年發(fā)黑的水質,早已將這條河流里的有生力量消滅殆盡。

  直至今日,在最炎熱的夏季,這條河流里也長不出水藻和浮萍。

  那時候,一切都顯得那么無序,一切又顯得那么有活力。

  為什么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環(huán)境變好了,生活變富裕了,可是賺錢的機會卻減少了,人的快樂也似乎沒有以前那么多了呢?

  溫飽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煩惱增加了。理解一點基本的世界歷史和經濟學的人會說,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過程。西方世界在一百多年前,也是經歷過這樣高污染的無序發(fā)展階段。我們國家,自然也要走這樣一條道路。

  但是,另一個現實是,中國的普通人收入,卻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一直隨著經濟在穩(wěn)定增長,反而房價,以遠超經濟增長的速度在飛漲。

  九十年代,街道上的汽車還很少。事實上,大部分街道的寬度和擁擠程度,根本不適合汽車的行駛。家庭富裕點的人家會有摩托車,條件不好的就自行車。

  卜易那時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擁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這個愿望在三年級的時候實現了。

  因為卜易的期中考試語文考砸了,媽媽出于擔心,就給他報了一個專門補習語文的培訓班,那是卜易的第二次培訓班經歷。

  補課的地方離家很遠,爸媽又需要打工,不能接送,就給卜易買了一輛全新的自行車。

  那輛自行車是淡藍色的,尺寸比較小,適合卜易的身材。車架的形狀有點偏女式,稍微有點彎曲。卜易現在想起來,那輛車,說不定就是女式自行車,只不過當時他不知道而已。

  卜易對這輛自行車很是喜歡,一直騎了好幾年,最終不知道去了哪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