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叛!平叛!
劉啟不因愛一人,而棄天下。一心為了漢家天下長久考慮的御史大夫,被騙到刑場,身穿官服,在長安東市被斬。
刑前,他做的削藩之策,被判為誤國、禍國。
晁錯沒有見到皇帝,也沒有經(jīng)過司法機構(gòu)按照流程審判,也沒有給他辯護的機會。晁錯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慘,還死得稀里糊涂,十分窩囊。晁錯死了,諸侯王反叛的事情還在繼續(xù)。
劉啟殺了自己的老師后,以袁盎為太常、宗正劉禮為使者,前去吳國,宣布皇帝赦免詔書。
劉禮是劉濞弟弟的兒子,他奉命出使吳國,宣讀皇帝的詔書。劉濞聽聞,第一個反應(yīng):皇帝真狠??!為了自己,連老師都殺。
同時,劉濞也明白,他反漢的旗號是清君側(cè)、誅晁錯?,F(xiàn)在,皇帝殺了晁錯就是在告訴他。你們不就是要“清君側(cè)”嗎?晁錯已被誅,君側(cè)已清,你們還反什么反?
他辛辛苦苦高喊的口號,就被皇帝化解。事到如今,劉濞只有一個選擇:堅持反到底。
皇帝連晁錯都殺,他舉兵造反,皇帝也會清算。趁著諸侯王都加入反漢行動,且聲勢浩大。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造反之路,一旦踏出,也沒有回頭路。同時,劉濞從誅殺晁錯這件事,看到了皇帝很怕,很軟弱。這樣的人,不配當皇帝。
劉禮拿出皇帝的詔書:皇帝詔書,請叔父跪聽。
劉濞一把奪過詔書,扔在一邊,大笑: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
劉濞丟下這句話,就離開了。他聽說袁盎也奉命來勸說,且當了朝廷的太常。這小子不想當我的吳相,卻選擇當朝廷的太常。他若加入我反漢,那就留他一命。若拒絕,殺。
劉濞知道袁盎那張嘴很厲害,派將士把他圍起來,扣留軍中,并拜他為將軍,讓他加入自己的陣營,共同反漢。袁盎拒絕了,還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
劉濞見袁盎不肯合作,派一名都尉去殺了他。
按照劇情發(fā)展,袁盎將成為劉濞反漢殺的第一位朝廷高官。袁盎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然,劇情發(fā)生了改變。這位都尉,不肯執(zhí)行劉濞下達的命令。又一個袁盎在吳國的故事,被記錄下來。
袁盎在吳國擔任國相期間除了喝酒不干實事躲避禍患,他做了一件事:成人之美。
袁盎身邊的從史喜歡上了袁盎身邊的婢女,且私通。在漢初,這種行為,屬于大罪,要被殺頭。袁盎知道了這件事,沒有維護自己的顏面,殺了從史,趕走女婢。他也沒有泄露這個情況,對待從史仍跟從前一樣。
然,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有人告訴從史,他犯下的罪行,袁盎已經(jīng)知曉。從史得知,十分害怕。人,一旦害怕就會選擇逃跑。且家是最好的避風港。
袁盎得知從史跑了,親自駕車去追趕,還把女婢賜給了他,依舊讓他當從史。從史也被袁盎的行為,感動不已,想著有一天報答他的恩情。
袁盎辭官,回到長安。從史也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得了一個官職:校尉司馬。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執(zhí)行劉濞軍令,來殺袁盎的人,正是當初的從史。校尉司馬為了還袁盎的恩情,將隨身攜帶的全部財物賣了,用這錢購買了兩擔酒。
校尉司馬的運氣也好,碰上天氣寒冷,圍困的士兵又餓又渴。校尉司馬用酒灌醉了圍困的將士,從西南角而入,乘夜放走袁盎,還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可以走了,吳王約定明早殺你。
袁盎不相信,劉濞會殺了他,問:吳王要殺我,你卻放我。你這是干什么的?
司馬只能說出實情說:我是原先做從史與您的婢女私通的人。我放了你,是為了還昔日的恩情。
袁盎有些吃驚,問:你的父母尚在,放了我,會連累了你。
司馬說:你走了,我也會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來,你何必擔憂?
司馬用刀把軍營的帳幕割開,引導袁盎從醉倒的士兵所擋住的路上出來。
司馬與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節(jié)旄揣在懷中,拄著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時,碰上了梁國的騎兵,騎兵奔馳而去。
袁盎因為成人之美,得以逃出生天,回到長安。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多做好事,積善成德。
七國興亂,朝野震驚,輿論嘩然。大漢朝臣一邊調(diào)兵遣將,另一邊商討對策。一個人的歸來,讓劉啟明白一件事:只有通過武力,才能解決諸侯王反叛的問題,和談,是行不通的。
這個人,叫鄧公。
鄧公是成固人,他有個特長:善出妙計。
此時,他有個官職,謁者仆射鄧兼任校尉,是負責平叛的將領(lǐng)。出去平叛后,他回來向皇帝匯報工作。
劉啟見到他,立刻問了一句:晁錯已經(jīng)被我殺了,吳楚叛軍退了沒。
鄧公搖頭,表示吳楚聯(lián)軍沒退,回答了這樣一句話:劉濞想要造反,已經(jīng)準備了二十多年。陛下削他封地,他舉兵造反,還打了一個旗號清君側(cè),誅晁錯。但,他的目標不是晁錯,而是奪取陛下的天下。陛下殺了晁錯,我擔心天下人從此都將閉口,不敢進言。
劉啟沒有意識到這個情況,反問:你為什么這樣說。
此時,沒有人敢為晁錯的死鳴不平。誰替晁錯說話,就會被當同黨。輕者,罷官入獄。重者,被殺。鄧公沒想那么多,他要站出來替晁錯說話。晁錯性格古怪,不結(jié)黨營私,朝中沒有朋友。但,他是一個忠臣。
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勢大,危害朝廷。所以,他主張削減諸侯的封地,借以壯大朝廷,這是關(guān)乎萬世的好事???,削藩才開始實行,主張削藩的大臣竟然遭到殺戮。陛下殺了晁錯,對內(nèi)杜塞忠臣之口,對外反而替諸侯報了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不足取,晁錯不該死。
景帝聞言看,沉默了很久,他知道晁錯不該死。但,他沒有更好的辦法應(yīng)對目前的局面。
對外,諸侯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
對內(nèi),朝臣皆說晁錯削藩誤國,該殺。
他能怎么辦!
該怎么辦。
他為了晁錯一人,得罪天下人。江山社稷,就會毀于他之手。如今,劉啟殺了晁錯,也沒能讓諸侯王退兵,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說的話很對,我也悔恨這件事。
不久后,袁盎等人出使吳國歸來,告訴劉啟:劉濞不愿退兵。
劉啟聽到這個消息,也明白了一個事實:他的忍讓,只會諸侯王的囂張氣焰。
事到如今,只有用武力平叛。
你們說晁錯削藩誤國,是小人,蒙蔽了我。
好,我聽你們的話,殺了他。而,你們卻步步緊逼,認為我軟弱。你們要打,我也不能認慫,那就打到底。
劉啟召集朝臣,商討如何打。
這次討論,劉啟還選出了幾位帶兵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
首先,就是大將軍人選。
劉啟見劉姓皇族和竇氏子弟,沒有誰比竇嬰賢能。決定讓竇嬰擔任大將軍,駐守滎陽,為長安構(gòu)建第一道防線,正面阻擋叛軍西進。
將軍權(quán)交給竇嬰,劉啟放心。畢竟,呂太后去世時,諸侯王反叛,呂氏沒有用自己人去駐守滎陽,導致呂氏滿門別滅。
劉啟吸取教訓,不會讓這種事,再次發(fā)生。
然,意外的情況發(fā)生了。
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以有病為借口,不能勝任。
劉啟知道竇嬰推辭的真正原因:他在為竇太后做的那些事生氣。
話說,竇嬰勸劉啟封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破壞了竇太后立梁王為儲的計劃。竇太后很生氣,直接廢除了竇嬰進宮的資格。劉啟知道那件事,他受了委屈。但,還是用強硬的態(tài)度對他說:國家有難,你怎可推辭。
竇嬰有大局觀,諸侯王聯(lián)合叛亂,長安很危險,不再推辭。但,竇嬰提了一個要求:要用欒布等名將。
劉啟同意了竇嬰提的這個條件,還賞賜了大量的財物。竇嬰將皇帝賞賜給的黃金,擺列走廊,讓軍官酌量取用。卻,沒有一位軍官去拿皇帝賞賜的黃金。
接著,就要選出誰負責正面平叛。很快,這個人被選了出來。他就是條侯周亞夫。
劉啟問周亞夫如何平叛?
周亞夫制定了一個作戰(zhàn)計劃,他是這樣說的:楚軍素來剽悍,戰(zhàn)斗力很強,如果正面決戰(zhàn),難以取勝。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后斷其糧道,然后伺機再擊潰叛軍。
劉啟同意了這個這個計劃,以周亞夫為將軍,率領(lǐng)三十六位將軍,東出平叛。
叛軍主要來自這四個地方:吳國、楚國、齊地和趙國。
所以,劉啟還要選出兩個將領(lǐng)。這兩位是曲周侯酈寄、欒布。
酈寄是功臣酈商之子,誅呂安劉,迎接漢文帝時,他也出了很大力氣。故而,留下了一個賣友求榮的罵名。
現(xiàn)在,劉啟以他為將,給他一個為自己正名的機會。
欒布,在《西漢那些事:草根皇帝漢高祖劉邦》,介紹了他是如何從被人販賣的奴隸到封侯的故事。
漢文帝時,欒布被提拔為燕相,兼任將軍?,F(xiàn)在,他閑賦在家,等待皇帝任用。
平定叛亂的人選,劉啟選出來了,接下來,他對這些人是這樣分工。
竇嬰駐守滎陽,監(jiān)督齊趙。
周亞夫正面出擊,平定吳楚。
酈商,平定趙國。
欒布,平定齊地諸侯王。
就這樣!長安與諸侯王戰(zhàn)事全面升級。
劉啟與劉濞,一個造反,另一個平叛。劉濞贏了,就將奪取劉啟的天下。劉啟贏了,就能守住天下。
這場戰(zhàn)爭,無論是劉濞,還是劉啟,他們都要全力以赴。
來吧!戰(zhàn)斗吧!
為了大漢的江山,劉啟,你不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