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這么狗血的劇情發(fā)生吧?
姑姑的動作也引起了護士小姐姐的注意,她默默地把簽名的表格遞給了姑姑,順便指了指上面,交接都是要簽名的。
姑姑看了看表格,每次進去的是三個孩子,剛剛跟小可愛一起進去的另外兩個是男孩。
姑姑心里吁了口氣,還好。
可是,手環(huán)呢?手環(huán)怎么不見了?
洗完澡正舒服呢,小可愛睡著了。
護士從包被里拿出另外一只小手,給姑姑解釋,“剛才洗澡的時候掉了,洗完澡穿上衣服順道給換到這只手上戴著了?!?p> 哦哦,原來是這樣,沒弄錯就好。
推著孩子回去的一路上,姑姑還不放心地瞅兩眼。
沒錯吧,是自家孩子吧。
進病房前,姑姑想起來去洗澡前有拍了照,掏出手機對比了一下。
嗯,沒錯了,是這個孩子。
雖然剛出生的嬰兒有時候看著差別不大,但畢竟也不是一樣的,有時候重量就能區(qū)別出好多來。
更何況除了同卵雙胞胎,也沒有能長得那么一樣的兩個人。
帶著孩子回病房后,姑姑還把這件事說給了孩子的媽媽聽。
孩子媽媽看了看孩子,笑話姑姑太緊張。
孩子出生了,取名字是個大問題。
孩子爸爸媽媽也讓姑姑幫忙想想。
都說男《楚辭》、女《詩經(jīng)》,姑姑也去翻了翻詩經(jīng),不止翻《詩經(jīng)》,也翻字典。
想要名字好聽,又要名字簡單好寫,總不能為難孩子,念書的時候,自己名字沒寫完,別人家的孩子名字能寫好幾遍了,可這對于一個取名廢來說也不是那么容易。
要說簡單吧,“一”最簡單了,叫“一一”,好寫。不行的話,叫“依依”或者“伊伊”好像也不錯。
不過,以上都被孩子的爸爸媽媽否決了。
想名字想得頭都要禿了,在醫(yī)院陪護的日子,姑姑有空就拿手機翻字典。
那天晚上剛給小可愛喂了奶,等她又睡著了,姑姑一時沒有睡意,又開始翻字典。
翻來翻去,翻到一個“可”字??蓯邸⒖尚?、可人、可樂、期可。
這好像還不錯,“可可”,好聽、好記,又好寫,以后長大上英語課時也不用費心取英文名了,需要就可以直接用“Coco”。
第二天,姑姑把這個字告訴了孩子爸爸媽媽。
不過,他們還是不太滿意,還想再想想。
姑姑也不管了,我給你提供了思路了,用不用是你的事了。
聽說出生證一個月內(nèi)確定名字到醫(yī)院辦就行,所以名字說急也不急,讓爸爸媽媽慢慢想吧。
住院幾天要出院了,姑姑也不能久待,要回省城工作了。
回了省城工作的姑姑,有天晚上打電話給她媽媽,孩子的奶奶,他們正好又在討論孩子的名字。
奶奶問姑姑,“你哥說取個‘可’字好不好?‘可樂’的‘可’?!?p> 這不是姑姑之前跟爸爸媽媽說過的嘛,沒想到,兜來轉(zhuǎn)去,還是決定要這個名字。
就這樣,姑姑莫名獲得了“冠名權(quán)”,這是第一個用了她取的名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