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石頭城的防務后,陳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救下的那些百姓全都臨時編入輔兵。
道理,已經講的很清楚了,侯景大軍隨時可能到來,只要是城中還能站起來的青壯,都得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時,京口來了消息。
下一批兵力和糧草的支援,大概在兩天后到達。
南梁聯軍,已經被撩撥起了火氣,再人為地推波助瀾一把,他陳涼就可以在旁邊坐山觀虎斗了。
你們打的越狠,越好。
已經是在石頭城的第二天了。
今日的天氣不算好,天上都是云霧,光線很暗,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而這時,偵騎也帶回了情報。
“青塘大交兵,經查明,柳都督于青塘遇伏,賊軍發(fā)動數千騎兵繞后奔襲,柳都督部卒潰散,叛賊斬首千余,柳都督領數百殘部逃出,現已回到南岸大營中。”
“就逃出去幾百人?”
“是?!?p> 陳涼摩挲著冰冷的城墻,笑道:
“昨天走的時候,他部下可還有幾千戰(zhàn)卒。”
“若柳都督在大營中還留了些兵馬,興許還能繼續(xù)撐著?!?p> 任約在身旁附和道:
“韋粲和柳仲禮連敗兩場,所損兵力過萬,南岸大營中諸將現在雖然義憤填膺請戰(zhàn),但消息一經傳回去,請戰(zhàn)的聲音就會小很多;
雙方,將會又回到之前隔河對壘僵持的局面。”
“不成啊,我廢了那么多口舌,才把這石頭城盤下來,就是為了看他們混戰(zhàn),最好是將各自的腦漿子都打出來?!?p> “所以,您派出去的那幾名信使,現在就能起作用了?!?p> 任約看著陳涼的側臉,一時間,竟有些好笑。
當這個人的名聲開始漸漸顯揚起來的時候,大家開始稱呼他龍驤將軍,開始對他保持一定的禮貌和尊敬。
誰還會再想到,他今年,才十七歲。
才十七歲啊,
就已經能這么狠了。
本來梁軍已經戰(zhàn)死過萬,甚至還死了一名地位極高的刺史和不少領軍的壯年軍官。
侯景那邊連贏兩場,但也損失了不少精銳兵力。
雙方的大部分人,都沒有進一步擴大戰(zhàn)事的想法了。
現在,陳涼卻是出了一個損招。
你們不想打,我就給你們一個不得不打的理由。
“報?。?!”
一連串喊聲一路沖進建康。
最后,再到侯景議事的地方。
一名副將從外面走進來,手里捧著一封書信。
“大王,這是從石頭送過來的信?!?p> “石頭?”
侯景接過來,有些驚愕。
石頭城,不是已經在梁軍的掌握中了么?
自己這邊還在商議著怎么奪回石頭城呢,怎么,那兒就送信過來了。
莫非是之前傳回來的消息錯了?
他的眼神,忽然在落款處停住了。
“蕭會理?!”
怎么會是南康王?
“南康王的兵力不是都在南兗州么?怎么到了石頭?”
索超世在旁邊咳嗽一聲,提醒道:
“您還記得陳涼么?”
“記著。”
“前陣子,有消息說陳涼已經逃到了北邊,做了南康王的部將,甚至,還抵御了北邊的一次侵襲,抓到了兩名北邊的刺史,其中一個,是那位的弟弟。”
“這些,我還記得,可這跟石頭有什么......”
“攻占石頭的,是陳涼,不可能是南康王,所以,就連這封信,也未必是南康王的手筆。但現在,他卻用南康王的名義給您寫信,這里面的問題,您懂么?”
侯景愣了一會,忽然笑了起來,一邊笑,一邊開始看信。
而后,他將信紙遞給索超世,同時嘆息道:
“果然,不出你所料?!?p> 信中的內容,雖然處處都用著南康王的名義,但細細讀來,分明就是陳涼的口吻。
陳涼將南岸大營中部分地方的兵力分布,告訴了侯景。
其中,還有一處儲糧地點。
“他將這些地方告訴咱們,所為何事?”
侯景有些想不明白,他來到地圖旁邊,一邊看信,一邊端詳著地圖。
信的最后,則是以南康王的名義,寫出的一句很平淡的問安。
這話放在平時,也不會顯出什么其他的意思。
但現在,侯景身為叛將,占了都城,與全國各地的勤王軍在京城前對壘。
這是什么時局?
要是這封信流傳出去,南康王頃刻間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而陳涼,卻能輕松將自己摘出去。
因為這信里面,通篇就沒提起過陳涼兩字。
在有心人的眼里,自然就能看出來是陳涼,但即使他們將信傳出去,讓所有人都看到,大部分罵的,依舊是南康王。
天下悠悠眾口,堵不住,但它們也看不見東西。
侯景深吸一口氣,在心里權衡著。
覺著他權衡的時間差不多了,索超世瞇了瞇眼睛,將視線從地圖上收回,試探著道:
“臣覺得,這信究竟準確與否,還有待商榷?!?p> “但,梁軍現在已經倍于我軍,而咱們的兵馬,大部分其實沒法拉出去和那些梁軍硬碰硬打一仗?!?p> 說打仗,侯景也是數十年的宿將,但多年的經驗又沒法直接讓他的部屬統(tǒng)統(tǒng)變成精兵良將。
現在,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不上梁軍了。
這一封書信,可謂直擊要害。
面對這封信,他可以選擇不去相信,但接下來面對梁軍時,他總得想辦法去打開局面。
“孤覺得,可以......試試?!?p> 索超世沉默片刻,做出自己思考的過程,而后,才徐徐道:
“既如此,王可遣二千人,繞過東府,繼而燒毀梁軍在此處的糧倉。”
“信中說此處兵力甚少,且又是梁軍的一處屯糧所在,左右不過是二千兵馬,縱然丟了,也無關大局。
不妨一試。”
他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線來,讓侯景能看的更清楚。
“那便試試吧?!?p> 回到大營中的柳仲禮,孤獨地坐在自己的營帳中。
其實憑他的名聲和地位,哪怕有些老一輩的人在和他作對,故意地倚老賣老,憑借輩分去不服從他的命令。
但也有許多人,是想要結交和巴結他的。
哪怕是現在兵敗回營,對有些人來說,反倒是一個接近柳仲禮的機會。
但柳仲禮回到大營后,給自己的親兵下令,謝絕一切來客。
面前擺了一壺酒,兩個杯子,他倒了一杯酒,緩緩灑在面前,然后重復著這個過程,直到壺中的酒都倒完了。
“兄長,一路走好?!?p> 他一直坐到深夜。
直到外面忽然亂糟糟起來,親兵沖進來,喊道:
“東面一處糧囤被賊軍燒了!”
柳仲禮臉上露出了愕然的神情,起身隨著親兵走出去。
外面,有人正在聚集兵馬,準備出去救援糧囤。
那處糧囤,正是裴之高大軍屯糧的地方。
侯景這次發(fā)起的突襲,極其精準,且刁鉆,完全把握住了那處糧囤兵力空虛的時機,直接擊潰了數百名守軍,而后放火燒糧。
火光照亮了夜色,裴之高領軍到達的時候,叛軍也恰好撤退,連對方尾巴都沒摸到,氣的老將軍在糧囤外破口大罵。
他麾下的士卒因為救火忙了一夜,白天回來的時候,一個個都臉色疲憊。
所幸裴之高還有其他屯糧的地方,而且以他的地位,想再跟其他人借糧周轉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
所以,這次叛軍的突襲雖然成功,但也結結實實惹怒了裴之高。
當天,他自己出動部曲四千人,又請來軍中其他將軍,領著各自的部曲,聚集出一萬二千多人,各自把守要道,而主力則是朝著丹陽郡城而去。
陳涼走后,建康周圍城池全部被侯景分兵攻陷,派部將駐守各座城池。
裴之高自認為屯糧的地方被侯景派兵焚毀了,是他的恥辱,此刻想的都是如何攻下丹陽郡城來一雪前恥。
但侯景的應對方略,卻是越發(fā)詭譎。
裴之高即將率主力攻城的時候,侯景部將侯子鑒率一千敢死之士趁夜色渡河,縱火焚毀梁軍營柵,使得原本駐守在河旁的兩支梁軍回援,一時間風聲鶴唳,以為侯景發(fā)動主力渡河決戰(zhàn)了。
連同裴之高在內,都沒敢繼續(xù)攻打丹陽郡城,縮在營內等待侯景主力。
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南岸營柵已被焚毀大半,連帶著營帳都燒掉了許多。
直到一天后,裴之高等人才緩過神來,且惱羞成怒。
這下子,梁軍真正被撩撥上火了。
將近五萬兵馬集結起來,浩浩蕩蕩地準備開始強渡淮河。
糧草、輜重等物都被收拾好,等待轉運。
前一夜,各部的校尉、隊主等各級軍官,都慷慨激昂地給手下人演講過一番,打足了雞血。
營中還傳出了賞格。
自侯景以下的一眾叛將,都被明碼標價,惹得士卒們一陣摩拳擦掌,就等著大家伙齊心奮力殺過去,看誰的運氣和本事好,那賞格,就歸誰了。
但在梁軍大規(guī)模動員的時候,對岸的叛軍雖然也警惕著,但明顯沒有調動大批兵馬的跡象。
他們,在等什么?
在這萬眾一心的當口。
在大家高呼著掃清叛逆一靖妖氛的口號時。
在所有人都看向北岸已經完全迫不及待就想沖出去廝殺的熱情中。
北岸派出了一小隊兵馬,護送著一名面黃肌瘦、穿著大梁官服的使者。
那使者的身上,有表明身份的信物,他還背著一卷...圣旨。
侯景,說要與臺城議和了。
議和!
臺城里的梁帝知道了這兩個字,當即派人出了城,拿著圣旨,約束諸將。
不準擅自交兵!
據說裴之高聽完圣旨后,當場就氣得嘔血昏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