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團團轉(zhuǎn)的宋應星
朱由檢自然是不知道他的皇后要給他納妃的事。
他一早就從床上爬起來了。
今天他不打算回學校,這些日子朱可貞、王來聘兩個班長已經(jīng)可以帶領各自班里的同學進行一些簡單的訓練了,他的壓力小了很多。
又到了檢查作業(yè)的時間。
他叫來了王徵。
自從上次扔給他一個蒸汽機的模型之后,朱由檢就沒再見過他。
“臣、王徵拜見陛下!”
朱由檢一見王徵,大奇。
這小老頭怎么眉頭緊鎖,黑眼圈深重,一副縱欲過度的樣子?
“王卿,你這是?生病了?”
“回陛下,臣身體無恙。只是這些日子有些睡不好覺?!?p> “哦?這是為何???”朱由檢好奇地問。
為何?你還好意思問!
王徵聽了朱由檢的問話,嘴角抽了抽。自從幾個月前陛下給了他一個蒸汽機,他便如同著了魔一般,每天一睜開眼就鉆在上面。沒日沒夜的研究,茶不思飯不想。
好歹他也是著作出《遠西奇器圖說》的大科學家。慢慢的,原理他大概研究明白了。于是就信心滿滿地開始嘗試制作。結(jié)果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廢。
幾個月來,他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零件,汽缸、漲圈、主拉桿等等做出來的都能用,偏偏主軸一用就斷。于是就對朱由檢說出了自己的苦惱。
“材質(zhì)不行吧?”
“臣想的也是,可是這已經(jīng)是我大明最高超的技藝了?!?p> 高超也不行啊,主軸是機器的主要部分之一,制造要求相對比較嚴格,生鐵肯定是不行的,要用碳鋼。想了想,朱由檢對王徵說:
“你先等一會兒?!?p> 說著,去了趟內(nèi)間。
過了一會,拿了一沓紙走了出來。
“王卿可會煉鋼?”
“這...臣略懂,但沒有操作過。”
朱由檢點了點頭,沉吟了一下。
“王伴伴,命人把宋應星叫過來?!?p> 他又想到了這個全科學霸宋院長。常規(guī)的鍛鋼是先練出生鐵,在經(jīng)過鍛打脫碳,叫鍛鋼法?;蛘哂檬扈F入爐加溫滲碳煉成鋼,這種叫灌鋼法。
但兩種方法生產(chǎn)效率都很低,并且標準不好把握。
根據(jù)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的記載,此時已經(jīng)有了炒鐵爐,也就是歐洲人在十八世紀發(fā)明的攪煉爐。只不過歐洲的攪煉爐是用熟鐵棒或者鋼棒攪拌,而此時明朝用的是柳木棒。
這個技術(shù)在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但滿清入關(guān)后的近二百年不但沒進步,反而退步了。直到一百多年后,歐洲坩堝煉鋼法的出現(xiàn),徹底扭轉(zhuǎn)了技術(shù)上的差距。即使如此,這種坩堝在中國也早就有了,只不過是另外一個名字:方爐。但由于使用的人力或者畜力鼓風,溫度達不到,沒辦法化成鋼水,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用來煉鐵。
朱由檢當時看這段的時候氣的不輕,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媽賣批!
王徵看朱由檢在發(fā)呆,也不敢出言打擾,靜靜地站在那看著自己的腳尖。
兩人各自想著心事,突然聽到外面宦官的通稟。
宋應星到了。
這時朱由檢才反應過來,看著面前的小老頭。
臥槽,忘了給他賜座了。
“快給王大人賜座!”
王徵謝了恩,輕輕坐在椅子上,微不可查的伸了伸腳。
都麻了!
“宋院長,你可會煉鋼?”宋應星一進屋朱由檢就開門見山地問。
“回陛下,臣略知一二?!?p> 我這水泥還沒整明白呢,又要煉鋼?
宋應星這段時間一直在搗鼓水泥,從原料的開采、到粘土的燒制、再到破碎和磨細,以及最后的選粉拌合,他都要親自監(jiān)督,忙的是暈頭轉(zhuǎn)向。也就最近兩天才把工人教會,稍微清閑了點。但產(chǎn)量依然不高,因為用大磚窯一次能燒出一萬多斤粘土,用石碾破碎的效率卻非常低。何況破碎后還要用篩子篩選和拌合。
“那你看看這個?!?p> 宋應星疑惑地打開一看。
坩堝煉鋼法
看完之后,宋應星又一次震撼了。他就是想不明白,為什么陛下每次都能拿出這么牛逼的東西。
“能煉嗎?”
“應該、能。”
“是一定能,朕給你提個醒,省的你走彎路。人力風箱不行,用水力鼓風機。”
“是!陛下?!?p> “還有事嗎?沒事就回去吧?!?p> “臣還有一事?!彼螒钦f道?!八嗟闹谱髁鞒坛家呀?jīng)完全清楚了,可眼下產(chǎn)量很低,主要就是粘土的破碎和磨細很麻煩。陛下說的那個雙碾,能不能把圖紙賜予臣看一看?”
“朕上次沒給你嗎?”
“沒有?!?p> “那你怎么不早說?”
宋應星沉默了,我跟誰說,你回過宮嗎?你上過早朝嗎?
朱由檢又進去把雙碾的圖紙拿了出來,給了宋應星。
“好了,你們都回去吧。王卿,有問題可以多和宋卿溝通,讓他按照你的要求制作出蒸汽機所需要的零件。爭取早日把蒸汽機做出來。”
“臣等告退?!?p> 兩人走后,朱由檢揉了揉太陽穴。
水泥,鋼鐵,蒸汽機。
這些都是能夠改變世界的東西。
蒸汽機和鋼鐵搭配,火車也就不遠了。
水泥和鋼鐵搭配,基建速度將飛速提升。
這些代表的將是一個工業(yè)體系的發(fā)展。
前路漫漫,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的。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
銀子可以掙,糧食可以產(chǎn)。但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及早提上日程。
一想到滿朝都是儒家思想培養(yǎng)出來的書生,朱由檢就一陣頭疼。他們故步自封,對新學科的排斥太強烈了。就算他是皇帝也不敢隨便把以往的全部推翻,大刀闊斧地改革。只能用溫水煮青蛙的辦法慢慢滲透。
他又見了畢懋康和孫元化,了解了一下火槍和火炮的生產(chǎn)情況。
由于銀兩充足,招募了許多工匠,正常速度下,新式火槍每月能造出四千多把,如果加班加點的生產(chǎn)會更多。至于后膛槍的研究,仍然沒什么突破,但畢懋康的熱情絲毫不見降低。這是他的愛好,朱由檢給他找準了方向,余生他都要在這條路上奔波。
孫元化和徐光啟的外甥陳于階就更苦逼了,整天跟一群洋人呆在一起,家鄉(xiāng)話馬上都說不好了,依然沒有取得什么進展。
八月初八
環(huán)球銀行開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