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山位于南海之濱,瓊山縣隸屬瓊州府,此地與大陸城市有別,這里沒有山水,也沒有繁華的大城市,以江南各省為例,退職歸田園居的官員,可以出任書院的山長,教育下一代人才,繼續(xù)走向科舉之路。為家鄉(xiāng)謀福利,為書院揚名。
大明開國兩百多年,首輔人數以南直隸、江西、浙江為最,在同鄉(xiāng)、同窗的關系社會,提攜后背乃人之常情,如某地有人在朝為首輔,后輩進士比例要比其他省份高一些。
瓊州府位于天涯海角,常伴的只有棕櫚樹和海濤,鱷魚、臺風、海盜對當地百姓生活有些影響,黎人與大明人互相摩擦,這里的黎人不知什么時候出現,也不知如何管理,大明帝國太大,戶籍上的人口有六千五百萬,各地歸田園居的官員不準確統(tǒng)計,大明人口已經是戶籍上的人口兩倍還要多。
前任應天巡撫掛右僉都御史銜海瑞老家就在瓊山,海風依舊,被彈劾離職的巡撫,已經走到退無可退的終點,在任順天巡撫時,海瑞的母親在南京過了八十歲大壽,現已經離世。
他有過三個妻子兩個妾室,海瑞的第一任妻子給他生了兩個女兒,因為與海母不和,被他休了,第二位妻子剛剛成親一月,也因為與母親不和,再次休妻,第三位夫人在海瑞任順天巡撫時,在非??梢傻那闆r下去世,第二個妾室突然離世與第三位夫人前后相差不到一月。
第三位夫人和小妾,前后生過兒子,因為不幸前后都已夭折,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母親臨去世前,也沒有讓海家繼承香火,在海瑞的內心里,他對母親有很深的歉疚。
在大明官場,都知道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他三歲喪父,母親忍受級大的困難把他教養(yǎng)成人,海瑞的剛直,就有母親的影子,現在母親、妻子、還有女兒,都已不在身邊,被彈劾回家后,海瑞一直居住在老家,還好家田四十畝,可以溫飽。
此時已經六十六歲的海瑞,背負著政敵對自己的侮辱,在老家寂寞與悲傷陪伴他度日,為了說服自己的內心,他一直期待著朝廷重新啟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端坐在皇殿上的少年天子,是否還記得他這個老臣?
自大明建國開始,忠、孝二字就是讀書人所追求的,很多讀圣賢書的人,只是口頭上說一說,如他在順天巡撫任上,查辦的朝廷官員,大量侵占著土地,忠于國、忠于君、最后這些人都只忠于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挖大明的墻角。
海瑞撿漏的房子內,掛著忠、孝二字,在他很小讀書時,這兩個字就印刻在他心中,至今仍然讓這兩個字警惕自己,盡忠不易、盡孝不易,他自己有深刻的體會。
此次與行人司行人一同前往瓊山的董嗣成,感覺到大明的幅員遼闊,從京城到南海之濱的瓊山,隊伍整整走了五千多里,一個多月的時間,讓他盡覽大明秀麗的風光。
行人司是太祖時期成立的官屬,洪武二十七年后定均以進士充任,行人為正七品,左、右行人為從七品,這是一個專業(yè)跑腿的部門,為皇帝跑腿的叫行人司,內閣、六部也都有自己的行人,朝廷一、二品大員,總不能親力親為吧?
掌傳旨、冊封、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征聘賢才等等,都歸行人司,以前這是一個美差,大明天子冊封三山五岳,冊封各地藩王,這也是可以見到皇帝的差事,可是萬歷八年的所有進士,心中有一種深深的刺痛,他們所有人成為人們恥笑的對象。
凡進士皆為天子門生,有機會見到皇帝,學生見老師一面,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董嗣成他們萬歷八年庚辰科進士,都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只是聽說少年天子英俊不凡,具體長什么樣,他們也沒有見過。
狀元張懋修為當朝首輔張相爺三公子,聽說殿試前夕因為逛青樓被錦衣衛(wèi)拿進鎮(zhèn)撫司,后來被放回家,這樣的人當狀元,確實丟朝廷的臉面。
董嗣成的祖父乃嘉靖時期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董份,浙江湖州人,家里是浙江屈指可數的鄉(xiāng)宦,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船三百余艘,田地千頃,每年可入白銀百萬兩,家有錢財,又有禮部尚書的祖父,科舉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名,次年殿試二甲第一名,高中進士后,又被選入翰林院,在別人還在觀政的時候,他已經成為欽差,此次到海瑞的老家,把他叫到南京,隨時等候陛下的召見。
董嗣成與祖父、父親并不是一種人,他雖然成長在富庶之家,可是看到別人被欺壓,他會感覺到不平,這一路上看到百姓的饑寒極苦感到同情,一路幾千里所帶幾百兩白銀,全被他以各種形式給苦難的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就要為國盡忠,為百姓辦事。
在原本的歷史中,他提出把祖父董份侵占百姓的土地還給百姓,并且嚴厲懲戒家奴,他的本意散出去部分財產,百姓們得到了實惠,以后大家就可以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起。
整個江南地區(qū)侵占百姓土地豈止董家一家,他這里想把田地退還給百姓,其他家當然不愿意,最后董嗣成被彈劾罷官,回到家后郁郁而終。
一個是甘愿清貧的閑居官員,一個是滿心抱負新科進士,彼此家庭不一樣,目標出奇一致,凡事都沒有絕對,嘉靖時期內閣首輔張驄就是董嗣成的目標,辭官回家只有一箱子書,其他任何事物都沒有。
出于謀利可以經商,讀書出仕做官,要排除利己的行為,遠行五千多里,董嗣成也想見一見南直隸人們口中的海青天,他認為海瑞之所以會被叫海青天,就是因為大明貪婪之人太多,如自己的祖父、父親就是這樣的人,貴為朝廷的禮部尚書與鄉(xiāng)間舉薦的孝廉,應為大明做一些為國為民的事。
當剛剛二十歲的董嗣成把圣旨放在海瑞的手中,這位已經六十六歲的前應天巡撫很是激動,沒有任何任命,也沒有任何優(yōu)撫,陛下就是想見一見海瑞,董嗣成也很想見陛下,聽說天子少有聰慧,至今還未見天顏。
董嗣成執(zhí)弟子禮拜海瑞:
“剛峰公,上諭命你立刻啟程?!?p> 海瑞已經歡喜忘乎所以,可以見到人們口中的天子,說明陛下沒有忘記他,海瑞招呼族中親戚置辦酒席宴請欽差、行人。
……
人們傳統(tǒng)印象里,天子應該一言九鼎,可是此時的朱翊鈞,成為紫禁城的囚徒,他既沒有自盡的勇氣,也沒有同歸于盡的壯烈,他佩服轟轟烈烈的正德,也佩服心機深沉的嘉靖,此時此刻全大明最可憐的人,可能就是他。
紫禁城西苑,仿佛就像一個大王八,朱翊鈞躲在王八殼子里,躲避后宮和文官的加害,漫長的日子里,他只能安慰自己,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活著,一切就有希望。
正德年間正德皇帝給自己加封威武大將軍朱壽,內閣大學士指責他,陛下好好的皇帝不做,為何降為公爵?要是追封三代,豈不是先皇三代都要降級?
朝中文官每天奏疏轟炸,或彈劾內閣,或彈劾六部堂官,一向存在感不高的勛貴,都被他們彈劾,當然皇帝也少不了被罵。
朝中幾千名官員和各省官員的奏疏,進入西苑,猶如泥牛入海,沒有任何消息,這些奏疏被留在奏章房,無聲無息等待自生自滅。
張懋修此時正架在火上烤,翰林院的同僚本能排斥著他,萬歷八年科舉的狀元沒有見過陛下一面,身為內閣首輔的兒子,也被士林嘲諷為關系戶,每天在翰林院等著回家,然后躲在房里自身自滅。
吏部尚書王國光,頗感惆悵,他已經幾個月沒有見過陛下,此時有些忘了天子尊容,幾月前祈雨后,在皇極門陛下進入宮門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過當今天子。
江山還是女人,他們的皇帝全都不要,他最心愛的楊宜妃后事,他也沒有走出西苑一步,楊宜妃萬歷八年五月薨,無子,也未得晉封,太醫(yī)曾經報過楊宜妃曾經有孕,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太醫(yī)院的太醫(yī)與楊宜妃一同離開人世。
南京禮部、太常寺、還有南京勛貴、以及馮保的奏疏送抵京城,南京太祖陵寢修繕完成,所費白銀二十七萬兩,各地藩王獻銀十三萬兩、宮中內帑出銀十萬兩,其余四萬兩南京工部支取。
內閣首輔張居正派行人通知鴻臚寺,召集朝中官員到西上門,叩門請求覲見,內閣認為太祖陵寢修繕完成,陛下的心病應該好一些。
已經三個多月,陛下再不出來,他們真沒臉繼續(xù)待在內閣。
朝中內閣、六部、九卿還有勛貴,各自帶著奏本,想要與皇帝論辯一番,他們要逼迫陛下從西苑走出來,繼續(xù)充當他們的傀儡。
近千人跪在西上門,不止西苑可以聽到,就連后宮也能聽到大臣們的哭鬧聲。
坐在玉熙宮中,正在閉目打坐的朱翊鈞聽到大臣們的哭鬧聲,派張鯨出去查看。
朱翊鈞身體雖然十九,精神已經九十,沒有自盡的決絕,也沒有魚死網破的勇氣,只是活著等死罷了,他此刻就如大明帝國一樣,外表看似繁華,里面已經行將就木,任何人都不能改變,整個官僚系統(tǒng)他這個皇帝改變不了,張居正更改變不了,后世所謂的張居正新政,只是后人強加上去的,這是一個沒有法的朝代,每個官員都在按照四書五經上的圣人經典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一條鞭法不能改變大明財政,只會讓官員更加腐敗,只會加速土地兼并的速度,朝廷上的所有政令,如果不偏向所有官員利益,那么將會執(zhí)行不下去,宋朝的魔咒此時籠罩著龐大的大明,字面數據雖然是天下第一,里面已經千瘡百孔。
白銀運到九邊各鎮(zhèn),大部分都再流入京城文官的口袋,將領吃空餉喝兵血,沒有白銀時還有所收斂,有了白銀后,貪污開始明目張膽,為了自己的利益,邊將小部分錢用來養(yǎng)家兵,大部分銀錢賄賂朝中官員,落入自己口袋里只有少部分。
難道這就是萬歷新政嗎?
邊軍成為軍官種地的奴隸,所有軍官開始養(yǎng)家兵,大明整個軍隊爛透,李成梁這樣的邊將,要是不能賄賂朝中官員,險山參將職位都不能世襲。
李成梁殺良冒功,墳墓中的百姓都被他刨出來,頂替首級,多次殺良冒功,百姓認可去草原,都不愿意在遼東,因為冒充軍功,張居正為了鞏固自己首輔職位,睜一眼閉一眼,這是特么什么名臣?
當皇帝,當個屁!
朱翊鈞沒有見官員,他們在西上門跪了一天,他已經心死,等待著死亡,官員們也已經心死,都知道大明距離滅亡不遠。
整個大明收益最大的就是文官士紳階層,受苦的只有皇族宗室和百姓,一個飽受天下議論,得到的最少,被指責最多,百姓處于被剝削的階層。
用朱翊鈞話評價大明文官士紳階層,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殺害多位皇帝,史書上不見記載,現在聲稱沒錢,就缺少李自成這樣的人教育,只有李自成這樣的人,才會讓他們知道手段。
明朝滅亡后,又開始懷念明朝,孩子死了,來奶了,清朝江南三大案干的漂亮,奏銷案、哭廟案、通海案殺他個人頭滾滾,一個個稱贊清朝皇帝圣名。
要想收稅收的快,就要把刀磨快,這是治理文官士紳最有效的辦法。
西上門叩門事件轟轟烈烈開始,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場,文官們破口大罵他們的皇帝,而大明皇帝都懶的理他們,既沒有廷仗,也沒有發(fā)配,無聲是最鋒利的武器,幾名官員以為會名揚天下,結果就是被人們評價:
訕君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