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粒種子
東西方的文明之種已經初現雛形。
每一個國家的科學思維帶著人文的思潮,人文的思潮也帶著科學的思維。
西方對人性的開放,也滲透到它的科學思維中,如果人與人之間時刻想著爭斗、維護階級利益,那么便無法靜下心來做科研,所以西方的理科思想窮盡了物之理,那復雜的科學理論似乎適合較為單純的人。
而這種單純似乎低估了人性的復雜,如果真正要學習心理學,必須打好關于人性、人際的基礎,才能在此基礎上高屋建翎。先做人,再做學問。
中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學習了西方的技術,在管理上始終無法擺脫官僚主義,這是有歷史的淵源的。
學習每一種文化,首先要領略不同國家的文字魅力?;蛘呶覀儠谟⒄Z文獻中依稀看到東學西漸的痕跡。在商業(yè)競爭中到底是以高新技術、科技創(chuàng)新、客戶體驗為競爭力,還是類似中國式的權謀人際關系呢?
當西式的科學和人文入侵之時,每個人都開放自己,在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你會發(fā)現克服人與人之間結合的阻力,比克服化學分子間的結合要難。
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基礎的社會,這種社會的理念是:即便不開發(fā)物質,也要維持集權的制度,牢牢掌握政權。一旦每個人都獲得相應的物質,便更難掌權。
技術和政權兩手抓,這似乎是西化思想在中國思維的真正表現形式。
物欲的盡頭似乎與中國人的自律不相吻合,西方的思想腐化了世界。但物欲不是真正地縱欲,它是一種自律地開創(chuàng)世界、創(chuàng)造財富、造福社會。西方人用自律的思想進行時間管理,這是帶有程式化的。而中國式的自律由心而入,不時地指導行動。
中國人只需放棄過分地集權,放開手腳、開發(fā)人對物的思維潛能,在物化的同時不完全西化,讓社會進入新型的排列和斗爭。
競爭并非只有集權這一條路,在任何產品和商務競爭中,都能體現中國人的謀略。
就比如,西式的家長總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早日作主。如果使用西式對學業(yè)水平的量化方式與中國人對孩子的過度管制方式結合,將會對孩子十分不利。但千年的中國,封建式社會的孩子是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所以現在的孩子不妨把父母的幫助當作是一種輔助資源,而不是依賴。這只是東西方對獨立的不同解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