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新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劉穩(wěn),是漢光武之子沛獻王之后,因家族世代旁支因此流落到趙國易陽縣,其父劉賁,曾任縣中小吏,其父早逝,劉穩(wěn)少孤,自小奉養(yǎng)老母,未曾入仕。
劉穩(wěn)自小出自皇族后裔的責任感,孝順至及,從小就受到家中長輩的資助求學,曾經(jīng)遍訪群賢,后來與妻子張氏勤懇多年,養(yǎng)育了五個兒子。
并且每一個都教他們讀書,拜師在當?shù)赜忻拇笕?,雖然學問做的有高有低,但是在這個年代里,本來文盲率很高,但是五個兒子都識得字,還從小教育他們學武藝,練習騎射。
劉穩(wěn)的目標是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們將來有一個能夠出將入相,位列三公,重振家族,端端的不能一輩子只能為無名小輩。
劉穩(wěn)的諄諄教誨影響了幾個兒子的成長,老大劉武自小就想成為衛(wèi)青、鄧禹一樣的名將,老二則希望成為治理一方的刺史,老三從小不愛說話,也從不向別人透露自己的想法,老四則是希望成為司馬遷、班固一樣的太史公。
雖然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至少他們沒有一個的目標是僅僅茍活在這個世上,沒有成為知道與土地打交道的農(nóng)民,眼看著五個兒子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劉穩(wěn)的心里自然也就多了不少的喜悅與從容。
劉鎮(zhèn)醒了過來以后,逐漸適應現(xiàn)在的身體和他本來的思維方式,加上張宇本身就是漢語言文學碩士,后漢書自然早已經(jīng)熟讀,當和老大劉武的交談中得知。
原來現(xiàn)在的皇帝是劉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寵幸宦官的昏君—漢靈帝,后來諸葛孔明的出師表里說到的“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其中的這個“靈”就是現(xiàn)在的皇帝劉宏。
劉鎮(zhèn)盤算著,這樣的皇帝統(tǒng)治下的國家,不過多久就會天下大亂,黃巾起義是哪一年來著,應該不久了吧,冀州這個地方,就是后世的河北,在現(xiàn)在的這個年代是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軍事必爭之地,所謂的“天公將軍“張角”就是在冀州起事,從而讓各地的諸侯并起,間接導致了東漢王朝的覆滅。
張宇的意識雖然逐漸占領著這具身體,但是身體主人本身的意識還是存在,只是逐漸微弱,心底一個聲音不停地重復,劉鎮(zhèn),你要在這個時代里面好好的活下去!
想到這里,穿越而來的劉鎮(zhèn)逐漸盤算著如何才可以在這個年代活下來。
去當官?劉穩(wěn)雖然是皇族后裔,但是像他們家這樣的皇族旁支末系別提和現(xiàn)在的皇帝,哪怕是郡王都隔了多少輩了,除了姓劉,大家都根本不是一路人,被稱為“皇叔”的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后,那個中山靖王還是西漢的王爺,出場的時候可不就只剩下織席販履為業(yè)了,而且現(xiàn)在的這個年代講究的是“舉孝廉”,沒有聲名遠播的影響力,又有誰會愿意舉薦自己這個升斗小民呢?
從商?后世的商人地位可十分高,但是在這個年代,種地才是平民百姓的們的生存之道,不說官方不怎么支持經(jīng)商業(yè)者的行動,哪怕是地方官吏也不怎么待見,這個年代也不太平,經(jīng)商所承擔的風險太大了,可一不小心把命都搭了進去。
劉鎮(zhèn)翻來覆去地思索著如何在這個年代安安穩(wěn)穩(wěn)地活下去,或者說來到這具身體,以后可以保護好這具身體的家人,此時的他沒有多少宏圖大志,只是從后世者的角度,知道以后的亂世會有多么的慘烈,曹操詩里面說的“生民百余一,念之斷人腸”說的就是這個亂世對百姓的影響有多大,距離那個豪杰并起,互相攻伐的亂世已經(jīng)很近了。
老二,你怎么這么不經(jīng)打,平??茨阒跽咭矒u頭晃腦的念書,騎射功夫也很了得,怎么昨天和鼓樓村的那群宵小打架的時候,不到一回合你就被打暈了,害我擔心了好半天,劉武說道:
老大,老馬有失蹄,他是偷襲我的,要是正面應戰(zhàn),再來倆我都不怕,劉鎮(zhèn)說著。
你知道么,父親正在給我物色媳婦,想讓我今年成親,我可不想就待著這里,成親生子,過一輩子,我有個想法想要拉上你,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干,劉武問道;
你說,大哥。劉武和劉鎮(zhèn)只差兩歲,平時老三是個不愛說話的主,啥事兒都有自己的主張,老四純粹就是個沒長大的跟屁蟲,老五就別提了,還是個孩子,老大劉武平時有什么事情也都是和老二劉鎮(zhèn)商量,畢竟年齡相仿,而且老二也很有自己的主張。
我愛讀《漢書》,書上說;霍去病將軍曾經(jīng)率領精兵追擊匈奴,并且曾經(jīng)說下“匈奴不滅,何以家為”之語,聽來往的客商說,代郡北面的鮮卑人,漁陽東面的烏桓人,都是一群兇狠的強盜,這些年沒事兒就到我們大漢的土地上來劫掠,以前我們有陳湯,竇憲將軍在的時候,把這幫游牧人打的落花流水,這兩年,朝廷征伐的大軍屢屢失敗,打不贏鮮卑了,連烏桓這樣的小部落也開始欺負我們了,聽說他們的騎兵可以在幽州的地面上暢通無阻,隨意劫掠!
我想去北方,去幽州,去從軍,男子漢,大丈夫!只要手里拿著刀,胯下騎著馬,背上有弓,腰上有箭,哪里還怕什么鮮卑、烏桓的,將來我們斬敵建功,封妻蔭子,可不比在這地方黃土朝天的強。
劉鎮(zhèn)聽著劉武的話有些入神,他不由得為他所描述的場景而感到熱血澎湃,自從東漢朝廷的內(nèi)部接連出現(xiàn)“外戚專權”和“宦官亂政”之后,帝國北部的防御逐漸松弛,雖然偶爾會出現(xiàn)幾個猛人,比如陳湯、竇憲這樣的名將可以收拾他們一番,不過一旦北方草原出現(xiàn)了不可抵御的自然災害,他們又會成群結隊,來到內(nèi)地劫掠,殺害郡守,劫掠邊民,使人民不能安居樂業(yè)。而且,這具身體的主人十分強壯,如果能夠投身軍旅,將來如果能成一番大業(yè),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老二,你在聽么,你如果不愿意,我一個人都要去,家里面有你們幾個弟弟,我也放心,就算我出了什么事,家中父母也不會沒有人照顧,劉武說道。
大哥,我剛才認真想了一下,我聽說如今的朝廷里面都是宦官當權,我們兄弟沒有家產(chǎn),也沒有人脈可以舉孝廉,如今我們只能去軍中效力,以軍功升遷,哪怕是以后的路再危險,我們也不能就守在這里,以后五個兄弟全部成家了,家里的一點土地還不夠我們幾個分的呢,劉鎮(zhèn)接茬說道。
劉武回道,老二,從小到大也就你能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去年鼓樓村的那幾個地痞來偷了我們家的糧食,我當場抓住了他們其中一個,我讓父親送他去見亭長,不想那個地痞居然是亭長的兒子,父親不但息事寧人,還反而把人家偷盜的糧食送給了人家,我們不能這樣窩窩囊囊一輩子就留在這個地方,我們的祖先,當年也不過是泗水一亭長而據(jù)有天下,我們都還這個年紀,有什么憂愁的呢?
這件事,就是不知道父親怎么想的,我們要告訴他,還是瞞著他,而且我們無門無路的,我們投靠誰呢?劉鎮(zhèn)問道。
這件事情你不用擔心,我早已經(jīng)打聽清楚,聽說幽州有一個名叫公孫瓚的豪杰,他是遼東國長史,聽說他禮賢下士,勇猛善戰(zhàn),四方英雄都去投奔他,我們稟告父親,咱們也去,劉武說道。
公孫瓚?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聽說這么熟悉的名字,劉鎮(zhèn)心里不由浮起一絲后世的記憶,白馬將軍公孫瓚,不錯,如果要去幽州從軍,能夠投奔公孫瓚麾下也不失一個最好的選擇,即使是后來的敗亡也完全不失是一個讓外族膽寒的英雄!
好,我們就去幽州投奔遼東國長史公孫瓚,劉鎮(zhèn)大喜道。
一夜過后。
劉家中堂之上,劉穩(wěn)正看著跪在地上的兩個兒子默然無語。
先是老二受傷的擔憂,又是老二醒過來之后的喜悅,如今,兩人異口同聲地來向他稟告,他們打算去幽州從軍。
幽州,劉穩(wěn)怎么能不知道那個地方,年少時,朝廷征徭役,作為民夫的劉穩(wěn)去漁陽運糧,和膝蓋一樣深的雪讓人寸步難行,隨同的民夫凍死在路上的不到一會兒就被大雪掩埋,好不容易到了漁陽,鮮卑人就來了,他們騎著馬,手拿著大刀,入城以后,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害,只為了劫掠一點糧食,等到護烏桓校尉的大軍來到,他們早已經(jīng)逃跑得無影無蹤,劉穩(wěn)是埋在死人堆里才撿回來一條性命。
自己怎么能又放心這兩個還沒有見識過世面的兒子去幽州呢?聽說這兩年邊防松弛,北方的鮮卑不但劫掠漁陽,有時候甚至都跑到中山,常山來,現(xiàn)在的鮮卑人比他年輕時候見識過的鮮卑人更加兇殘吧!
劉穩(wěn)思來想去,他都實在想不出一個合理的理由來拒絕兩個兒子的請求,劉穩(wěn)在易陽屬于外來戶,既沒有當?shù)氐娜嗣},也沒有世家豪族的幫助,照兩個兒子說的,如果他們再不出門謀生,家中也只能坐吃山空而已。
要不,先給老大成家之后,你們再做打算?劉穩(wěn)怯生生地說道,心中滿是對兩個兒子的不舍。
不可,父親,這兩年不是大旱,就是蝗蟲,收成已經(jīng)很不好了,我和老二已經(jīng)商量好了,我們?nèi)ビ闹莞S公孫將軍,將來一定要闖出來一片事業(yè),那時候,大丈夫又何患無妻呢,家中多留些糧食養(yǎng)活弟弟們,我們男子漢大丈夫,怎么可能生存不下來呢?
張氏在一旁只是默默地流眼淚,村里有不少被征走的年輕人,很多人再也沒有回來,以前,兒子們還小,不用擔心,現(xiàn)在要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離開,這一去也不知道再見到是何年何月了。
劉穩(wěn)面色有些凝重,緩緩站起身來,輕輕扶起兩個兒子說道;大丈夫志存四海,當有匡扶天下之心,這是我從小對你們的教導,只是你們以后在戰(zhàn)場上要學會保護自己,多想想在家中期盼你們回來的娘親,為父無能,沒有過多對你們的幫助,以后,你們自己當學會在照顧自己,切莫沖動行事,凡事要戒驕戒躁,老大你平時性情最急,以后要多聽聽老二的話,老二思索周全,不像你一樣。。。。
二子也是默然,張氏泣不做聲,只能轉身進了內(nèi)堂默默為二子收拾行裝。
光和五年十月,公元182年,冀州人劉武和劉鎮(zhèn)踏上了北去幽州,投奔公孫瓚的行程。
帝與烈王北行,欲投公孫瓚。
——《新漢書·烈王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