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公孫瓚趁勢掩殺,大勝回營。于是犒賞三軍,營中歡聲動天。中軍帳中,諸將也是喜氣洋洋。公孫瓚卻一臉沉思,默然不語。
眾將見狀,不禁面面相覤,大勝一場,大帥為何卻悶悶不樂?嚴綱為眾將之首,便問了出來。
公孫瓚皺著眉頭,道:“小覷冀州了。袁本初雖然初來乍到,卻得冀州文武擁護。今日雖勝,冀州大將麴義卻不見蹤跡。袁紹入主冀州,豈有不召麴義相助之理?我等遠道而來,師老兵疲,不可久持。若麴義率軍夾道而擊,便有子龍之勇,我等也必定會敗退幽州?!?p> 眾將順著公孫瓚的話頭一想,腦補著麴義這個老匹夫正帶著一幫冀州佬埋伏在某個地方,望著自己大軍嘎嘎的怪笑,頓時后背心便一涼,原本快活無比的心情也瞬間低落。一個個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
公孫瓚站了起來,手扶劍柄,沉聲道:“眾將聽令!即刻起約束部曲,夜間多派人值守。明日起遣人與袁本初談判,另外加快速度收集糧草,隨時準備退兵!”有好處自己自然不會客氣,但首先得保證自己實力不受損失?,F(xiàn)在的公孫瓚,頭腦清醒得很。
“末將得令!”諸將哄然應諾。
三十里外,袁紹坐在主位上,安之若素,一點也沒有戰(zhàn)敗了該有的頹唐氣色。他笑著與眾將道:“斥候來報,公孫瓚正大賞三軍,營中喜氣洋洋,得意得很吶?!?p> 便有人湊趣道:“主公妙計,公孫瓚有勇無謀之輩,必然料不到主公還有麴將軍這一路奇兵。待其志得意滿之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到時公孫瓚束手可擒也!”
袁紹聽了,面帶矜色,正欲說話。旁邊沮授皺眉道:“公孫瓚久在軍中,豈是無能之輩。若其窺破伏兵,必縱兵而走!”
袁紹聞言,心中不悅,道:“公與何出此言?公孫伯珪欲與我平分冀州,就算知有伏兵,其仰仗幽州武力,亦必不肯退!”
心道公孫瓚胃口大開,自己又先敗一陣,他不一定會退兵。一點好處都撈不到,豈不是白忙了,誰肯干?
公孫瓚這里派了人與袁紹扯皮。劉備這邊,往洛陽進獻貢品的車隊也出發(fā)了。滿滿幾大車,除了青州本地的特產(chǎn)外,全都是左伯紙和印刷完好的書籍。這一次,劉備決心讓左伯紙和印刷術一舉成名、天下皆知。雖然如今天下各自為政,但論天下之精萃,尤以洛陽為首。洛陽天子復位以來,群臣咸聚京師,士大夫云集。還有比洛陽更適合揚名的地方嗎?打開洛陽市場,紙與書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向天下諸州傳播。至于進貢天子,順路的事情罷了。
入京的隊伍,以孫乾為首,黃忠為輔。孫乾為客曹從事,待人接物,來往應答,極合劉備心意,黃忠老成持重,兩人相輔相成,必可萬無一失。
青州諸儒被劉備弄得心服口服,一個個都決定留下來,參與青州學院的籌建。然后同時與弟子們整理自己歷年所著章句、訓詁等內容,打算讓劉備到時給印刷出來。
幾經(jīng)商討,青州學院的框架漸漸固定下來。明經(jīng)、明法、歷史、數(shù)學、格物、諸子、農(nóng)政、講武堂。未來的學院將會設置八科。
明經(jīng)科專注儒家五經(jīng);明法科專注法家理論以及先秦、國朝的法律條文研究;歷史科學習歷代的史書,以及培養(yǎng)史學、天文學方面的人才;數(shù)學科專注于研究算術、培養(yǎng)錢糧后勤統(tǒng)計方面的官員;格物科則是重中之重,除了研究完善劉備的格物理論外,這里將會是自然科學的啟蒙之地。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被劉備寄以厚望。諸子科,專注研究除了儒家、法家以外的道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學說;農(nóng)政科專注研究農(nóng)家和農(nóng)業(yè)問題;講武堂,則是研究兵家學說,教以射、御,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地方。
其時何休已逝,鄭玄已是大漢獨一無二之學術權威,于是青州高等學院的第一任院長,眾望所歸的由鄭玄擔任。至于劉備,則是副院長。本來他不想要這職務,但諸儒一個都不想接,力勸之下,他無可奈何的答應下來。心下卻是暗暗決定,自己掛個名,管理方面的雜務,交給文若便好了,反正能者多勞。
為了與太學區(qū)別,劉備不準備在學院里設講經(jīng)博士,免得被人所詬病。于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們,被命名為講師。
到了辟聘講師的時候,劉備又犯難了。諸儒一個個,都要入明經(jīng)科擔任講師。怎么勸也勸不住。劉備這下明白過來了,好嘛,原來都心里打著小算盤,都想著入學院講經(jīng)。然后夾帶私貨,宣揚自己的學術理論、學術思想?
也行啊,隨便你們,只要你們嘴皮子厲害,我也不怕學子們被你們忽悠了。不過,其他科的教學任務,總得為我分擔分擔吧?
于是尤善《左氏傳》、對史事精通的大儒潁容兼任歷史科講師;有著平定蠻亂、黃巾之功的盧植兼任講武堂講師;對法律律令有深研的宋衷兼任明法科講師;劉備自己擔任格物科講師;數(shù)學、農(nóng)政和諸子科,由其他三位大儒兼任。劉備麾下諸文臣,也各在學院中有兼差使。
在把州學收拾得干干凈凈,然后又擴建了些許后,劉備擇了個良辰吉日,打算大開山門,廣招天下士子了。
初平二年、建安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在萬眾矚目之中,青州高等學院正式開學。
袁紹、曹操、劉虞、公孫瓚、陳珪、劉表、孫堅等人,紛紛送了賀禮來。洛陽天子亦派了使者前來傳達詔書,表示對劉備大興教化的贊賞。
入學分為兩部分,一是士子先填寫個人意愿,二是根據(jù)考試成績錄取分科。還好諸儒們弟子眾多,劉備作為青州牧也不缺人手。否則開學這日,便要忙不過來。
劉備還是低估了鄭玄、盧植、潁容、宋衷等人聚合在一起的巨大影響力。平時雖然也在臨菑城看到三三成群的士子,可是哪里有今日之多?這忽然,就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了那么多求學的人來。州學門口簡直是人山人海,若不是劉備見機得快,調軍隊前來維持秩序,搞不好就要造成踩踏事件。
士子們一個個興奮無比,平日里要求拜名師,鄭玄在青州、盧植在幽州、穎容在豫州、宋衷在荊州……一個個天各一方,想要一一求教,便要負笈而行不下萬里,如今大師們難得齊聚一堂,如此方便,自己若再不來,豈不是傻?
入學諸弟子中,有兩個人引起了劉備的注意。
高岱,字孔文,吳郡人,其父高彪乃著名的儒者,史載有雅才而訥于言,尤善詩賦,曾被馬融、蔡邕等人推許。卒于內黃令任上。高岱在父逝之后,隱居老家,專心攻讀經(jīng)傳。得聞青州牧劉備籌建學府,仿古稷下學宮之制,諸大儒紛紛響應,于是哪里還坐得住,收拾收拾便一路北上而到此處。高岱也不愧是家學淵源,憑著過人的學識,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學院,得嘗所愿的進入明經(jīng)科就讀。原本歷史上,他隱居在家,后被得了江東的孫策所推重,請他出山相助時,不知為何惡了孫策,為孫策所害。如今既然來此,料想也不會英年早逝了。
禰衡,字正平,平原人。劉備一見這名字,就笑了。這個持才傲物的狂生,也來了?禰衡,是漢末三國無法令人忽視的名字。他一生才學,卻又偏偏性格高傲,持才傲物,輕視他人。先罵曹操、后慢劉表,最后又和黃祖言語沖突,而為黃祖所害。死時僅僅二十六歲。他目空一切,看不起一切人,包括荀彧、陳群。他曾言:“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不足數(shù)也?!?p> 劉備本來想見見禰衡,又想了想,禰衡此時年方十九,估計三觀還在形成中,讓他在學院中打麿打磨,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之后再說。不管怎樣,一個有才學的狂生,自己還是容得下的。就算是養(yǎng)著,也要保他一生平安。
招生之后,青州高等學院便正式進入了運轉。而劉備也漸漸把心思回轉到青州政務上來。未幾,消息傳來。公孫瓚與袁紹談崩。公孫瓚想退兵之前再敲詐一筆,而袁紹卻懷著詭異的心思想拖時間。于是兩家談崩,公孫瓚突然拔營而走。袁紹見公孫瓚徐徐而退,顯然是有準備的,于是不敢追擊。一路禮送公孫瓚出境。而公孫瓚也沒讓袁紹好過,大軍過境,把諸縣府庫所藏,搬得一干二凈,搬不了的,一把火便給燒了。讓袁紹肉痛不已。若不是想著初入冀州,要上下梳理一番,此時不宜損耗實力。袁紹便真要不管不顧的率軍沖上前去,與公孫瓚決一死戰(zh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