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生活

都是往事

第二章

都是往事 難產不慘 2773 2022-02-08 20:07:31

  所以才會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說法。我屬于那種懂事的令人心疼的孩子,這個原話是我高中語文老師說的??粗改复蛄愎?,我會主動做家務。當時還沒有灶臺高的我,硬是笨手笨腳踮起小板凳,學會了簡單的煮飯。80后的農村孩子,沒有電飯煲,沒有高壓鍋,全是煮瀝米飯吃,米煮過了不行,沒煮熟更不行,全憑食指一捏的感覺??墒?,六歲就會煮瀝米飯的我,現(xiàn)在居然不會了,成了離開電飯煲就啥也不會的城市人,不得不說這是我生活技能的健忘和退化。

  煮飯,撿柴,喂豬,養(yǎng)雞,割豬草,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我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好能干,現(xiàn)在我女兒九歲了,洗自己的內衣都感覺是好大個事情。而當時的我們除了這些基本任務,農忙時還要幫父母做農活,農閑時與父母一起挖中藥材,采河沙以便貼補家用。90年代改革的春風一吹,農村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建新房子的人越來越多了。于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去完成挖地基、砌磚、轉運材料等工作,于是我們這種除了力氣啥也沒有的家庭就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

  七歲的夏天,我和姐姐就背著小背簍跟著父母屁顛屁顛的去背泥沙,來回一趟需要40分鐘以上,但是小孩子平均一次能背20斤就是2毛錢,而父母一趟至少都是2塊錢,也就是說我們一家四個人一小時內就能掙2塊四毛錢。當時的物價是雞蛋5塊錢10個,豬肉5塊錢一斤,豬肝2塊錢一斤。一天下來一家人消耗點力氣就能掙10多塊錢,而且還能照顧家里大小事務,簡直是沒什么生計比這種事更劃算的了。

  整個夏天我們都在背沙,肩膀有時候疼的睡不著,但是第二天天一亮,照樣跟著父母去了。主要是愛上了那種當天結賬的快樂,真的是累并快樂著。用汗水換來的金錢不只是金錢,更是對生活的彼此分擔。一家人一起做一件對家庭有意義的事情,一起為了緩解經濟的窘困而想方設法去克服的精神,多年后我仍記憶猶新。時至今日,但凡家里有點什么臨時困難,我總是和愛人說“我們一起上”,可能也是受了父母那種夫妻間的默契熏陶。而且每次我背不動了,姐姐來接我,姐姐背不動了,媽媽來接我們,最后是爸爸到終點以后一路找來接我們娘三。

  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就是背不動了我會來接你。很多人都好奇我從很普通的家庭走出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正能量和底氣?也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父母總是盡可能的照顧我們,所以我對家庭的信任油然而生,也正是這份信任,讓我可以抵御世間很多的風風雨雨。有爸爸在,重活臟話都是他扛著;有媽媽在,縫縫補補洗洗涮涮都是她操持;有姐姐在,燒火做飯洗衣漿裳就輪不到我;當然,我的私房錢,都是他們的,畢竟小孩子家,存什么私房錢嘛?

  但是我的女兒,從小我的教育是要么你不收壓歲錢之類的,要么你收了以后愿意給爸爸媽媽保管投資理財,我們也同意,但是我們不會強迫孩子必須上交。我們只會引導她父母保管和自己保管可能有什么區(qū)別,換言之就是父母暫時替你保管有哪些好處,并且你可以隨時取走。當然我要說話算話,她要拿走就會真的給她連本帶利。但是我女兒每年都只取走利息,不會拿走本金,她說要留著備用。我也不知道她后面有什么路數(shù),但是我們作為從事了八年金融工作的家長,如何讓投資者理性投資是我們的強項,所以,我們目前合作很愉快。

  關于小時候那些好不容易攢起來的私房錢,最后都歸公的故事簡直不忍直視。尤其是我這種家境本就不富裕的小孩,都是自己平時挖中藥材、背沙存的。好在我不是一個很計較和糾結的人,我知道父母不是不愿意給我花,而是家里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都比我的私欲重要。這也是老了以后的他們總是變著法兒的給孫輩零花錢的原因,認為曾經苦過孩子,現(xiàn)在日子好過了,想好好愛下一代。把對子女的虧欠都補償在孫輩身上,又何嘗不是你我父母正在做的事情?

  我是滿了七歲才上的小學,開學都是跟著姐姐去的,父母沒那閑功夫處理這種小事。哪像現(xiàn)在的孩子,開學都是幾個大人陪著護送著的。老師叫我右手摸自己的左耳朵,我摸著了。老師又叫我說自己的生日,然后我就把出生日期告訴他了,結果引來周圍人一頓爆笑,也遭來了姐姐一頓臭罵,覺得我答非所問很丟人。但是我覺得也沒什么嘛,至今不知道當時的人們笑點在哪里。

  那個時候的孩子開學都是家里縫制一個布包跨在身上,母親針線活十里八村都響當當,所以我的名字都是繡在上面的,但是有什么用呢?開學最重要的不是書包,而是學費!沒有交學費的孩子都是等交了學費的孩子報名結束了,才怯生生的站上前去。有些老師已經見怪不怪了就會象征性說一句“記得給家長說交學費額”,有些老師就會陰陽怪氣的說“等著”,然后罵罵咧咧的說這個月的工資又白干了之類的話。其實放在現(xiàn)在,我能理解老師的不容易,買書本要錢,學費沒收齊就只能自己墊付,哪像現(xiàn)在的孩子們還有午餐提供,書本費學雜費全免。所以換誰都生氣,畢竟工作也是需要填飽肚子的??墒?,這些事情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留下了疤痕。

  那個時候的我們對大學沒什么概念,除了知道清華和北大,別的一概不知。在報名沒有學費就很難受的我看來,也許成績是慰藉心靈的一味良藥。于是我像野蠻生長的雜草,不放過一點汲取知識的機會,那個時候就想通過學習讓父母不用點頭哈腰到處借學費,或者至少在借錢時可以自豪地對別人說“我家閨女成績很好想讓她繼續(xù)讀書”,那樣他們會感到付出值得,有種三十年后會揚眉吐氣的感覺。

  當然,我沒讓父母失望。小學三年級,我一個鄉(xiāng)下學生,居然在全縣聯(lián)考中,跑進了前三!在當時的小學,那是相當振奮人心的,于是老師也歡喜了,同學也不敢欺負我了,父母也覺得是一種希望了。原來努力我一個人,真的可以幸福很多人!

  小學六年,我從未在家做過任何家庭作業(yè),因為沒空。哪像我的女兒,放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做作業(yè)。我們那時放學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回家,父母一般將飯菜放在鍋里面,我們到家就開吃,完了就是各種家務活忙個不停。天黑之前干完是幸運的,那意味著六點鐘的動畫片是有機會欣賞的。我們家安裝電線電燈時,我都八歲了。所以課文里的“有了電,真方便,電的用處說不完”,我是深有體會的。經歷了黑黢黢的煤油燈時代,也經歷了亮堂堂的白熾燈歲月,再到現(xiàn)在的節(jié)能燈日子,不得不感嘆時代的進步!

  有了電,家里開始籌備買電視了,于是那一年我們全家的奮斗目標就是買電視,而且是黑白的那種。我們真實現(xiàn)了,17英寸的長虹,我都記得。而且我還記得,母親勉勉強強帶的錢,到了現(xiàn)場本來想買一個14英寸的,哪曾想那個型號沒有了,只能硬著頭皮去熟人那借了些錢湊起,買了那個17英寸的電視。一路上背著電視,生怕磕壞了碰壞了,小心翼翼的珍惜著到了家,趕緊放在堂屋中間。

  從此以后家里也算有了一個像樣的家電了。我和姐姐一般都是盡量將活兒在下午六點前做完,看一會兒動畫片,再去做晚飯,完了輪著洗碗。父親常年不在家,所以就是我們娘三圍坐在堂屋里看八點檔電視劇。也不管適不適合兒童看,反正只能接收一個頻道,它放什么,我們就看什么。都是那些老掉牙的家庭倫理劇,又有什么可挑剔的呢?哪像現(xiàn)在有網絡電視,云頻道,各種播放器隨便選。不過,無論什么節(jié)目也好,電視劇也罷,再也沒有當年依偎在母親身邊那種耐心了,哪怕廣告都看得津津有味,現(xiàn)在只要是廣告,恨不得馬上換掉,一秒鐘都不想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