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代清

第二十四章 大同(一)

代清 東方的軍刀 2262 2010-09-06 19:05:03

    (第二更送到?。?p>  清晨并不艷麗,但卻格外清新的光芒透過門和窗的隙縫照射在屋內(nèi)兩句潔白的身子上,梁濤緩緩地睜開眼睛,然后用他無比貪婪的眼神肆無忌憚的打量著眼前的春色無邊。

  ···

 ?。指罹€----------------------------

  梁濤滿面春風得坐在主座上,兩邊分坐著手下眾將官。昨夜的鏖戰(zhàn)并沒有給他帶來腳步發(fā)虛、四肢無力等男人身上有可能發(fā)生的問題,那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干嘛嘛行!

  “諸位,”梁濤雖是個風流人物,卻決不會耽擱正事,“前日我曾上書圣上,欲建火器營以御建奴,是以,本將決心挑選一批精銳士卒好生訓練,日后決不能墮了我大同軍的威風,諸將可有異議?”

  眾人紛紛起身朝梁濤一抱拳道:“謹遵大人吩咐,我等自是不負大人厚望?!?p>  梁濤點點頭,對眾將說道:“你等各自回營,挑選出身體健壯、家底干凈、頭腦機靈的漢子到趙年手下報到?!?p>  眾人瞧了一眼趙年,隨即朝梁濤再一抱拳道:“我等尊令?!壁w年原是梁濤侍衛(wèi)營統(tǒng)領,后來因為留守華陰縣,統(tǒng)領之職由張小虎干了,最近隨高亮一道,將解難營全部家當遷來大同,一時無事可干。趙年為人精細,又是解難營老人,把此事交給他梁濤也信得過。

  眾將見梁濤交代完畢,陸續(xù)退出帳外,唯有高亮笑嘻嘻地站在一邊,也不說話,靜待似乎有話要說的梁濤的下文。梁濤也不介意,他不是曹阿瞞那類容不下能夠猜透自己心思的人,他道:“軍師,我欲你上京城一趟?!?p>  高亮一拱手,道:“但憑主公吩咐。”

  梁濤擺了擺手,道:“本來你遠道而來,一路勞累,我不該如此不近人情,只是我等根基太淺,如今天下漸亂,為了我等將來,多些準備總是好的,”頓了頓,梁濤又道:“只是我身為大同總兵,你知道,在外帶兵之將領若無皇命擅自進京便是謀反大罪,而其他人又都是一群武夫,只會沖鋒打仗,所以···”

  高亮笑道:“多謝主公體諒,然亮豈是貪圖安逸之人,主公但有所命,亮自當竭力!”

  梁濤點點頭,道:“此次我讓你進京,便是欲讓你幫我招攬數(shù)百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盡量多找些,想方設法上下打點一番,別舍不得銀子。另外幫我拜訪一下禮部侍郎徐光啟徐大人,告訴他我對他的精銳火器營的提議非常支持,希望能夠幫他籌備一二??傊?,朝廷之下的這只精銳火器營,我等一定要咬下一塊肉來,讓我大同軍也獲得一支精銳火器營的編制及朝廷撥下的制式武器,然后告訴他,晚輩梁濤對他的所寫的《農(nóng)書》頗為崇敬,認為書中大多乃農(nóng)事之至理也,我梁濤愿在大同推廣之,并向他老人家討要些甘薯、蕪菁等糧食作物的種子,以防災備害!”

  高亮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梁濤又想了想,然后繼續(xù)道:“順便前去拜訪一下孫承宗孫大人,記住,對這二位大人要執(zhí)子侄之禮,莫要失了禮數(shù)。”

  高亮點點頭,道:“亮曉得了?!?p>  ···

  大同此時迎來的一波發(fā)展的熱潮,大同的總兵府對其下轄的各衛(wèi)所進行了一番熱火朝天的改革。

  原本明代初期的衛(wèi)所制度是十分完善而強大的,它使得明朝的軍隊保持了相當年數(shù)的戰(zhàn)斗力。只是凡事沒有長盛不衰的,延續(xù)了兩百多年的衛(wèi)所制終于迎來了他的崩潰時刻!

  原來的各地衛(wèi)所由于吃空餉、將較大肆侵吞普通軍戶的農(nóng)田的緣故,各地衛(wèi)所的軍戶紛紛大批逃亡,便是留下的都是老的老、弱的弱的跑不動的殘軍而已,如今,各地能打仗的,均是招募而來的兵士,衛(wèi)所制到了此時,以著實是名存實亡了!

  雖然大同乃是國家軍事重鎮(zhèn),但它也沒有所例外,雖然情況要好上一些,但也僅僅是一些而已!

  梁濤擔任了大同總兵之后,鑒于此點,對大同的各級不法將官進行大換血,各級害群之馬紛紛落馬,下獄的下獄,殺頭的殺頭。之前,大同有影響力的軍官已經(jīng)死的死、丟官的丟官,‘走的’差不多了,所以梁濤的阻力很小,便是有人有心阻擋,那也是人贓并獲,無人能狡辯!雖然有些事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然而畢竟上不了臺面,更不能被人捅給上面那位!

  大同此時有近萬的人馬,梁濤又招收了數(shù)萬流民,每家每戶許以田地:一個成年人十畝地,一個未成年人十歲以上分得五畝,十歲下分得三畝,并且,舉凡大同邊鎮(zhèn)治下百姓從今歲起一律只交三層的田賦,其余七層一律歸自己。

  如此一來,各地流民蜂擁流進大同下轄各衛(wèi),畢竟,農(nóng)耕時代,如此多的田地對農(nóng)民來講絕對是誘惑極大的。雖然如今天災不斷,但試想,若是三畝田地全家能勉強不餓死,若是再增三畝呢?只是如今的田地多數(shù)掌握在地主階級手里,他們的佃戶別說是全家不餓死,便是一個人也難以支撐下去,如此,農(nóng)民焉能不反?

  大量的農(nóng)民補充進各地衛(wèi)所,既屯田又當兵,如此做法給大同帶來了極大的活力。

  梁濤從眾衛(wèi)所里頭的農(nóng)家漢子中許以優(yōu)厚的軍餉,挑選出了兩萬身體素質極高的精壯漢子,號稱“解難軍”,日夜嚴訓,以期其盡快成善戰(zhàn)之精銳。如此一來,大同便有了三萬正規(guī)軍。梁濤又將所有部隊全部打亂重編,以老兵帶新兵的方式,爭取盡快讓新兵適應戰(zhàn)爭,并成為將來的自己能夠動用的嫡系軍事力量。

  ···

  自崇禎三年11月以來,大同府治下人口暴增,大多是周遭百姓遷來大同分了田地,最終在大同落了戶。更有甚者許多其他邊鎮(zhèn)的衛(wèi)所士兵聞知這里有糧吃、有餉發(fā),紛紛逃離原先的衛(wèi)所來到大同府轄下各衛(wèi)入戶,大同各地成為大明西北邊疆少數(shù)幾處沒有流民之地。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