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過大年(一)
轉(zhuǎn)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說句實話,前世的趙雅楠對于所謂的過年早就沒有什么感覺了,因為那個時候過年與平時根本就沒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哪還有所謂的感覺?。〉亲灾厣詠碲w雅楠才恍然知道原來她小的時候的過年的年味是那么的濃,那么的有韻味,但是為什么后來她沒有記得了呢,想想,趙雅楠都感覺很可惜。
臘月二十四日,在趙雅楠所在的這個地方是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四,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四的祭灶,不過歷史上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而趙雅楠他們家就是一般的農(nóng)民,自然就是‘民四’了。二十四這天一大早,趙媽就起了床,等難得偷懶一回的趙雅楠起床的時候,趙媽的麥芽糖早就熬好了,濃濃的麥香積極一種甘甜的滋味讓趙雅楠顧不得還燙呢,就迫不及待的一點一點的揪個不停,惹得趙小弟一直纏著她鬧著也要,但是趙雅楠怕燙著寶貝弟弟,怎么也不肯給他,讓趙小弟一陣好鬧,直到趙媽揪了一小塊吹涼了給他,他才乖乖的不鬧了,不過嘴里還不停的叫著“姐姐壞”,讓趙雅楠著實內(nèi)疚了一把,好像她是有點過分了,只顧著自己吃,不想費時間把糖吹涼給小弟,聽她這么一說,趙媽狠狠的瞪了她一眼,仿佛在說“你才知道啊”,害的趙雅楠羞愧的低下了頭。
第二天是臘月二十五,在這兒稱為‘祭灶’,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所以連一向愛玩愛鬧的趙小弟都被趙媽死死的看著,不讓瞎鬧,趙雅楠這么大了自然就不用家里人操心了,這天趙雅楠老老實實的在家看了一天的書,門都沒有出。
接下來的臘月二十七二十八,趙雅楠不知道南方人是什么習俗,但是趙雅楠家里這兩天是蒸饅頭蒸包子,這可不是一般的蒸饅頭蒸包子,這個工程量還是非常大的,因為總共要蒸兩大口袋的呢。北方過年的時候,天氣是非常寒冷的,所以蒸的這些包子饅頭一時間也不容易壞,大部分人家這時候蒸的饅頭和包子都會吃到正月結(jié)束呢。還有一個就是因為正月里會有很多親戚相互走動,如果不提前蒸好,那就幾乎是每天都要蒸一鍋非常麻煩,所以長久以來,趙雅楠的家鄉(xiāng)就形成了這個習俗。
這個習俗也是重生前唯一一個趙雅楠要有點印象的,因為那時候過年的時候家里還是會象征性的蒸一些,但是也就是象征性的比平時多蒸那么一兩鍋罷了,和現(xiàn)在蒸的量比簡直完全是兩個檔次。
趙媽蒸饅頭包子的時候,趙奶奶和趙小嬸也一起過來蒸樂,因為兩家和在一起忙的話會比較方便也不會無聊,而趙爸就負責燒火,幾個整整忙了兩天才蒸完,出來的成果是滿滿的五大口袋的饅頭包子,趙家留了兩口袋,趙小叔和趙奶奶家的人比較多久分了三口袋。
整好了諸多的包子饅頭以后就是臘月二十九了,趙雅楠的家鄉(xiāng)稱這天為‘掃塵’,和歷史上的有所不同,但是意義還是一樣的,其用意都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天整個村子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趙爸大早上的用了一個長長的棍子綁著掃帚把各個房間的角落都清掃了一遍,而趙媽和趙雅楠就把房間里的東西都收拾一番,然后來個徹底的大清掃,把該洗的大清洗了,該刷的的刷個干凈徹底,等全干完之后,一家人就歡歡喜喜的到縣城洗個干干凈凈的澡,換上新衣準備過年,當然換下來的衣服回家之后還要洗干凈放好的。
接下來的這一天就是過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了,哪一天?自然是大年三十了,這是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早上趙雅楠用面粉做了漿糊,趙雅楠牽著趙家小弟端著漿糊的盆跟著跑前跑后的,趙爸是不是的占占趙雅楠手上盆里的漿糊,然后把一張張喜慶的大紅對聯(lián)貼上了幾個門的兩側(cè),貼完對聯(lián)以后還要貼窗花,在這個時候趙雅楠所在的村子里還是很流行窗花的,其實就是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即為窗花。因為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在這個村里剪紙的高手很多,甚至可以說老一輩的個個是個能手,剪出的花樣也繁雜多變,有財神爺、觀音、送財童子、報喜鳥等等。趙雅楠看著那一張張美麗的可以稱作藝術(shù)品的窗花,內(nèi)心不由的感嘆人的智慧真是無窮的。其實千百年來剪紙這種窗花藝術(shù)一直很深受人們的喜愛的,它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完了對聯(lián)窗花僅僅是早上九點多鐘,趙家就開始準備中午的午飯,再后來的年代里,因為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雞魚鴨肉的,所以這頓飯已經(jīng)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了。但是在現(xiàn)在,人們還比較貧困的時候,因此大年三十這天中午的一頓飯還是很受歡迎的,一年到頭難得吃到一頓雞鴨魚肉俱齊的午餐,不僅小孩子饞得不行,大人們一個個的心里也都期待著可以早早的吃這頓午飯,趙家今年和在一起過年,八個人聚在一起所以非常熱鬧,才自然也做得豐富,今天趙爺爺這個大廚親自動手,一干小輩干嘛?打下手唄!
“啪啪啪…”一陣鞭炮的聲音響起,趙雅楠看看時間,才十點過一點,誰家這么早就吃飯了,趙雅楠郁悶的不行,自家的才剛剛開個頭呢。
這個鞭炮聲代表的就是吃午飯了意思,趙家人自然也都聽見了,于是也急了起來,最后一個吃午飯的,來年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走,意指運倒不好落在別人后面得意思。
經(jīng)過趙家眾人的加緊,終于趕在了十一點鐘開了飯,這個時間算是比較早的了,他們不圖大富大貴,只求不落后于別人就行了,不得不說趙家人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比較知足的。
吃飯豐富的午餐,一個個饞勁被大大的滿足了,那么就要干活了,干什么?包餃子。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了,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shù)取2贿^趙家餃子的量很大,所以整整包了一個下午才包完,包好的餃子蒙上一層微微上凍的布放在房間外面凍傷一夜,第二天就是簡單的速凍餃子了,大概可以放一個星期左右的,到時候逢吃餃子的一、三、六直接煮了吃就行,
相對于中午的豐富,趙家的晚飯就比較簡單了,就是把下午包的餃子取一部分出來煮了就行,晚安過后就是很具意義的除夕了,“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
除夕之夜,趙家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然后圍坐室內(nèi),看著電視笑語連連。天漸漸的晚了,困得早早就去睡了,趙雅楠熬到了十點多鐘實在是熬不住了也去睡了,但是趙爸和趙小叔卻是一整夜都不得睡,因為他們要守歲,除夕守歲可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不過在這個時候守歲已經(jīng)是一種形式了,只要一家有一個人守著就行了,而這個守歲的人是怎么也輪不到趙雅楠和趙小弟兩孩子的,老人也不行,趙媽和趙小嬸趙爸趙小叔又不舍得,所以守歲的人選當然非他們不可了。另外守歲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零點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放鞭炮,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迎來紅紅火火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