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懂懂學歷史

第三十三章《懂懂學歷史》之徐階,東林黨爭

懂懂學歷史 CX先生 5822 2022-02-24 13:31:12

  書接上回。

  繼續(xù)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問,王陽明是明朝哪個時期的人物?

  他說,算是跟李東陽同期。他叫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朱厚照接班后,宦官劉瑾橫暴專權,打擊報復反對他的官員,王守仁仗義執(zhí)言,被廷杖四十,并且貶到貴州龍場驛。他在那里發(fā)現了一個山洞,起名為陽明洞,在洞中完成了他的心學理論體系??谷諔?zhàn)爭時期,陽明洞還軟禁過張學良與趙四小姐。

  我問,王陽明是高考狀元嗎?

  他說,他沒中過狀元,他爹王華中過。他高考那年,學霸太多,考場里還有唐伯虎、徐經、倫文敘。唐伯虎不用說了,名滿天下;徐經是徐霞客的高祖,倫文敘則是當年的狀元。

  我問,他姓王,會不會是瑯琊王氏?

  他說,是的,王陽明是王羲之的嫡傳遠孫,還是明代憑借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精通兵法。

  我問,陽明心學,該怎么理解?

  他說,通俗一點講,就是信仰一門屬于自己的宗教,其教規(guī)是你成長過程中自己不斷總結的,并且還不斷在優(yōu)化,相當于自己給自己制定規(guī)矩,自己遵守自己的規(guī)矩,并且將規(guī)矩上升到信仰高度,從而更好的成為自己。

  我說,自己給自己定教規(guī),很難有統(tǒng)一范本。怎么知道適合不適合呢?

  他說,無論你想朝哪個方向走,只要這個教規(guī)能幫你實現,就是適合的。不過有個前提,你百分百做到才行,所謂知行合一。何為知行合一?你做不到就是你不知道,你做到才說明你真知道。例如,你隨便問一個人,闖紅燈對嗎?都回答不對,但是該闖的依然闖,這些人就是假知道。什么是真知道?他深刻領悟了一個道理:每一條交規(guī)都是用血寫成的,每一次違章都有可能失去生命,靠僥幸是不可能幸運一輩子的。中國每年有八萬人死于車禍,都是被概率斬落馬下。此時的不闖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我問,陽明心學跟程朱理學的儒學思想有什么區(qū)別?

  他說,王陽明的意思是,一切法則在你心中,這個法則是個性化的,只適合你的,是用來約束你自己而不是約束別人的。程朱理學更傾向于全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普適性的。

  我說,我突然有個疑問,王陽明從北京到貴州,沿途要不要介紹信?

  他說,王陽明雖然被貶,但依然是官。他可以拿著朝廷的任命文書,通過各地驛站進行中轉。但是明朝百姓經歷過史上最嚴戶籍政策。朱元璋用了十年進行全國人口普查,按職業(yè)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且世襲,不得隨意變更,否則治罪。百姓被戶籍限制在“一畝三分”之間,若是出遠門,必須有官方介紹信,否則?弘治《大明會典》里有這么一段描述:凡軍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即驗文引,如無文引,必須擒拿送官。

  我說,農業(yè)社會沒有人口流動,肯定會出現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失衡,有的地方一人十畝地,有的地方一人一分地,撐的撐死,餓的餓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說,很簡單,官方移民。明初,全國人口接近六千萬,其中四百萬在山西。因為戰(zhàn)亂的緣故,河南、山東、河北滿目瘡痍,大量土地沒人耕種,嚴重影響稅收。怎么破這個局?強制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你們山東一半以上的村莊是這個時期建立的,例如世界中心曹縣,目前有自然村兩千多個,其中屬明朝移民建村的有一千六百多個。

  我說,怪不得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樹尋祖。

  他說,明朝移民,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在世界移民史上也算奇跡。

  我說,我在農村長大,現在讀到明朝的一些政策,總感覺跟我小時候很相似,例如戶籍分級、介紹信、水利移民,為什么數百年間社會發(fā)展沒有大的變化呢?甚至到我小時候,村里的老人第一次進城差不多就是去火化。

  他說,因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農耕文明的復盤游戲,老百姓一直都在吃飽與吃不飽之間徘徊。新中國成立后,農業(yè)也沒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依然是看天吃飯,所以生活模式跟明清時代高度相似。老百姓真正能吃飽喝足有結余,也就是近四十年,得益于國家在工業(yè)和科技上的快速發(fā)展,百姓生活水平才大幅度提高。為什么現在土地沒人愿意種了?因為畝產價值太低,一年的糧食收成不如出去打一個月的工。農業(yè)社會的紅利期已成為歷史。

  我問,朱厚照之后,誰上任了?

  他說,朱厚照沒有生育,他又是單傳,只能從他最近的血緣關系里找。找來找去,選中了他的堂弟朱厚熜,也是朱見深的親孫子,后世稱嘉靖帝。

  我問,朱厚熜比吃喝嫖賭的朱厚照強點吧?

  他說,前期干得還行,不過,跑著跑著也跑偏了,信道教去了,整天想著長生不老,還喜歡給玉皇大帝寫信,專業(yè)術語叫“青詞”,誰寫的好,他重用誰。

  我說,感覺明朝中期這幾個皇帝,都是草包。

  他說,越往后越草包。到萬歷皇帝時,三十年不上朝,咱各玩各的,什么事你們自己解決。毛主席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p>  我問,皇帝是草包,會不會導致手下內斗激烈?

  他說,一定的。封建王朝是私營企業(yè),董事長是祖?zhèn)鞯?,你不能惦記,但總經理是可以惦記的。李東陽扳倒劉瑾,其實就是爭總經理,使內閣首輔不再受宦官制約。明朝中后期的權斗主要集中在總經理之爭上,這時候皇帝往往是被拿來當槍使的。

  我問,與朱厚熜搭檔的總經理是誰?

  他說,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用過的總經理一籮筐。從朱厚照死到朱厚熜繼位,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差,這期間首輔楊廷和主持全盤工作,楊廷和把點名朱厚熜接班的事直接寫進了朱厚照的遺詔里,說明是皇帝的意思,其他“備選接班人”誰也別惦記了。所以楊廷和也算朱厚熜的恩人。但倆人蜜月期不長,很快就撕了,為什么撕呢?楊廷和想給朱厚熜換父母,讓其跟朱厚照成為親兄弟,使他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順。朱厚熜不樂意,上位不久就把楊廷和踹了,啟用了自己的老師夏言。

  我說,看來給太子當老師是近水樓臺。

  他說,明朝這些干上首輔的大臣,多數都當過太子老師,那么安插自己人去給太子當老師也就成了首輔培養(yǎng)嫡系接班人的一種捷徑。例如徐階是張居正的老師,徐階干首輔時怎么確保張居正接自己的班?在確立誰是太子后,安排張居正去給太子當老師,等太子扶正時,張居正自然平步青云。這段時間從楊廷和到張居正,首輔換的比皇帝勤,你方唱罷我登場,后任把前任拍在沙灘上。

  我問,夏言被誰斗下去了?

  他說,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嚴嵩。

  我問,用的什么手段?

  他說,嚴嵩給皇帝營造了一個假象,就是夏言與河西大將軍可能要聯合搞點事,一個掌握內閣,一個掌握兵權,倆人走的很近,能有什么好事?于是皇帝信了,把夏言給斬了。這里面還有個小插曲,嚴嵩是夏言提拔起來的,夏言也曾抓到過嚴嵩父子的小辮子,但爺倆把頭磕的山響,夏言心軟,結果放虎歸山反被虎吞。

  我問,皇帝就這樣被嚴嵩忽悠了?

  他說,更大可能,嚴嵩只是遞刀子的人。夏言曾經搞掉武定侯郭勛,郭勛是朱厚熜的老鐵+玩伴+心腹。郭勛死后朱厚熜越咂摸越覺得自己被夏言利用了,想清算夏言。

  我問,嚴嵩當上首輔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在這位置又干了多少年?

  他說,十七年。

  我問,誰把他扳倒了?

  他說,徐階,當年也是夏言提拔上來的,徐階青詞寫的特別好,深得朱厚熜的歡心。徐階扳倒嚴嵩基本是翻版了李東陽與劉瑾,就是蟄伏。不過徐階更投入,甚至主動跟嚴家當起了親家。

  我問,嚴嵩專政時,有沒有人辭官?

  他說,很多,張居正就辭職了,當然,他當時官也不大。按你的說法,這些辭職的都算屈原,留下的才是勇士。你知道嗎?趨炎附勢,務實求真,自強不息,知行合一,都是大智慧,四者同等重要。多數人看不慣趨炎附勢,其實這是四大智慧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F實中,只有趨炎附勢,務實求真才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我問,徐階搞掉嚴嵩的契機是什么?

  他說,有天,皇帝修煉仙丹的萬壽宮失火了,燒了一大片,嚴嵩建議皇帝先去南院暫住?;实垡宦?,覺得不吉利,因為南院是當年關押朱祁鎮(zhèn)的地方。這個事后,皇帝有意疏遠嚴嵩。而此時呢,徐階以最快的速度重修了萬壽宮,就此得寵,一得寵,趁熱打鐵搞倒嚴嵩父子。

  我說,故宮也能失火???!

  他說,故宮是磚木結構,核心是木,六百年間共失火百余次。歐洲古建筑為什么很少失火?磚石結構,核心是石。

  我說,我去故宮逛了一圈,覺得比同期的歐洲建筑落后好多,所謂的宏偉只是面積宏偉,規(guī)模宏偉,類似攤大餅。而歐洲建筑動輒高達數百米,即便是今天,依然能在仰望時感受到震撼,巴黎圣母院就是明朝同期的建筑。

  他說,明清建筑在科技層面全面落后于歐美是事實,這里面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歐洲有了水泥,也就是發(fā)現了火山灰;第二,古代東方建筑技術基本依靠經驗傳承,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建筑學也沒有納入科學體系??茖W總體是滯后于西方的。

  我問,徐階給嚴嵩找了什么罪名?

  他說,三條。第一,嚴嵩的兒子嚴世蕃跟羅龍文是哥們,而羅龍文是倭寇,那么嚴氏父子就與倭寇掛上了鉤,里通外國。第二,嚴世蕃勾結江洋大盜,訓練私人武裝,有謀反跡象。第三,嚴世蕃改的房子經風水先生現場勘查,是一塊有王氣的土地,嚴世蕃在上面蓋房子有故意壓住龍脈的意思,實在是罪大惡極。

  我說,一看就是故意栽贓。

  他說,皇帝是天選之子,在龍脈這點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我說,徐階也夠陰的。

  他說,不陰在那個位置一天都干不住。后來徐階提拔過的高拱把徐階逼退休了,高拱信任的張居正又黑了高拱,一個比一個決絕。徐階也學過王陽明心學,算是徒孫,也是張居正的恩師。但是張居正后來推行新政,用強權毫不留情地禁止心學傳播,對各地書院加以摧毀,正應了當年的一句預言:能興我學者并非華亭(徐階),亡我王者也非分宜(嚴嵩),興亡只在江陵(張居正)。

  我說,政治斗爭,只講手段,無所謂道德,無所謂背叛。

  他說,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其實大差不差,是一類人,不是一類人走不到同一個位置。為什么有人千古流芳有人遺臭萬年?在于導演怎么安排。誰是導演?當朝皇帝就是。同一個高官,既可以是時代模范,又可以是第一貪官。

  我說,敘事角度問題。我小時候村里沒幾臺電視機,大家都去小賣部圍著看,晚到的總要問一句,這人是好的壞的?那時的人物形象是扁平的,好人就是無死角的好,壞人就是到處壞。

  他說,對普通人來說,越簡單的敘事看起來越省力,因為需要調動的大腦算力越低。簡單敘事容易忽略人或事的多面性,單純以好壞區(qū)分,彼此缺少復雜聯系,因果關系單一,更像個“招牌”。優(yōu)秀的影視劇人物塑造一定是立體的,有多重性格,性格演進也有層次性,不斷成長,更像“人”本身。

  我說,非黑即白。

  他說,是的。實際上呢,真實的世界是一個無限游戲,沒有絕對的黑白對錯,也沒有結局。

  我問,皇帝交接期間,遺詔的發(fā)布權在首輔手里,那首輔豈不是可以夾帶私貨?

  他說,肯定。一是會撥亂反正。例如朱厚熜死后,徐階與張居正給擬的遺詔深刻反思了他的一生,意思是不該沉湎于道教,都是被道士給蠱惑了。于是順理成章平反了當年勸誡皇帝莫信教的大臣,也處決了皇帝身邊的道士。二是會決定人事任免。新皇帝上任,徐階肯定要把張居正的位置給焊死,不能出任何差錯。

  我說,朱厚熜期間,好像沒有太出名的官員,即便是夏言、嚴嵩、徐階這些權臣,貌似也不怎么出名。真正出名的可能是張居正,但那是萬歷年間的事了。

  他說,海瑞,清官,他就是朱厚熜時期的,有名不?

  我說,小時候聽過海瑞罷官,長大后不喜歡他了,因為看過他餓死女兒的橋段,覺得這人太迂腐。說是五歲女兒吃了男侍給的糕點,海瑞覺得這是大逆不道,你咋能隨便吃男人送的東西呢?你餓死才是我女兒……。結果,真給餓死了,我感覺道德已經到了泯滅人性、親情的地步了,讓人窒息。

  他說,兩個故事大概率都是假的,為美而美,為黑而黑。但是海瑞這樣的人,的確不適合當官,因為他是個二極管,非黑即白。餓死女兒的橋段一看就是假的,但是很能對應他的性格,就是一根筋,一個標準,沒有商量的余地?,F實中,海瑞是不受待見的,他也真的做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徐階、高拱、張居正都不能容他,把他踢到副都南京安排了個閑職高高掛起,后來延伸成了老百姓對清官渴望的化身,若是滿朝全是海瑞?那有老百姓受的。

  我說,他覺得眾人皆醉他獨醒。

  他說,他以為只有他自己看到了黑暗。實際上呢?徐階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張居正也看到了。他們不但看到了問題,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罵而已,所以自始至終,他只是一個傳奇的榜樣,一件好用的工具。

  我問,徐階找到了什么解決辦法?

  他說,以利驅動。就如《教父》里的那句,一切都是生意。這個世界上,驅動絕大多數人的就是豐厚的利益,這個運行邏輯是那么的殘酷又真實。那,岳飛、于謙的胸懷天下、舍生取義難道也是為利益?他們不是,他們是更高級的追求者,鳳毛麟角,付出的代價也太大,絕大多數人心中裝的是自己,不會去模仿。

  我說,人性高手。我還看到個段子。萬歷十一年,徐階病重,兒子問他:父親若去了,我該如何與皇上相處?徐階道出要害:那要看皇上怎樣?;噬先羰敲骶憔妥魑赫鳛槊裾埫?;若是庸君,你就裝傻哄他高興;若是昏君,你只需每天三呼萬歲就行了。

  他說,世人都知道嚴嵩是大奸臣、巨貪,其實徐階家族占地二十四萬畝,那可是江浙一帶,最富庶的地方。后來為了罷海瑞的官,他一出手就是三萬兩黃金。但是,徐階干翻嚴嵩,一戰(zhàn)成名,成了清流領袖。

  我問,張居正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他說,只有一樣,如何更高效率地收稅。整個國家的GDP總量是固定的,稅高了老百姓自然就窮了。改革開放為什么成功?因為解決了最根本的經濟增量問題。白貓黑貓,解放思想,分田到戶,村村冒煙,西風東漸,做大了蛋糕,成就了今日盛世,這才是幾千年來最偉大的改革。

  我說,若是張居正向富人征稅呢?

  他說,古今中外,稅收最難的就是Tax The Rich。若向富人征稅失敗,稅收負擔全部加在中產身上,國家離衰亡就不遠了。此時的明朝大船已經風雨飄搖,而船上的人卻一無所知,繼續(xù)努力鑿船……,張居正就是鑿的最賣力的那個人。

  我說,你說皇帝也不上朝,為什么國家還能穩(wěn)定發(fā)展?

  他說,明朝成熟的社會體系和官僚體系保證了小農社會的穩(wěn)定,農村老百姓基本能實現自治,皇帝上不上朝對農村沒啥影響。但是穩(wěn)定不等于發(fā)展,所以國家經濟停滯不前。一個國家如同一架飛機,是可以自動巡航的,但是不能一直巡航,駕駛員既不能完全不管,也不能頻繁操作、左右搖擺。

  我說,后來人看前人,如同看他們在迷宮里徘徊,我們總能一眼看到正確的路在哪,而他們就是不得其法。

  他說,歷史發(fā)展總結一下就是四句話。一、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二、時間是篩子,最終會淘去一切沉渣;三、蜜蜂盜花,結果花開茂盛;四、暗透了,更能看得見星光。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