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懂懂學歷史

第二十一章《懂懂學歷史》之馮道,五代十國

懂懂學歷史 CX先生 5341 2022-02-24 13:24:12

  書接上回。

  繼續(xù)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問,平定黃巢之亂,李克用與朱溫分別得到了什么?

  他說,李克用被封晉王,盤踞山西;朱溫被封梁王,坐擁河南。李克用的“李”,是他爹當年被李唐唐宣宗賜的姓。此時的李唐也知道大勢已去,心想,賜李姓給朱溫他未必稀罕,還是賜個名吧,于是賜名全忠,顧名思義,朱溫對李唐忠心耿耿,值得嘉獎。諷刺的是,李唐后來被朱全忠所篡。

  我說,朱溫挾天子遷都洛陽時就可以直接篡權(quán),為什么非要殺了唐昭宗再立個新皇帝?貌似每個篡權(quán)者都喜歡搞這么一波操作,等于多殺一個皇帝。

  他說,為了合法性。唐昭宗肯定不愿意讓位,那就殺了再找個愿意讓的當臨時皇帝。意思是,我可不是搶來的江山,是皇帝禪讓給我的。

  我問,朱溫稱帝后,從立場上講,李克用不就成了反賊嗎?

  他說,是的。但是李克用有自己的邏輯。他首先把朱溫政府定義成偽政府,不合法,然后把自己定義成唐朝忠良,喊出“光復(fù)李唐”的口號。雖然李克用在李唐時期,對皇帝愛答不理,但是到了爭地盤的時候,“光復(fù)李唐”這個口號還是喊得很響亮的。

  我問,有用不?

  他說,有用。李唐本身就是從山西發(fā)家的,山西算是李唐的根據(jù)地,自然一呼百應(yīng)。在正義性上,李克用搶占了制高點。

  我說,所以他跟朱溫PK時,更占上風?

  他說,并沒有,畢竟朱溫全盤繼承了唐朝的政治遺產(chǎn)??v然唐朝被黃巢折騰的滿目瘡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在倆人對峙過程中,朱溫一直是攻,李克用一直是守。到第二回合,是他們死后兒子之間的較量。朱溫想把皇權(quán)交給更有能力的義子,結(jié)果被親兒子弒父奪權(quán)。李克用親兒子少、義子多,但他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傳位給親兒子李存勖,并留了三個遺愿。

  我問,什么遺愿?

  他說,一是平幽州,二是防契丹,三是滅后梁,核心是滅后梁,但是平幽州與防契丹是前提,否則很容易腹背受敵。

  我問,李克用為什么不學劉備或?qū)O權(quán),在朱溫稱帝后也接著稱帝?

  他說,另起爐灶咋打“光復(fù)李唐”的旗號?另外“稱帝”這個事可不是鬧著玩的,很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幽州節(jié)度使叫劉仁恭,其割據(jù)地盤差不多是今天北京、葫蘆島、大連這一帶,他是不敢造反的,但是他兒子劉守光有這個野心,直接囚禁了老爹,自己稱帝了,手下大臣誰反對殺誰。劉守光這一露頭成了眾矢之的,一圈都打他,南邊趙打他,西邊晉打他,北邊契丹也打他,皇帝當了不到一百天,爺倆都被李存勖活捉,拉到李克用的墓前殺了,因為劉仁恭曾經(jīng)是李克用的小弟,叛變在先。

  我說,感覺這個劉守光是個愣頭青。

  他說,有點。當時他身邊有位謀士叫馮道,因為勸他不要登基而被他關(guān)進了大牢。馮道逃出來以后,直接投奔了李存勖。這個馮道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后來成了十朝元老,吉尼斯紀錄保持者。第二名是北朝的高允,五朝元老。馮道逃出劉守光的魔掌后,感嘆了一句:人微不諍,才庸不薦。意思是遇到這么個智障,就不該給他提任何意見,他根本理解不了超出他思維認知的東西。死驢撞南墻了吧?活該!

  我問,那什么時候稱帝比較合適?

  他說,起碼要有傳承。你在你們村突然稱帝了,這是憑空產(chǎn)生的,名不正言不順。應(yīng)該怎么辦呢?唐朝的香火不是到了后梁手里嗎?從后梁手里搶過來,這就叫復(fù)辟也叫傳承。所以李存勖想稱帝怎么辦?把后梁滅掉。

  我問,李存勖相比他爹怎么樣?

  他說,攻城拔寨方面,比他爹強。北邊拿下了幽州,攔截了契丹;西邊吞并了關(guān)中霸主李茂貞;南邊擴展到了長江上游,滅后梁建后唐,后唐是五代中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不過呢,越是大英雄,越容易悲劇收場。這家伙喜歡看戲,自己也愛演戲,追星追到什么程度?直接重用伶人,也就是戲曲家,讓他們來主持朝政。甚至卑微到什么樣子?心愛的伶人可以當面辱罵他。那不亂了套嘛。后來在他的干兄弟李嗣源兵變中,李存勖被心愛的伶人所殺,在位僅三年。這段歷史你應(yīng)該學過,在中學課本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有詳細的介紹。后唐時期的伶人亂政與其他朝代的宦官亂政如出一轍,只不過禍亂朝綱的主角由太監(jiān)變成了伶人。

  我問,李存勖死后,誰上位?

  他說,李嗣源,李克用的義子,十三太保之一。馮道真正開始干宰相,是從李嗣源開始的。

  我說,李嗣源作為李克用的干兒子,把李克用的親兒子給滅了,總覺得有些不仁不義,堪比呂布了,方天畫戟專捅義父。

  他說,李嗣源的背叛,完全是被逼的。當時河北爆發(fā)了叛亂,李存勖派了幾撥人馬都沒平定,只能派出戰(zhàn)神李嗣源。結(jié)果李嗣源被人家生擒了,對方讓其二選一,要么殺了你,要么你加入我們,你要是加入我們,我們就擁你為帝。于是,李嗣源很不情愿的稱帝了,國號也沒改,依然是后唐,并厚葬了李存勖。

  我問,李嗣源之后是誰?

  他說,李嗣源年齡大了,臥病在床,兒子迫不及待想上位,發(fā)動兵變,把他活活給嚇死了。李嗣源死后,小兒子接班。養(yǎng)子起兵反了小兒子,稱帝。女婿石敬瑭又起兵反了養(yǎng)子,終結(jié)后唐,建立后晉。石敬瑭對抗唐軍時曾求助于契丹,喊小自己十歲的耶律德光爹,并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史稱“兒皇帝”。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對契丹稱孫,雖然輩分上稱孫,但石重貴還是有點骨氣的,覺得石敬瑭太窩囊,想一雪前恥,于是跟契丹開戰(zhàn),連勝兩場,第三場則是全家被俘,石重貴投降,后晉滅亡,曇花一現(xiàn)。

  我問,失去幽云十六州,意味著什么?

  他說,幽云十六州一般指今天的京津冀及山西北部,地勢險要,在古代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抵御北方游牧勢力的戰(zhàn)略屏障,長城就建在這一帶。沒了幽云十六州,相當于把中原的防盜門給拆了,此后四百多年門戶大開的中原大地一直都在游牧鐵蹄的威脅之下,北宋被金朝所滅、南宋被元朝所滅均源于此。

  我說,這么說,石敬瑭是歷史的罪人。

  他說,石敬瑭的確被罵慘了,說他是大漢奸、賣國賊,遺臭萬年。但是也有人為他喊冤。理由是啥呢?石敬瑭并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稱他為漢奸、賣國賊不是有點滑稽嗎?為什么石敬瑭會背負這么多惡名?有一個關(guān)鍵點在宋朝身上,他們君臣名將也沒能力收復(fù)幽云十六州,鍋就一直甩在石敬瑭那。

  我問,宰相馮道繼續(xù)跟著石家?

  他說,是的,他是標準的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宰相。在石敬瑭喊契丹人爹的時候,派出的使者就是馮道,等契丹人攻占開封把后晉給滅了時,阻攔契丹人大開殺戒的也是馮道。書中是這么記載的:滅亡后晉,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p>  我說,這就好比《讓子彈飛》里劉嘉玲的那句臺詞:反正呢,我就是想當縣長夫人,誰是縣長無所謂!怪不得歐陽修罵馮道“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

  他說,主要是宋代社會氛圍有轉(zhuǎn)向,倡導(dǎo)一女嫁一夫,一臣事一君,皆應(yīng)守節(jié)忠誠。而馮道呢?他居然跨越五代,服事過的皇帝有十二位之多,臣節(jié)何在?廉恥何在?

  我說,也怪皇帝們?nèi)纹诙继獭?p>  他說,是的,整個五代也不過才五十三年,就出現(xiàn)了六姓十四君,你方唱罷我登場。另外,從派系而言,馮道基本一出道就跟隨李克用這一支,五代只有后唐取代后梁是改朝換代,后面三代都是從李克用這一支派生出的。

  我問,后晉之后是什么?

  他說,石敬瑭的副將劉知遠建立了后漢,這哥們也命短,登基一年就駕鶴西去了,兒子劉承祐繼位。劉承祐沒有他爹的治理水平,看誰都不忠,逼的手下郭威造反,郭威建立了后周。郭威曾是李存勖親軍,和趙匡胤是出生入死的好朋友。看到趙匡胤你也就知道,五代十國要結(jié)束了。

  我問,后周又怎么到趙匡胤手里的?

  他說,郭威為什么造反?是劉承祐猜忌他,進而滅了他的族,兒孫們?nèi)珰⒘恕9昙o大了以后,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養(yǎng)子柴榮,柴榮是郭威舅子家的兒子。柴榮一表人才,有大智慧大作為,他南征北戰(zhàn),有人寫他“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guān)”。很厲害吧?開掛一般的人生。很可惜,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臨死托孤給了趙匡胤。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巧合的是,趙匡胤建立宋朝取代的是后周,楊堅建立隋朝取代的是北周,后周處在五代十國的結(jié)尾,北周處在南北朝的結(jié)尾,趙匡胤和楊堅都是代周自立,也都是結(jié)束了長期紛爭的局面,走向大一統(tǒng)。

  我問,當年東晉的根據(jù)地,在五代十國時期叫什么?

  他說,南唐。亂世暴露出很多人都野心太大也過于自信,總想搶占整個中原,其實應(yīng)該參考三國時期的鼎立狀態(tài),野心小一點,要么搶南京,要么搶四川,南京有長江天然屏障,四川有秦嶺這道鐵墻,未必能坐擁天下,至少可以割據(jù)為王。南唐是十國里面積最大的,享國三十八年,最后一任皇帝叫李煜。他有句詩你肯定知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也正是因為寫了這首詩被宋太宗趙光義賜毒酒而死。李煜一生都很浪漫,生日是七夕,死的那天也是七夕。賜給李煜的毒酒叫“牽機”,李煜死的時候全身抽搐,正如毒酒的名字一樣。

  我問,馮道有沒有名氣比較大的詩?

  他說,有,很多,如: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這首詩的名字叫《天道》。

  我問,怎么理解這個天道?

  他說,簡單一點就是兩句話:第一句,人在做,天在看;第二句,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好的要還,壞的也要還。

  我問,馮道生逢亂世,為什么能成為十朝元老,而且能壽終正寢呢?

  他說,因為他足夠無私、無為。你這么想,這么獨特的一個人,歷史課本都沒舍得多描述他一個字,說明什么?與他有關(guān)的政績太少太少,唯一有記載的就是推動了印刷術(shù),他曾主持國子監(jiān)對《九經(jīng)》進行刻版印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guī)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

  我問,《九經(jīng)》是講什么的?

  他說,《九經(jīng)》是九部儒家經(jīng)典的合稱,即《易》《毛詩》《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

  我問,是不是歐陽修、司馬光讀了《九經(jīng)》以后才變的那么道德了?

  他說,有這個可能。

  我問,馮道身為宰相,咋可能無為呢?

  他說,這些皇帝多是軍閥系列,一言堂,對馮道的定位更多是顧問,不可能真把實權(quán)交給他。關(guān)于安全駕駛的心得體會,他自己歸納為一句詩: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可立身。意思是只要一心想著為老百姓好,為國家好,沒有私心,那么即便周圍全是虎狼之輩也無妨。

  我問,一心為公,就能沖撞虎狼之輩?

  他說,當然不是。從最初因為勸諫劉守光不要登基而獲牢獄之災(zāi),他就想明白了,伴君如伴虎,要想在老虎身邊活下來,必須打造一個籠子,把自己裝進去。也就是要不斷總結(jié)“禁區(qū)”,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他當宰相越久,越是八面玲瓏,時刻讓自己處于安全狀態(tài)。安全是第一優(yōu)先級,為國為民?那都是第二優(yōu)先級了,至于說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誡?他才不傻呢!從他的一首詩《舌》就能讀出一二: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我說,這些君主也挺開明的,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為什么依然會重用他?

  他說,這些皇帝來來回回就是李克用手下那幫人,武官可能你死我活有變動,文官變化不大,不光馮道一直常青,是大部分中層以上文官都常青。

  我問,五代十國時,當朝人是如何評價馮道的?

  他說,當世之時官聲極好,追封瀛王,謚號文懿。死后開始毀譽參半,到宋朝就一邊倒了,罵聲一片,宋朝對儒學的忠更多的理解為忠貞、忠君。

  我問,今人的評價呢?

  他說,今人更多的是贊賞吧,尤其是南懷瑾,他這么評價馮道:我讀了歷史以后,由人生的經(jīng)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么一個大變亂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

  我問,有沒有關(guān)于馮道的成語?

  他說,朝梁暮晉,顧名思義,朝三暮四。

  我問,趙匡胤用了什么策略止住了亂世?

  他說,趙匡胤旁觀了前四代皇帝跑馬燈式的更迭,所以他在奪取江山后,定了一個大基調(diào):崇文抑武。對武將杯酒釋兵權(quán),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以文治武,武將頻繁調(diào)動,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目的是不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保證自己的皇權(quán)絕對安全。后來很多人批評宋朝滅亡是因為不修武備,實際上,趙匡胤的策略保了宋朝穩(wěn)定三百多年。大唐才多少年?還有一點,就是趙匡胤命很好,后周是很有爆發(fā)力的,差點就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被趙匡胤摘了桃,類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眼看就要統(tǒng)一天下,卻為隋朝做了嫁衣裳。

  我問,重文輕武,宋人的價值觀會不會因此發(fā)生變化?

  他說,當然會,宋人最高的理想不是收復(fù)“幽云十六州”,而是“考狀元”!

  我說,趙匡胤跟郭威是老鐵,跟柴榮也是老鐵,柴榮臨死還托孤給他,他怎么好意思奪取政權(quán)呢?

  他說,他也難為情,所以需要演戲。契丹來犯,宰相派遣趙匡胤北上抵御,趙匡胤統(tǒng)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開封東北二十公里處的陳橋驛。晚上,有人開始散布一種言論: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yōu)閲Яζ茢?,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后再出發(fā)北征,在新皇帝的目下見證我們的威力。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次日一大早,親信見機會成熟,把準備好的龍袍披在了趙匡胤身上,士兵們紛紛跪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趙匡胤假裝剛醒酒,一邊擦冷汗一邊擺手,使不得,使不得,不過呢,你們?nèi)羰钦嬗羞@個心,那我就提幾點要求,否則我不當:第一、咱回到開封,對太后、皇帝不得冒犯,對文武百官不得冒犯;第二、朝市府庫不得侵掠,咱是百姓的軍隊,不是土匪。

  諸將士都應(yīng)聲“諾”!

  響徹云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