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梅蘭妮找出了一塊小零頭面料,黑底紅花的織錦緞.做了一個小口袋,這時的人把它叫作荷包.
梅蘭妮用黑色的緞帶收口.用絲繩打了個如意結(jié).一個漂亮的小荷包就做好了.梅朵是第一次看到梅蘭妮做這些小東西.在一旁好奇的看了一陣子.
齊逸告訴她,那時梅蘭妮替人做荷包,扇袋賺錢.
梅朵感嘆道,"原本這是小女孩的玩意兒,想不到,這里竟然成了養(yǎng)家糊口的技藝."
梅蘭妮自豪地,"我也能讓八口之家無饑寒."
梅朵說,"也?那還有誰做到了?"
"蕓娘."
梅朵意味深長地,"哦.原來是沈三白的老婆啊."
梅蘭妮說,"你不喜歡蕓娘啊?林語堂曾說她是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梅朵諷刺地,"男人當(dāng)然最愛這樣的女人了,主動為丈夫納妾,沒成功還氣死了.還幫公公納妾,最后為婆婆所不容."
齊逸在一旁聽的嘿嘿笑.
下午,梅蘭妮帶著物品和孩子來到教堂的時候,安托尼正坐在樹陰下喝茶.
見到梅蘭妮,他熱情的招呼.林永青和喬制為他們端來了一些凳椅.安托尼請她坐下,為她倒了一杯茶.
安托尼的下午茶,和英國下午茶沒得比.即沒牛奶,也沒糖和小點心,就是純喝茶.而且還不是什么好茶.
梅蘭妮把繡像和油畫一起遞給了他.安托尼接過來,先看了繡像,一時,他就不知用什么語言了.窮他一身,他尚未見到過如此精品.對照著原作,更是無話.他聽說過東方世界的奇技,來到蘇州,他也見到過一些刺繡.和歐洲的刺繡相比,那就是天工,而這件是天工中的天工.
他只是喃喃的說,"Parfeite!Parfeite!"(太精彩了.)
梅蘭妮趁機(jī)問他的行期.
他說,"現(xiàn)在有商船在廣州,我原來還擔(dān)心你繡不完,既然,你繡好了,那我過兩天就可以動身去廣州了.年底可以搭船回歐洲了."
梅蘭妮說,"聽京城里的洋人說要在船上好幾個月."
"可不是.冬天的風(fēng)朝歐洲吹,所以要快些."
梅蘭妮拿出藍(lán)花的包."這件東西,是在京城琉璃廠購得,我們?nèi)宜湍阕鳛榕R別禮物.希望你能喜歡."
安托尼接過去,打開藍(lán)花包,取出木匣子,他看見木匣外畫的棋盤,"棋子?"
梅蘭妮點點頭.
他打開一看.頓時無語了.這是今天的第二次驚喜.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琉璃的國家.他們?yōu)榱吮C?把工匠們遷移到一個小島上工作.而在他面前的琉璃象棋是他的國家目前都無法制造的.比他國家的琉璃器要好上很多很多.他見識過東方的瓷器,絲綢,今天,他又見識了東方的琉璃.
這里面有個誤會,梅蘭妮說琉璃廠是指那條街,而安托尼理解為一個做琉璃器的地方.
安托尼只是說,"謝謝!謝謝!"
梅蘭妮微笑了,"我還有一件事相求."
安托尼說,"什么事?只要我能做到."
梅蘭妮說,"聽說歐洲有一種火器,只這么大."她比劃了一下,"很厲害的."
安托尼說,"夫人是想買槍吧?"
梅蘭妮趕緊點頭,"你也知道,我家孤兒寡母的,想弄兩把防身."
安托尼沉吟著,"買槍是件簡單的事,只是要送過來,恐怕,要等待機(jī)會了."
"等幾年,也不要緊,那槍原本是用來防備的."說著,梅蘭妮拿出小荷包."我知道,短槍是很昂貴的物件.大清朝的銀票,你們那里也不好用.我這里有幾顆寶石,你拿去做槍資."
安托尼倒出荷包里的寶石,他又驚呆了.他看過紅寶石,藍(lán)寶石,可是他是第一次看見貓眼石.
梅朵,邊峰他們和安托尼也談了一會,就不一一敘說了.
次日的下午,安托尼帶著禮品來回訪了.
華家的人正準(zhǔn)備吃下午點心.見他帶著一個大包,和兩本書.知道他是回禮來了,便熱情的邀請他坐下,一起用點心.
安托尼很少被邀請到本地人家中.所以,下午點心,對他來說也是第一次體驗.他欣然入坐.
梅蘭妮給每個人一小碗綠豆百合湯,每人前面放著一個小碟.放了兩塊綠豆糕.
安托尼對蘇州人的生活雅致是有所耳聞的.眼前的這家人,就是例子.食品雖然簡單,鋪排很完整.碗,碟,瓷匙,雖不是官窯的產(chǎn)品,但也很精致.
其實,平時,梅蘭妮并沒有這么復(fù)雜,今天,正好,歇工,有了時間折騰.
安托尼第一次吃這樣的食品,覺得很好吃,便問,這是什么東西.
梅朵取了一把綠豆給他看.又和他說了這種植物的種植方法.對于愛好植物的人士,還有什么話題比這更有趣.談了好一會兒,他方想起了他來的目的.
他對梅蘭妮說,他后天動身去廣州.這盒子里是一套銀制西餐刀叉具.送與梅蘭妮作為臨別禮品.并感謝華家對他的友好.他告訴梅朵如果想要什么,可以和林永青和喬制說,他已經(jīng)吩咐過他們了.
梅蘭妮按照歐美人的習(xí)慣,當(dāng)著安托尼的面把禮品拆開.盒子里是十二人套的餐具.每套有大小四個叉,匙勺大大小小六個,刀兩把:一把是割肉,一把是切面包的.還有六把大調(diào)羹和一把大叉和夾子.意大利的銀制品還是很精致的.
梅蘭妮說,她很喜歡.衷心感謝了安托尼.
書是給梅朵的.梅朵看了書名,也很感謝.
說了一會話,日頭斜了,安托尼告辭而去.
兩日后,安托尼去了廣州.
華家的日子,照舊進(jìn)行.
王重已經(jīng)做了六千個蜂窩煤.秦?zé)?又買了一千斤的煤碎和炭粉.讓王重繼續(xù)做.現(xiàn)在,在秦?zé)挼母倪M(jìn)下,簡易的制煤工具,好用多了,王重一天能做五百多個煤餅.
王重這些日子還要整理園地,草房的附近,雜草已經(jīng)清理干凈了.梅朵讓王重翻了一塊土地.種下了蠶豆.
梅蘭妮有些奇怪,問梅朵為什么不多種幾樣過冬的菜.
梅朵笑道,"你以為,什么土地都能種東西.荒地起馬要養(yǎng)上三年才會有出產(chǎn)的."
齊逸最能舉一反三,"這就是開荒地能三,四年免稅的原因."
整個九月,基本上沒有下雨,可是,到了三十這天,開始下雨了,而且下了很大,整整下了兩天,方停.
地上泥濘,下不去腳.梅蘭妮覺得古代吧,人和自然貼的很近,刮風(fēng)下雨對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賣菜的少了,買菜也不容易.出門很不方便.不象后世有雨鞋.布鞋穿出去馬上就泥了.梅蘭妮不舍得布鞋,她只好穿草鞋,每次回來,都要洗腳.盡管有雨傘,但衣服也要濕一半.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梅蘭妮很不喜歡雨天.
來到這里,并不是沒有下過雨.那下的都是陣雨.停了雨,幾個時辰,地也干了.像這樣的大雨,還是第一次碰上.
通過了這次雨,梅蘭妮開始對雨具注意了.她觀察到,金伯出門時穿蓑衣,腳上是草鞋.她知道,這樣,兩手到能派用處.
早上,出門買菜時,她看到有的婦人穿一種木制厚底的麻,草編織的鞋,這種鞋子都很大,一看就是套在布鞋外穿的.梅蘭妮想起上海人把雨鞋說成套鞋,出處就在這里.她后來知道,這叫草翁鞋.它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經(jīng)濟(jì)實惠.蘇州城里的草翁鞋,自然是要精致許多.
梅蘭妮知道,江南多雨,特別是春末夏初,還要有雨季.所以雨鞋是必需的.
由于地上還泥濘,梅蘭妮一時無法出門.她在家里一邊繡屏面,一邊和孩子們閑話.她憂心忡忡地說,"今年的冬天會很冷."
所有的人象看神棍似的看著她.
梅蘭妮說,"別看著我.蘇州地方有個風(fēng)俗,叫做,看五風(fēng)信.就是以十月初的天氣來推斷本冬的冷暖.如果,天晴,代表暖冬.天雨,代表寒冬.這幾天下大雨,按照這個習(xí)俗,不是說明,要有一個很冷的冬天?"
楚源說,"這種民間的傳言,不信也罷."
梅朵不同意,"當(dāng)?shù)厝藢夂虻慕?jīng)驗,不能輕易否定.這是勞動人民對氣象的經(jīng)驗積累."
大家都知道,梅朵在研究古代氣象.她從金伯那里學(xué)了不少,諸如,"月暈午時風(fēng)","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很多有關(guān)氣象的民謠.
她還虛心的跟著金伯學(xué)看云.她講,這叫"看云識天氣".農(nóng)業(yè)和氣象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是眾所周知的.農(nóng)業(yè)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的.現(xiàn)代社會里有氣象局二十四小時提供服務(wù).而在古代,這就要靠個人的經(jīng)驗了.
梅朵曾經(jīng)玩笑的注解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她說,"這就是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高度概括,種地講究,合適的氣象---天時,適當(dāng)?shù)耐恋兀乩?還要大家伙的齊心協(xié)力---人和."
話歸主題,冬天的寒冷,是要直接影響華家人的生活的,這問題他們不得不考慮.
首先,是取暖的材料.房間里不能用煤.那樣會煤氣中毒的,現(xiàn)代社會,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常識.想學(xué)西方人用木頭燒壁爐,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蘇州地區(qū)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木頭可供燃燒.當(dāng)?shù)氐霓r(nóng)家,大多用稻草和棉花桿燒火,窮點的人家,很少有取暖設(shè)施.富有的人家用炭取暖.蘇州的炭都是幾百里地運來的,那價錢當(dāng)然就很貴.
楚源說,"從前,北方很多人家是用煤取暖的,就是要用一種煤爐.有管道通向外面."
秦?zé)捠滞腥?尋思了一會兒,"我記得,有一年參觀喬家大院,他們的取暖爐是一種德國制造的鐵爐,當(dāng)時,我還覺的那爐設(shè)計很合理,特意多看了幾眼,我想,我們應(yīng)該能復(fù)制出來的.我們在房間里安裝了,用它來取暖."
梅蘭妮說,"別的都好說,安全第一."
秦?zé)捳f,"這事交給我辦,我來想辦法."
邊峰力挺秦?zé)?"大哥辦事,我最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