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的時候,趙禎到了大婚的年齡。
那個時候的他其實已經(jīng)有了意中人。京城巨富王蒙正的女兒當時被世人稱贊為“姿色冠絕于世”,趙禎偶然一次出宮,巧遇了那個女孩,一時驚為天人!
他興沖沖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太后,滿以為太后定會為他將那女孩納入宮中。誰知劉后卻斥責(zé)道“此女妖艷過甚,恐不利于少主”,迎面給了他一盆冷水。其實若只是如此,也就罷了。對太后他一直又敬又愛又懼,雖然心里不好受,但若大娘娘這樣認為,他也只能接受大娘娘的安排??墒墙酉聛淼氖虑閰s讓他感到了失望和憤怒!
劉太后一邊斥責(zé)那女孩過于艷麗,不許趙禎納進宮中,另一邊卻轉(zhuǎn)頭就把這個“姿色冠絕”的少女許配給了劉美的兒子劉從德!
得知這個消息的趙禎,強烈的感到自己被背叛了!
什么妖艷過甚,都不過是借口!太后根本就為了劉美的兒子而欺騙了他。
在那個少女嫁入劉門的那一天,他立在金明池畔,對著一池碧綠的湖水流下眼淚。
并不是愛那女孩愛到不能割舍。哭泣,是因為一個兒子不能接受母親這樣的欺騙和背叛。
而后,太后開始為他甄選皇后的人選,挑了些年輕又有身份的女孩,種種考核之后,留下來的人中有兩個,一個是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另一個已故驍騎衛(wèi)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
他看中的是張氏。張氏不僅貌美,而且聰敏善應(yīng)。他以為這回總能順了他的心吧,畢竟兩個人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相貌才學(xué)乃至家世都只在伯仲之間,那立誰為后還不看他喜歡誰嗎?
結(jié)果卻又讓他失望了。
劉太后覺得張氏不如郭氏,連商量都沒和趙禎商量一下,直接就冊立了郭氏為皇后,而張氏卻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才人。
他深深的感覺到,太后變了。
小時候那個慈愛有加的大娘娘,自從垂簾聽政以后,越來越獨斷專行,越來越霸道了!
而頭上掛著“皇帝”頭銜的他,毫無辦法,無能為力。
他只是一個有其名而無其實的皇帝。
他能做的也只是冷落皇后而已。
郭皇后年紀輕輕便被冊立為后,又有太后在背后撐腰,既不懂得謙和,也不懂得忍讓,反而漸漸就養(yǎng)成了驕橫自恣的性格。他冷眼看著,冷笑在心。除了禮制規(guī)定的必須留宿在皇后正宮的日子,其他的時間他決不會去臨幸皇后。
郭皇后再氣惱也毫無辦法,只得把氣都撒在其他的妃嬪身上。她的驕恣、蠻橫,使得她在后宮全無威望可言。特別是他刻意去“寵愛”的尚美人和楊美人,更是氣得她七竅生煙。
其實他也并非真的那么喜歡尚、楊兩個美人。只是這兩個女子在后宮眾多謹小慎微的嬪御中,顯然是屬于膽大包天的那種!他喜歡看她們讓皇后受氣吃癟的樣子。
在朝堂上,太后一言九鼎,他根本無法違抗。但是在內(nèi)宮,太后管得再寬,也沒法插手這爭風(fēng)吃醋的家常事吧。
沒有親政的趙禎,也只能用對郭皇后的冷落,來表達他對劉太后的不滿和消極抵抗。
然后,太后也漸漸的老了。人一老,就表示終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即便貴為太后也不能例外。
長久以來,太后一直身著皇帝的衣冠上朝聽政。可是在臨終之時,病榻上已經(jīng)無法言語的太后,卻用蒼老的手虛弱的揪起自己的衣襟,以眼神向眾人求助?;形虻谋娙?,于是為她除下帝王衣冠,換上后服。
身著后服的劉太后,安然的辭世了。
即便垂簾聽政,在朝堂上呼風(fēng)喚雨十數(shù)年,依然不敢以帝服下葬。
大娘娘,你這是怕在地下見到先帝,無顏以面么?
……
大娘娘過世了,留下一道遺詔“以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居宮中,同議軍國事……”
同議軍國事?這份遺詔是怎么回事?
趙禎目光炯炯的看向楊太妃。楊太妃沒有像往常那樣慈愛的回望他,而是不自然的避開了他的目光。所以楊太妃并沒有看到,趙禎嘴角一絲淡淡的笑意。
御史中丞蔡齊站了出來。“上春秋已長,習(xí)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后相繼稱制乎?”
于是士大夫們一個個都跟著站在了蔡齊的身后,昂然而立。
楊太妃的臉色開始發(fā)青。她注視著趙禎那淡淡的笑容,眼睛中跳動著憤怒和權(quán)欲的火焰。這火焰在趙禎的凝視下,漸漸黯淡、熄滅。終于,楊太妃垂下了她高貴的頭顱,接受了將“……與皇帝同議軍國事”這一句從太后遺旨中刪去的決定。
趙禎松了一口氣,緊繃的雙肩,也放了下來。
君臣之義得以全,母子之情得以全!至于那遺詔是怎么回事,小娘娘想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還有必要追究嗎?
原諒她被權(quán)力蒙蔽了雙眼,原諒她效法劉太后的幻想吧。只是……朕,實在容不得第二個垂簾聽政的太后了。
楊太妃退回保慶宮,成為和藹慈愛的保慶皇太后。
這一些都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朝堂上的言語辭辯,被記入史書。然而這背后的暗流洶涌,人心詭變,卻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趙禎自此起始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