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法挺有道理,姑且列入資料,但本書中太后張嫣身份不以其為準(zhǔn)。
~~~~~~~~~~~~~~~~~~~~~~~~~~~~~~~~~~~~~~~~~~~~~~~~~~~~
關(guān)于漢孝惠帝皇后,《史記》稱其為宣平侯女?!稘h書》稱其為魯元公主女,即孝惠帝劉盈之外甥女;出自《漢書》、又為《資治通鑒》沿用的這一說法,顏師古、胡三省及王先謙均不以為誤。源出《史記》的《漢書》的如此說法,似與司馬遷原旨相抵牾。考之于史,也得不到相關(guān)事件的支持。
首先,宣平侯之女不等于魯元公主女。宣平侯張敖為趙王張耳之子,張耳死后,襲位為王,因涉嫌行刺劉邦被黜。又因其父之功受封為宣平侯。張敖的年紀(jì)相當(dāng)可觀,早在陳勝時期,張敖就受陳勝封為成都君;秦二世二年,秦圍張耳于鉅鹿,張敖又召集代地人馬萬余赴鉅鹿援救。張敖在尚魯元公主之前當(dāng)已有妻室,《惠景間侯者年表》可以為證。高后八年四月,張敖子張侈受封為信都侯,張受受封為樂昌侯,對此,《張耳陳余列傳》解釋為“元王(即張敖與魯元所生之子張偃)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年表》作‘受’)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此事表明張敖他姬子年紀(jì)大于張敖與魯元所生子。此為惠帝后不得認(rèn)作為魯元之女的間接證據(jù)。同為《惠景間侯者年表》,在提及信都侯、樂昌侯受封原由時又注明為張敖與魯元太后子。這是否可以認(rèn)為由于魯元為張敖正妻,即使非其所生子變可歸名于其下,這也符合中國的一貫傳統(tǒng)。
其次,以惠帝后年紀(jì),似非魯元公主所能生育出來。張敖尚魯元公主時間不詳。據(jù)《劉敬叔孫通列傳》,漢七年,經(jīng)匈奴圍劉邦君臣平城后,劉敬獻(xiàn)計“以適(嫡)長公主妻之”單于。《史記》明言,此長公主即魯元公主。由于呂后不同意,只得用民間女子作替身出嫁。而同為此年,同為平城事件后,劉邦過趙,時為趙王的張敖執(zhí)子婿禮甚卑。則魯元公主已嫁與張敖,劉敬之計實(shí)不可解。對此,《漢書補(bǔ)注》引沉欽韓語,以為魯元公主已于漢五年嫁與張敖,不當(dāng)再與匈奴論婚嫁。其實(shí)魯元嫁張敖時間已不可考,只有《張耳陳余列傳》在漢五年述張敖嗣為趙王時,順便提及“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后”。其時間又在敘漢七年事之前,則至劉敬論與匈奴和親時,魯元公主已嫁當(dāng)無大疑問。若以魯元公主于漢五年嫁張敖,那么,至惠帝四年,即惠帝立皇后之時,只有頭尾十一年,實(shí)際則不足十年。即使將魯元嫁張敖時間再往前拉,也只能上溯到漢二年(時夏侯嬰救孝惠與魯元于亂軍之中,送至關(guān)中),至惠帝立后也只得頭尾十五年,實(shí)際上不足十四年。而皇后成婚之齡,似不合在十五歲之前。
最后,及呂后死,大臣誅呂氏,基本上是斬草除根式的。受誅者不僅有呂氏封侯之人,更有漢孝惠皇帝劉盈的三個年幼之子——少帝及皇子。樊噲之子、嗣封之舞陽侯樊伉也死于是役。偏偏沒有殺惠帝皇后,實(shí)屬意味深長之舉。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或許就是,惠帝后根本沒有呂氏血緣。身為漢人的班固,將司馬遷著筆嚴(yán)謹(jǐn)?shù)幕莸酆笞鴮?shí)為魯元之女的關(guān)鍵原因在于呂后為惠帝選皇后的動機(jī),即“為重親故”。似乎之只魯元之女返嫁惠帝才能達(dá)到重親之目的。其實(shí)與呂氏聯(lián)姻的張氏之女嫁與皇帝,亦能達(dá)到重親的效果。魯元嫁張氏,張氏之女又回嫁由呂氏所出之皇帝,皇室與諸侯王關(guān)系確實(shí)更加鞏固了。這種做法完全符合援外戚為助的舊傳統(tǒng)。綜上所述,惠帝皇后的身份當(dāng)如《史記》所言,為張敖女,而非如《漢書》所言,為魯元公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