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秦國遺留下的殘余風俗,仍然還沒有更改,拋棄禮義,舍棄廉恥風俗,一天比一天嚴重,可所謂每月發(fā)展而每年都不同了。做事之前先考慮并不考慮能不能做,只考慮能不能求取好處,現在甚至有人殺害自己父親兄弟了。
而朝廷大臣只把郡縣地方官員不在規(guī)定期限內向朝廷上交統計文書作為重大問題,至于風俗流失,世俗敗壞,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覺得奇怪,耳聞目睹沒有引起注意,以為是當然罷了。
改變舊的風俗習慣,讓天下人改變心意而向往正道是滄桑,又不是才智平庸的官吏所能做到的。才智平庸的官吏所追求的目標,在于文字、筐篋而不知大體。陛下自己又不憂慮這些事,私下為陛下感到惋惜!
怎么不現在制定治理國家的制度,讓君像君,臣像臣,上下有差別,父親六親各自得到合適的地位。這制度一旦確定,世世代代常享安定,而后世君王有了遵循準則了;如果制度不確定,是如同行船渡江河中心沒有了系船之繩和船槳,江河中流而遭受風波,一定會翻船了??蔀橹舐曢L嘆,深深地嘆息此事了。
“夏朝、殷商、周朝作為天子都數十世,秦朝為天子只有二世就滅亡了。人的本性互相不是很遠,為什么夏商周三代君王有德政維持長期統治而秦國沒有德政而暴虐呢?其中原因是可以知曉的。
古代天子,太子從嬰兒的時候,就接受道德禮義,有司官員身穿禮服整齊嚴肅,會面南郊舉行禮儀,經過宮殿則下車,經過宗廟則小步快走,所以太子為嬰兒時候,已經接受教育。
到了兒童時有見識,過去成王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師。
保的職責是保護太子身體安全,傅的職責是輔導太子德義,師的職責是教育訓練太子智慧,這是三公的職責。
同時還為太子設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稱為少保、少傅、少師,他們的職責是與太子一同生活,為太子做出榜樣。
所以太子在幼年時期便獲得了并于仁義道德的知識。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禮、義輔導訓練太子,驅趕心術不正之人,不讓太子見到惡行,于是都挑選天下正直、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見聞廣博、有治理國家的方法的人用來輔佐太子,讓與太子朝夕相處。
所以太子從出生而見到都是正事,聽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都是正人。一直與正人在一起太子思想和行為不能不正,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話一樣;經常與不正直的人相處,就會變成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國話一樣。所以選擇太子喜歡吃的東西,一定先為他傳授學業(yè),然后才給他吃;選擇太子高興玩的東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練習任務,然后才讓他玩。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少年時成長受天性的影響,習慣是自然形成的。
等到太子年齡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時候,便送他到學館學習。學館,就是朝廷貴族子弟就讀的館舍。《學禮》上說:“帝入東學,學習尊重父母,崇尚仁愛,于是有了親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帝入南學,學習尊重老人,崇尚誠實,于是有了長幼差別,百姓也不相欺;帝入西學,學習尊重賢人,崇尚恩德,于是由圣賢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職,功業(yè)不被遺棄;帝入北學,學習尊重顯貴,崇尚爵位,于是有了貴人和賤人的等級差別,下級不敢越權犯上;帝入太學,跟著老師學習道德原則,學習之后就到太傅那里接受考試,太傅處罰他的鍺誤,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長,治國的道理也就獲得了。這五學既然已經被帝王掌握,那么黎民百姓就可以通過教化和睦相處了。”等到太子成年舉行了冠禮,免除了太保太傅的嚴格管束,便又有負責記過的史官,有負責進食的宰夫,負責進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負責勸諫戒惡的人把他的惡行記錄在木板上,那些敢諫的人還可以擊鼓警戒。盲人史官背誦古詩相勸,樂工彈奏規(guī)勸的曲調,大夫進獻計謀,士人傳達人民的言論。
人的成長伴隨著智慧的提高,習俗隨著教化形成。所以行為符合要求而不愧于心;教化與心思一同成熟,所以合乎道義如同天性。
夏、商、周三代時期的禮儀規(guī)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時候要迎接夕月,這是用來弘揚敬道的辦法;春季和秋季人學時,教室里坐著國家元老,帝王要拿著醯,親自饋贈給他們,這是用來弘揚孝道的辦法;出門遠行則在車馬上配上鈴鐺,慢行則符臺《采齊》的音律,快走則符合《肆夏》的音節(jié),這是用來掌握節(jié)度的辦法;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活著便不殺它吃,聽到過它的叫聲便不吃它的肉,因此遠離廚房,這是長施恩惠,并且弘揚仁德的辦法。
夏商周三代君王之所以維持長久,因為其輔佐太子有這齊全教育系統。等到秦國而不然,讓趙高輔佐胡亥而教胡亥斷案判刑,胡亥學習的內容,不是斬殺,就是割掉人的鼻子,則夷滅人的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