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
王府內(nèi),朱元璋找來楊憲商議,商議著「軍國」大事。
朱元璋問道:「小明王在滁州過得如何?」
楊憲回道:「稟主上,該供奉的都有如數(shù)供奉,據(jù)手下回報,自三年前丞相劉福通傷重死亡后,小明王便無所作為,還算安于所在?!?p> 朱元璋道:「嗯!新完竣的建康新城,右相國是以皇城規(guī)模來建造,你說該不該讓小明王來進駐?!?p> 楊憲看了看朱元璋,心里想著,主上稱呼「大宋」皇帝韓林兒,向來都未用「皇上」或「陛下」的尊稱?而是用「小明王」的白蓮教眾稱謂,且是問我「該不該」,意思…當然是「不該」。
便回道:「稟主上,據(jù)屬下了解,小明王在滁州,奴仆俾女、生活起居,該有的都有,過得不錯,也算是榮華富貴;況且建康新城的建置,是為了主上,非是為了小明王,何須讓他過來?!?p> 朱元璋道:「你說的沒錯,不過韓林兒總是還冠個「大宋皇帝」的名頭,讓他長年居于滁州,而不接迎來建康,對外難免欠個說法?」
楊憲一聽,大略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便回道:「韓林兒自從在毫州做了大宋皇帝,便四處遷移,先從毫州敗退至安豐,好不容易才遷都到了舊都:汴梁。然而在『京城』汴梁待著,也不過才一年,便又大敗退回安豐,三番流離、居無定所,顯見上天也不贊同這個『皇帝』?!?p> 又道:「后來安豐城破、被俘,屈居于牢獄,要不是主上前往救援,連命都沒了。好不容易退居滁州,總算過得好好地,只怕來了建康這個「皇城」,卻沒有「皇命」待??!」
朱元璋聽了心里高興,略有面露喜色,果然楊憲懂得孤的心意。
便道:「不過,有沒有『皇命』姑且不論,畢竟總是大宋皇帝,還是該派人接迎過來?!?p> 楊憲看了朱元璋臉有喜色,心想果然主上的意圖被自己猜到了,思索一番計量。
便道:「主上說得對,確實需要接迎過來,既然小明王在江北的滁州,接迎必定要走水路、過大江,不如請主上派遣水師大將、左丞廖永忠,乘巨艦前去迎接小明王?」
朱元璋想了想,確實要走水路過來,便道:「嗯!廖永忠和你也熟,好,就派他去;不過廖永忠人正在平江作戰(zhàn),孤這就發(fā)令,調(diào)回左丞前去迎接小明王?!?p> 楊憲接著道:「既然是走水路,難免江上有些『風波』,待左丞回到建康,屬下會跟左丞說明清楚接迎的細節(jié),請主上放心。」
朱元璋:「嗯!很好,此事就交給你處理了?!?p> 楊憲道:「是!屬下必當完成主上交辦使命?!?p> ………
大宋龍鳳十二(元至正二十六)年,冬十二月
大江上的龍灣,從偽漢朝繳獲的巨艦,這日正準備再起程開航。
幾年前,赤火四在此與青木二道別后,從此未再見到木二;火四心里知道,鄱陽湖大戰(zhàn)結(jié)束都幾年了,未見木二前來打招呼,也一直沒有木二的消息,應該已經(jīng)戰(zhàn)亡身死。
這幾年來,火四依著殘廢之軀,很是艱辛地在江邊打滾過日子,好不容易攅點小錢,租了艘小舟,靠著單手替人擺渡,過過日子。
前些日子,才因過去青木二認識的軍中百戶,在找人看雇巨艦的附舟,而這幾年擺渡的經(jīng)歷可用上了,終于有了較固定的微薄收入。
好些日子都未曾開航的巨艦,今天要出任務了,據(jù)上級傳辦下來的說法,這趟任務只是到江北去迎接一位「貴人」,很尊貴的人。
眾水兵們議論紛紛,據(jù)說此趟是要前去迎接,人在滁州的大宋朝龍鳳帝,白蓮教的小明王。
喔!難怪,又沒要打仗,是人太尊貴了,所以才要出動巨艦。
嘿!當然尊貴,此人可是大宋皇帝哩!
唉!尊貴?小明王可被軟禁在滁州好幾年了。
欸!你不也是白蓮教教徒,這是要去迎接你們教主了,還不高興…
火四在旁靜靜地聽著,默默無語,心里倒想著,白蓮教、彌勒佛,會與五通神相沖嗎?
………
滁州便在建康城隔著大江的西北邊,有支流滁河并入大江,小明王的居所「宗陽宮」,距離河道不遠,楊憲先前與廖永忠商議,派「鑾舟」去接駕,再于大江上換乘巨艦。
巨艦??吭诮卑兜墓喜?埠),廖永忠在船樓上,看著前去迎駕小明王的「鑾舟」,駛出了大江,便下令巨艦前行迎接。
巨艦前駛,讓原本平靜的江面,頓時引發(fā)浪潮,剛駛出小河道的鑾舟,也顛波起來。
此時小明王所乘之鑾舟,突然傳出呼喊:「船進水了!船進水了!」
隨即逐漸下沉,船夫也急著跳水逃命去。
小明王原本坐在艙內(nèi),看著所乘之船正在下沉,急忙奔出艙房,看著鑾舟旁恰好有一小舟,急忙跳上小舟。
本來引來浪濤,便已顯顛波的小舟,一時無法承受兩人的重量,隨即傾斜翻覆。
小明王緊抓住船夫,大驚!怎么少手少腳!
船夫赤火四,不過是駕駛著巨艦扈從的小舟,本來是很輕松的任務;此時翻船了,自己單手單腳的,游泳本就吃力,且更讓人抓住身子,也大驚,也抓住小明王。
結(jié)果,兩人互抓互救,越抓越沉,加上巨艦又靠近,大浪一來,兩人更是沉入了水底,終皆溺斃。
………
小明王在瓜步舟覆,駕崩的消息,緊急送到了建康。
吳王朱元璋,也緊急的召集群臣,在大廳上開會,請眾臣們表示意見。
雖然,小明王是「大宋皇帝」,但似有實無;況且人在其位、不再其勢,雖用其名號、卻不擁其詔令。
如今,「駕崩」的確實有些意外,但死了就死了。
而部分仍擁護小明王的教眾,對此意外事件,不免有些錯愕;但是如今,當權(quán)者可是眼前的「吳王」,而非那「小明王」、「宋帝」。
劉基道:「大宋朝早已敗亡多年,滁州宗陽宮所居者,實際上是一退位的遜君,一個曾為君王的百姓罷了,如今過世,最多是基于恩義,給予厚葬,不需有太多禮節(jié)?!?p> 劉基向來對「大宋朝」便甚為感冒,平常有關大宋的朝拜、禮儀,便都不參與。當初,更建議朱元璋不要出兵安豐救援。
此時,對于韓林兒的死,雖也表示哀悼,但不建議以帝王之禮,來行葬儀。
李善長則道:「我國的文書引用大宋龍鳳年號已有多年,如今大宋皇帝駕崩,似乎應有相應葬禮,比較合適?!?p> 朱元璋其實被小明王壓在上頭,憋很久了,還要帝王葬禮?開什么玩笑?
不過是個「王」、小明王而已,且當初便聽你李善長的話,才搞出如此的麻煩來,現(xiàn)下再聽你的,往后還不知有何麻煩?
便道:「小明王退居滁州,多年未以帝王之令行事,確實如先生所言,大宋已敗亡多年,實際上只是遜君,況且龍鳳年號僅是借用,避免使用大元的年號,如今韓林兒過世,便給予厚葬,不用帝王之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