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桃花源迷局

第四十六章 桃花源記

桃花源迷局 武陵隱 1974 2022-01-23 13:34:40

  多年來,桃源人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依然在這里生老病死、與世無爭。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三十三歲的陶淵明來到荊州,加入桓玄幕,為桓玄作幕僚。

  南陽名士劉子驥是陶淵明的表弟。聽到消息后,到荊州看望陶淵明。劉子驥好游山玩水,一路走走停停,考察民情。

  在路過武陵時,他乘船在武陵江上游玩。感慨武陵的美景如畫。他閑來無事,和漁夫攀談,問此處有無適合隱居之處。

  漁人姓孫,說起此事。他說道:“我兒時曾聽家父提起,武陵深山之間,溪水盡頭,有一處桃花林……”。原來,這漁人正是孫宗之幼子。

  劉子驥聽后,大喜。他記得當年有人在南陽給他的家族送過“日月谷藏寶圖”,其中就有路線。當時他年紀尚小,只記得秦朝遺民。看來,那就是地圖!

  劉子驥拜訪陶淵明后,和他說了此事。

  劉子驥對陶淵明說道:“你常年在外辛苦,為這幾斗米有什么意思?不如找個地方隱居。我剛才和你說這地方,就是首選。我一定要找到那個地方,到時候邀請你一同前往?。 ?p>  陶淵明:“我性格閑靜少言、不慕名利,與現(xiàn)在污穢的官場格格不入。我更傾心是回歸田園,自給自足。無奈現(xiàn)在需要養(yǎng)家糊口。不過即使隱退,我也會回到老家。你說那個地方,我不建議你去。”

  劉子驥一臉茫然,急問為何。

  陶淵明說:“如果真有這地方,那是自古以來所沒有的,確實令人神往。咱們如果隱居避世,是獨隱。他們聚族而居,藏于深山,是群隱。如果我去了,我的獨隱沒有了,他們的群隱也不自在。正如桑落酒和九醞春釀,原料不同,風味不同,各有所好。如果把他們混在一起,就不對味了。所以,我建議你不要去找,不要去打擾他們。你就在你的南陽,不是很好嗎?”

  劉子驥說道:“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但無論再怎么隱,也是隱于現(xiàn)世。君不見竹林七賢,畢竟脫不了現(xiàn)世紛繁瑣事。我的志向,是隱于古。秦時遺民,古人古風,我隱于其中,不問世事,樂而忘憂,幸哉幸哉!”

  陶淵明說道:“我就問你一句,你能否和我一樣,自己種地,凡事親力親為?如果還是和之前一樣吟詩作賦、清談飲酒,一副名士做派,那恐怕不合適?!?p>  劉子驥說:“本來想邀請你,結果你反倒給我拖后腿。那我自己去找了,我去了你別后悔??!”

  其實,陶淵明何嘗不想去,他只是希望,這個地方,不要被破壞,不要被干擾。

  劉子驥離開后,回到家中,翻箱倒柜,終于找到地圖。他興奮無比,抓緊買船,找了幾個跟班,按照地圖的路線,緊鑼密鼓地去找桃花源。

  他順利地進入鱘魚嘴,即將進入百渚蕩時,突然聽到耳邊嗡嗡響,定睛一看,一只腹部黑黃相間的蜜蜂正向他襲來。他躲閃不及,被刺中脖子。之后,手舞足蹈,不慎落水,回武陵的船上就奄奄一息。到武陵昏迷數(shù)日后而亡,終年二十歲。

  陶淵明聽聞,傷心之余,說道“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永初二年(421年),五十七歲的陶淵明已經隱居多年。他感覺自己老了,更愛回憶往事。當年他在桓玄幕中時,十分思鄉(xiāng),后來母親病故,他回家丁憂三年。之后,又給劉裕當幕僚,做過彭澤縣令。在任時,他喊出:豈能為五斗米折腰!之后,他隱居起來,一直過著清苦的日子。他想到他的朋友們,顏延之、周續(xù)之、慧遠、羊松齡、鄧治中、龐遵、劉遺民楚驍、楚瑤……,對了還有脾氣相投的劉子驥。想到劉子驥,他心中一陣惆悵,為了那個心心念念的桃花源,年紀輕輕的劉子驥丟掉了性命。

  唉!那個桃花源,真的那么美好嗎?

  陶淵明一邊思索,一邊提筆寫下“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寫完詩后,又在前附一序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