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祭司呀,我們舉辦了這么多次的祭祀,天神可有給回復?”
大祭司一哆嗦,忙低頭給大王行禮,他吞吞吐吐道,“大王,天神說.....”
“天神說什么?”大王追問。
大祭司汗流浹背,眉頭緊皺,不時瞟火盆燃燒的龜甲,天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呀?他眼睛掃過祭壇的羊,忽而醒悟,原來天神是這個意思,“小人只怕大王責怪。”
“哎喲,不會責怪的,天神到底怎么說的?”
“大王,您看,這龜甲上的‘羊’是不是不一樣了?”
“是呀,多了一個口,這是何意?”
“天神覺得我們沒有誠意?!?p> “沒有誠意?”大王難以置信,“我們都呈上了殷國最肥美的牛羊,足足一百只,難道還不夠有誠意嗎?”
“大王,天神的意思是,此羊非彼羊,是能吃羊的羊?!?p> “天神說的羊是?”
“是人吶,大王。”
“???”
“萬物之靈是人!用萬物之靈來祭祀,才能展示我們對天神最高的尊崇!”
“可是人——?”
“大王,奴隸也是人呀,犧牲一小部分奴隸就能換殷國千千萬萬的子民半年飽餐,這未嘗不可呀?”大祭司繼續(xù)道,“正是我們對天神誠意不夠,殷國才大旱至此。若殷國再不難出更好的誠意,怕是——”
身后黑壓壓跪著的臣民異口同聲道,“大王,請順于民,羊于鬼神?!?p> 自此,祭祀臺的“羊”給國家?guī)砹艘黄凹椤薄?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0-02-03/5e37dfb1bf6ef.jpeg)
筆清墨
兩角上部豎,羊面一拉長,胡須也看到。這就是甲骨文中的“羊”字,但如果羊面加了個口在中間,或者加了兩片葉子,這是另一種羊嗎? 不錯,是另一種“羊”,假借“羊”來指“祥”。所以在甲骨文里很容易就分辨不出“羊”和“祥”。 為什么兩者能有聯(lián)系呢? 商朝更崇尚的就是祭祀祈福。祭祀需要祭品,一是人類圈養(yǎng)的牛、羊、豕(豬)等動物犧牲,二是玉帛、糧食以及酒水等生活用品。所以說羊是很重要的祭祀存在,巫師用羊羔獻祭,察看神跡。所以“祥”就可以借羊來意會。 但“祥”是由衣服和羊組成的。羊成為貢品可不會穿衣服的。難道還特地穿上衣服?那這個羊是?這不由得讓人懷疑背后更殘酷的祭祀文化——活人祭祀。商代墓葬中,常有犬、馬、豬、象、人的尸骨。商朝人祭祀選卻的祭品有兩種:一種是低等級的人,比如奴隸,戰(zhàn)俘,甚至平民;另外一種就是祭品的社會屬性很高,比如貴族,甚至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