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火器才是永遠的神(求推薦票求月票)
朱啟原本就是想著讓印刷速度加快一些些,好讓自己能多印一些書拿來賣錢,要知道這些小說頂上《西游記》三個字,那可是超級好賣。
但朱啟卻根本沒有想過自己的手搖印刷機對于天下讀書人來說意味著什么,書籍是承載文明的媒介,從春秋戰(zhàn)國的竹簡,到漢朝時候紙張的出現,再到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每一次能夠降低書籍成本的發(fā)明,都能夠大大提高社會的識字率,增加讀書人的群體數量。
此時的朱元璋和諸位大臣們,自然不清楚識字率對一個國家實力進步的重要性,但如果能夠讓天下人都能看的了書,那可是儒生們畢生的夢想。
儒道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可不就是天下大同嗎,如何實現?教化!落實到實際上,就是讀圣賢書,學先賢們的道理。
朱元璋對官員非常嚴苛,但他并不憎恨讀書人,也希望天下的讀書人越來越多,這樣對大明有用的人才,才能越來越多啊。
一時之間,整個宴會之上,那就是一片歡聲笑語啊,遼王殿下發(fā)明的手搖印刷機,那可是比起云中山之戰(zhàn)還要厲害的功勞?。?p> 不說了,回頭咱們一定使勁吹!
朱元璋也是二話不說,當場就對朱啟下了單子了,要盡快制造更多的手搖印刷機,當然朱元璋也不是白拿的,一臺機器按照一百兩的價格收購!
朱啟那是人都麻了,怎么可能收這個錢呢,他現在也真的不是缺錢的主,況且皇家娛樂中心的運作,都還要靠著朱元璋的關照呢,當即就表態(tài),我身為遼王,為國家做貢獻是應該的,怎么還能伸手找國家要錢呢?作出的手搖印刷機,自然是要免費給國家使用的啊!
說得冠冕堂皇,當然也是為了留一手防備,主要是怕朱元璋插手自己的科研院所,倒不是自己小氣,而是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人能夠理解科技的重要性。
中華文化圈被儒學綁的那是嚴嚴實實,西方則是中世紀晚期,依然是黑暗愚昧的時代,拜占庭帝國雖然國土大大縮水還在打內戰(zhàn),但畢竟還未亡國,羅馬的遺產還未遠渡歐洲,文藝復興還需要等候近百年的時間才能開始。
可以說,朱啟是這個世界上思想意識最為超前的人,沒有之一,科研院所還是留在自己的手上來經營打理,才是最可靠的。
但對于鋪天蓋地的夸贊,朱啟還是有點頭皮發(fā)麻,朱元璋對于朱啟竟然如此為國為民,也是當即揮手,又是一大堆的金銀珠寶賞賜了下來,朱啟到最后宴會怎么結束的都不知道了,回到寢宮那是倒頭就睡。
啥也不說了,一睡解千愁啊。
………………
之后的幾日,李善長,宋濂這些文官們,也確實沒有讓朱元璋失望,到了外面無論是官方場合,還是各種學府,但凡是有機會,就要夸贊一下遼王殿下的手搖印刷機。
民間那傳的就更是離譜了,說是遼王殿下從天上太上老君那邊拿過來的玩意,印刷出來的,那都叫天書,皇家娛樂中心里就是這些書呢。
托輿論發(fā)酵的福,皇家娛樂中心里的小說和漫畫變得更加好賣了起來。
而因為朱元璋要求加快手搖印刷機的生產速度,朱啟也是順勢而為,就又雇傭了一百來號的工匠,這些工匠也都是拜托太子朱標,從現有的匠戶里挑選出來,撥到自己這邊來的。
若不是朱標,這事情還真的辦不到呢。
因為明朝的戶籍制度的緣故,手工制造業(yè)者都被編入了匠戶之中,稱之為官匠,這些匠戶就好像是被國家供養(yǎng)起來了一樣,他們都是國家的公務員,不存在額外的收益,也沒有什么什么遠大前程可言。
還有一種就是民戶里的匠人,他們明面上是農民,但私下里卻自己做點東西拿出來賣錢,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qū)的資本主義萌芽,基本都是這些民戶匠人開起來的作坊帶動起來的。
畢竟一兩百年過去了,你指望世襲的匠戶,能比民間工匠們手藝更好?大部分的民間工匠手藝都要遠遠強過匠戶,這也是崇禎年間,官坊出品的火器全都是劣質產品,而江南地區(qū)出產的火器,卻都是不遜色于西方的好貨。
可惜明末的崇禎皇帝不懂這些,依據照搬著祖制,讓那些世襲匠戶們來打造火器,而不去江南民間采購火器。
把持朝政的東林黨,那就不用說了,讓他們寫寫八股文還可以,提一些利國利民的良策那是不可能的,一個個都忙著在江南吃的滿嘴流油呢,臨到把國家吃亡了,直接扭頭就當貳臣三臣,東林魁首錢謙益的“水太涼”“頭皮癢”,至今都讓人恥笑。
等到滿清入關,定鼎天下以后,無論是資本主義萌芽也好,還是江南不遜于時代的火器制造技術,全都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原先五花八門的明朝火器,最后全都退化成了八旗們的長槍大刀了,關于火器制造的工藝那是丟的干干凈凈。
即便是西方使節(jié),把極度領先的火器,都送到清朝統治者眼皮子底下了,他們想的還是萬萬不能讓這種玩意被漢人掌握,然后直接丟到倉庫去不再多看一眼,為啥?怕漢人造反唄。
于是到了清末抗擊西方帝國主義,大部分的火器竟然都是明末封存起來的那批,整整兩百多年,技術沒有絲毫進步,反而是跨大步子的往后腿。
就文化技術層面而言,清朝對華夏的貢獻,那真的是連蒙元都不如啊,蒙元起碼還放手不管,高層只管享樂,不足百年的時間,華夏大地上的科技水平也有長足的進步,到了明初這會,軍隊中使用的火器,已經從南宋時候的竹竿槍,變成了輕便手銃、中形手銃、輕型銃炮和大型銃炮等多種用途的火器,可謂是五花八門。
朱啟也知道死板的明朝戶籍制度不是什么好玩意,但目前而言,戶籍制度還是利大于弊的,因為能夠極大穩(wěn)定社會生產,經歷了元末亂世,亂成一鍋粥的中原大地,最需要的就是穩(wěn)定的休養(yǎng)生息,所以目前而言,朱啟還是靜觀其變,沒想過去改革什么東西,他目前也不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
正因如此,在洪武年間,這些官匠還是很有積極性的,而且一個個都是有真本事的,朱啟把他們招過來以后,一邊讓他們學習制造手搖印刷機,一邊還有另外一個任務給他們。
那就是改良火銃!
自己以后是要當塞王的,現在這一身的功勞,那是甩都甩不掉,不去遼東就藩,換個江南封地當逍遙王爺那是不能指望,就連收復遼東這種事情朱啟也只能每天祈禱,千萬別輪到自己才好。
躲是躲不過了,那就只能早做準備了,擁有跨時代意識的朱啟,當然知道比起刀槍劍戟,火器才是永遠的神!
于是乎,朱啟拿出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又謄抄了一些新的圖紙,送去了研究所之中……
——————
(我的票好少啊……為啥你們都不投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