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大鄭朝堂,驟然熱鬧了起來。
許多平日里都默默無聞的官員,也紛紛加入了上奏的行列。彈劾張信之的奏章數(shù)目還只能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奏本卻都是建言如何使用憑空多出來的這一千多萬貫財(cái)政。用句后世時(shí)髦的話來說,這就是官員們都在刷存在感。
大鄭一年歲入只有一千二百萬貫,扣除水分大約在九百到一千萬貫左右。各地分潤、償還積欠之后,每年最后能入到戶部的只有五百萬貫,甚至還不足。...
七月的大鄭朝堂,驟然熱鬧了起來。
許多平日里都默默無聞的官員,也紛紛加入了上奏的行列。彈劾張信之的奏章數(shù)目還只能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奏本卻都是建言如何使用憑空多出來的這一千多萬貫財(cái)政。用句后世時(shí)髦的話來說,這就是官員們都在刷存在感。
大鄭一年歲入只有一千二百萬貫,扣除水分大約在九百到一千萬貫左右。各地分潤、償還積欠之后,每年最后能入到戶部的只有五百萬貫,甚至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