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歲那年起,晏殊離開了家鄉(xiāng),從此走上了仕途的道路。
他的仕途也是出奇地順利。
二十四歲時,晏殊擔任光祿寺丞、著作佐郎,品階為從六品上。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晏殊的“卓文君”李氏去世八年后,二十六歲的晏殊再娶屯田員外郎孟虛舟之女孟氏為妻。孟氏嫁入晏府時,晏殊落筆寫下《木蘭花·紫薇朱槿繁開后》:
“紫薇朱槿繁開后。枕簟微涼生玉漏。玳筵初啟日穿簾,檀板欲開香滿袖。
紅衫侍女頻傾酒。龜鶴仙人來獻壽。歡聲喜氣逐時新,青鬢玉顏長似舊?!?p> 字里行間,晏殊透露出幾分對當下歡愉時光的珍愛。
如果說李氏是他生命里最初的驚艷與心動,那么孟氏就是更為溫暖的陪伴。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第六子趙受益被封為升王,晏殊被選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同年九月,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晏殊也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不久后又任知制誥、判集賢院。后又相繼被調為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這時的晏殊,風光無限。
“青梅煮酒斗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繡袂,展香茵。敘情親。此情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云。”
《訴衷情·青梅煮酒斗時新》正創(chuàng)作于晏殊二十八歲。
春末夏初之時,主人公在東城南陌上喜遇意中人,情人相聚,分外歡欣。但好景不長,女子即如朝云一般飄去,縱使化作游絲也牽系不住,一人如何不失意,因此寫下此詞。
“青梅”二句寫又是殘春天氣,青梅煮酒,好趁時新,以閑筆入題。古人春末夏初時,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岸窌r新”,猶言“趁時新”。接下來,“東城”二句寫抒情主人公春游時,與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過片三句,描述兩人相遇后的情景,“展香茵,敘情親”寫詞人鋪開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暢敘情懷。其親密無間,殷勤款洽,說明詞人跟他的意中人纏綿深長的情愛。正由于詞人能夠跟這位意中人“敘情親”,所以才動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時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云。“游絲”悠揚不定,若有還無,仿佛自己心中縹緲的春思,欲來還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傷。這三句是說詞人這時甘愿化身為千尺游絲,好把那朝云牽住。可是,這柔弱裊娜的游絲,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這十二字中,有著“象外之象”,蘊含了豐富的潛信息:偶然的相會,短暫的歡娛,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離散;多少悵惘,多少懷思,盡不言之中了。
這首詞感情深摯,雖寫麗情,但不纖佻,而文筆純凈,有一種幽細、含蓄之美,是一首頗有品格的小令。
主人公不一定是晏殊,但晏殊可能隱隱地感覺到了什么。
果然,沒多久,晏殊第二位妻子孟氏病故了。晏殊只求夫妻共白頭,沒想到卻再失佳偶,再一次遭遇感情的劫難。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p> 在晏殊的《清平樂·紅箋小字》詞里,有后人說,讀出了晏殊對兩位亡妻刻骨銘心的思念。但也有江湖野史傳說,晏殊是為某位歌女而寫。
晏殊一生寫過那許多詩詞,卻從不曾有一首是在實實確確說明了是為逝去之人追悼創(chuàng)作。雖然晏殊的許多詞作都被后人猜測,他卻向來不肯授人以這樣口實。
晏殊的兒子晏幾道后來的說法是:“先君平日為詞,未嘗作婦人語”。作為生而善感愛冷,渴望認同了解的群體,克制對自己傷痛的消費對能詩之人來說并不容易,但晏殊幾乎完美地做到了。
晏殊后來有一句告誡王安石的話叫“能容于物,物亦容矣”,晏殊的詞作也可以用“容物物容”蔽之,或者叫做“能融于物,物亦融矣”。
晏殊詞中只有姿態(tài)和物相,而絕少言及本事,不箋不注,如一張張小文人畫,憑人隔卷賞略,卻不容揣度輕褻。
晏殊詞大多為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晏詞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春花秋月,有的抒寫傷春怨時、離情別恨,多有清新之辭、嫻雅之氣。其詞還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與人生體悟,具有士大夫的氣質,可謂由“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者。晏殊也是北宋專攻令詞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晏殊詞風格溫潤秀潔,雍容典雅,語言清麗自然,音律婉轉和諧。他善于捕捉瞬間情景,即景傳情,構造纏綿悱惻的情詞,多有繼承南唐的風格和形式,尤其受到馮延巳詞風影響較大,學習馮詞的明麗與疏朗,脫去了花間派的脂粉氣,多所創(chuàng)新。
詞神弄玉了解晏殊的詩詞觀,基本上就是“有身惟庸,見事即俗?!贝蠖嘧x者在讀詞時,多少存著窺伺和共情的欲望,但晏殊不想滿足他們這些。
晏殊以理性精神貫注于詞中,寫富貴、寫女性、寫艷情,不驕不膩不俗。在詞中寫出了對人生命運的體驗,對社會生活的反思,有感慨、有觀照、有超越,體現(xiàn)出文人士大夫的修養(yǎng)、操守。
晏殊的詞,提高了詞的品格,推進了詞的“雅化“。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這首《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流傳甚廣。
此詞寫深秋懷人,是宋詞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寫苑中景物,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tài),蘊含著愁苦之情。全詞情致深婉而又寥闊高遠,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超越了婉約詞。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北M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凈鉛華,純用白描。
詞海大浪淘沙,這三句終成流傳千古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