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四年(878年)秋天,24歲的王禹偁參加科舉考試,雖然省城解試成績名列前茅,但卻沒有通過殿試。
王禹偁有些沮喪低落,畢士安再次鼓勵、援助。
沮喪低落都是短暫的。這個從磨坊走出來的孩子,注定與眾不同,注定內心堅定。他如同剛剛學會飛翔的大鵬鳥,振一振年輕而尚不豐滿的羽毛,勇往直前。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30歲的王禹偁終于進士及第,但因沒中甲科而與狀元、榜眼無緣,以乙科成績被派往單州成武縣(今山東菏澤成武縣)任主薄。上任前,畢士安給他找了個書僮,就是弄玉。
官雖然小,但心可以很大,很高遠。
赴任前,王縣令情真意切地專門寫了一篇官場新人工作感言,既是鼓勵自己,也是鼓勵后學。弄玉看到,王禹偁在這篇《單州成武縣主薄廳記》中表達了這樣意思:
“君子為官不以位之高下、身之貴賤,在于堅持道義,更要有為民利民的實際行動。圣人孔子當年同樣做過中都宰、魯司寇之類的低級官員?!?p> “主薄的工作雖然繁瑣,但輔助縣令與宰相輔助帝王的道理相通。只有深明此理,才會有公心,才會堅定地追求心中夢想。”
看看,王禹偁有一顆多么高遠真誠的心。
思路決定出路。因為工作出色,王禹偁一年后就得以擢升。
雍熙三年(986年),王禹偁任蘇州長洲知縣,相鄰的吳縣知縣是他的同年羅處約。
一天,附近杭州蕭山知縣李允派人送來一幅圖畫,《潘閬詠潮圖》,請羅處約作序、王禹偁題贊。
這時潘閬在浙江寄居,以賣藥為生。但他的詩名已經傳遍江浙一帶,其中有一首《浙江觀濤詩》寫得尤其好。蕭山知縣李允非常喜歡這首詩,請人根據此詩作了幅畫,將潘閬的詩題在上面,又將畫送來蘇州請羅、王二人作序、題贊。
畫送來的時候,王禹偁正在生病。
“僮兒,把這幅畫先收起來吧。等我稍微有點精神再說?!迸窬桶旬嬍掌饋?。
幾天后,病好后,王禹偁展畫觀看,再細細品讀畫上的題詩,不僅感嘆:“處士之句絕唱也,李公之畫好事也,羅君之序樂善也!”于是,他先作了一篇長序來敘述此事經過,又揮筆寫下了《潘閬詠潮圖贊》:
“天生潘閬,以詩為名。賣藥澤國,吟潮海城。
風引鶴領,霜號猿聲。天地借意,鬼神以驚。
聞之心駭,誦之骨清。盧肇之賦,但述虛盈。
光庭之論,徒曰縱橫。何如一章,窮萬古情。
中舍李公,爰徵畫工??熳韵笸?,寫于圖中。
吟態(tài)伊何?昂頭指空。寒沙暮島,望月孤鴻。
吟聲伊何?含水咽風。秋山虛谷,噴霜曉鐘。
筆精墨妙,幽致何窮?凌煙有閣,甘泉有宮。
欲圖厥象,必待其功。此詩克成,與勛比崇。
霜縑一開,清風四來。展矣君子,芳塵遠哉。
我藏此圖,攜于上都。朝端人間,其能舍諸?
吳山未泐,浙江未枯。湯湯潮聲,與詩名俱?!?p> 其實在此之前,王禹偁就讀過潘閬的詩,認為他的詩寒苦清奇,類似于賈島、孟郊。因為蘇杭之間文人很多,人們會爭相傳誦好的詩文,如王禹偁和羅處約相互唱和的詩就已經在蘇杭間流傳。想必潘閬也讀過王禹偁的詩作,只是二人“聞名未見面”。
雍熙二年(985年),北宋王朝準備第二次北伐,田糧稅賦和軍費接踵而至,而雍熙三年(986年),長洲受災,莊稼普遍欠收。百姓幾乎交完所有口糧后,全縣任務缺口仍達一萬七千貫。
當時長洲是江南一小縣,雖是魚米之鄉(xiāng),百姓困憊無比,一萬七千貫絕不是個小數目。如再對百姓施壓,好多人可能就要背鄉(xiāng)離井、家破人亡了。怎么辦?
王禹偁以自己的個人名譽和人格魅力,硬是從本縣和鄰縣的富商大戶手中如數借來,為國家出了力,為百姓解了急。
就這樣,王禹偁贏得了長洲的民心。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他遭到了官場詆毀,說他沽名釣譽,博取直名罷了。
自古至今,從來不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說三道四甚至口誅筆伐的情形,更不缺乏居高臨下充斥道德優(yōu)越感肆意品評別人的人,惟獨欠缺真正的人文關懷和人心溫暖;袖手旁觀的看客心態(tài)已使人心麻木荒涼,更何況落井下石,污蔑誹謗。
王禹偁一度很悲哀,他說“我沒有知音”。但人心向善,常州的百姓知恩,他們是知音。百姓們感念王縣令的為民情懷和慷慨援助,第二年收成后都早早把債務還上。
第二年,雍熙四年(987),潘閬來到蘇州拜訪王禹偁。王禹偁熱情接待,二人相談甚歡,由此定交。
這年秋季,王禹偁和羅處約三年任期已滿,同時被召入京城,離開了蘇州,王禹偁也就與潘閬分別了。
臨行時,潘閬作詩《送王長洲禹偁赴闕》贈王禹偁:
“蒿蘭不并香,涇渭安同流。
小人有千險,君子生百憂。
名重圣主征,道光史策收。
一鶚秋空飛,鳥雀徒啾啾?!?p> 從詩中也可看出潘閬對王禹偁的推許。
在長洲的三年中,王禹偁以為民之心和敢于擔當之精神贏得了民眾擁護,還因所寫詩詞追求白居易的平白近人、杜甫的現實主義文風而成為姑蘇人們心中的偶像。
端拱元年(988年),王禹偁參加太宗召試,被提為右拾遺并直史館。他旋即進諫,以《端拱箴》來批評皇宮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諫、知制誥。
高光時刻之后,誰也沒想到,王禹偁起起伏伏,三次被貶黜。
淳化二年(991年),廬州尼姑道安誣告著名文字學家徐鉉。當時,王禹偁任大理評事,執(zhí)法為徐鉉雪誣,又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觸怒宋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陜西商縣)團練副使。
在商州團練副使任上,王禹偁俸祿很少。當時,潘閬到了京城開封,聽說了王禹偁的處境,就將自己賣藥積攢的白銀給王禹偁寄去。
王禹偁寫詩表示感謝:“賣藥先生白布衣,書來方信在京師。減君爐里燒丹術,助我山中買酒資?!保ā都呐颂幨俊罚?。
淳化四年(993年),王禹偁移官解州(今屬山西)。同年秋被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隨即召回任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學士,后以謗訕朝廷的罪名,從工部郎中貶為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揚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復知制誥,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并冗吏”等事。參與與撰修《太祖實錄》,因直書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滿,又遭讒謗,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
一生中三次受到貶官的打擊,王禹偁并沒有沉淪。他作了《三黜賦》,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表現了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張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許多建議,提出了重農耕、節(jié)財用、任賢能、抑豪強、謹邊防、減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主張,雖大多數未被太宗、真宗采納,卻為宋仁宗時范仲淹等人的“慶歷變法”開了先聲。
咸平四年(1001年)冬,王禹偁改任蘄州(今湖北蘄春)知縣。上任不到一個月,王禹偁因病離世,年方四十八歲。
元之先生走得有點早,但是,他為后世留下了不少財富。
作為直臣,王禹偁發(fā)出了改革的政治呼聲,為后來“慶歷變法”探了路。作為詩人、散文家,王禹偁不僅傳世多篇佳作,還開了宋詞之先,留下唯一詞作《點絳唇》,供后世詞人膜拜、效仿。
這一切,值了。